天天看點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作者:瓷器鑒定真知堂上古史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彩繪尊形器。

本文為轉載,有删節,原作者不詳|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小河沿文化是以發現于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小河沿鄉(現四道灣子鎮)的南台地遺址而得名。1973年,遼甯省博物館、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敖漢旗文化館聯合調查沙通沿線的古遺址時,發現了小河沿文化聚落。次年,考古學者發掘敖漢旗小河沿鄉南台地遺址後,學術界才對這類遺存的文化内涵和時代有了比較明确的認識,并将其命名為“小河沿文化”。

  距今5800年前後,在長江下遊、黃河中下遊和西遼河流域社會文化發展比較先進地區出現了文明起源迹象,西遼河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一道,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彩陶鳥形壺。

從西遼河流域文明程序看,紅山文化晚期率先進入初級文明社會,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邁入進階文明社會,而小河沿文化代表了西遼河流域從紅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過渡階段,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小河沿類型與紅山後類型雖未發現明确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内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系。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哈啦海溝墓地出土的彩陶。

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類型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産技術較紅山後類型更為進步。小河沿類型早期陶器與紅山後類型承襲關系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類型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于紅山後類型的迹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镂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制陶業有了新發展。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小河沿類型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合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類型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于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類型直接發展演變的類型。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雙耳彩陶尊。

代表性遺址 大南溝墓葬群

  “大南溝墓葬群是1977年發掘的,最先發現墓葬群的是大南溝生産隊一位姓陳的羊倌,1977年7月至10月,考古隊先後對77座基墓組織了三次清理發掘,揭露面積約2000平方米。大南溝墓葬群是小河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存,主要分為兩處墓地,第一墓地所在地稱石棚山,第二處墓地所在地稱老鹞富梁。

墓葬形制皆土坑豎穴式,随葬器物大體可分為陶制生活用具、石骨制生産工具和石蚌制裝飾品三類。“

  大南溝墓葬群出土的物質資料極其豐富,用于生活和裝飾的器物,其演變特征主要展現在由盆到盂的變化,彩陶花紋由鱗紋到雷紋,筒形罐向大口深腹罐演變及罐上交叉繩紋向方格紋演變。

墓葬出土的工具反映了當時男女分工明确,随葬農業生産工具和手工加工工具的墓全部為男性墓,随葬紡輪的一律為女性墓,男女雙人合葬皆出現在墓地形成過程的中段以後,葬式并未突出地表現出從屬關系,随葬器物也無大差别。郭大順認為,在此時期男子在社會生産中已占有絕對優勢,但男女社會地位最多處在一個轉變過程中。

  郭大順說,大南溝墓地遺存對于研究紅山文化的分期及其起源直到演變去向這一全過程,包括它向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過渡,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骨簪。

與同時期其他文化交流承繼

  在内蒙古地區,小河沿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除大南溝墓地外,還有哈啦海溝墓地。哈啦海溝墓地位于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四合村哈啦海溝,南北長約60餘米,東西寬約40餘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2007年5月,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伍,全面揭露了該墓地。

  張亞強是哈啦海溝墓地考古隊的一員,他介紹,哈啦海溝墓地文化性質比較單一,全部屬于小河沿文化,在哈啦海溝墓地共發現小河沿文化時期的墓葬51座、祭祀坑1個,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葬式有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合葬等,男性墓多随葬生産工具,并有束發、佩戴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哈啦海溝墓地出土的骨簪。

據了解,燕山以北地區經過正式發掘的小河沿文化遺址和墓地有南台地遺址、白音長汗遺址、克什克騰旗上店遺址、大南溝墓地、哈啦海溝墓地和石羊山石虎山墓地等,燕山以南地區發現的雪山遺址、鎮江營遺址、張家園遺址、午方遺址、姜家梁遺址和中賈壁遺址等文化遺存當中,同樣發現具有小河沿文化特征的遺存。但燕山南北小河沿文化的内涵和命名問題,學術界仍無定論,有學者認為小河沿文化應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北的遼西地區,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燕山南北發現的小河沿文化遺存屬于同一個考古學文化。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趙賓福在其所著《關于小河沿文化的幾點認識》中提到,小河沿文化與紅山文化在時間上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小河沿文化的年代下限可能晚于紅山文化,但從考古類型學的角度觀察,它的年代上限并不一定晚于紅山文化,兩者之間的共同因素,包括彩陶、壺類器等應是彼此借鑒、互相影響的結果,而非直接的承襲關系。

遼甯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星德說,“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基本構成了小河沿文化的主體内涵,是小河沿文化的直接來源,大約在紅山文化中期二者融合成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伴随着紅山文化消亡,小河沿文化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

衰變期史前藝術-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為何突然衰落?

  (内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丁甯)

  (本版圖檔由内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敖漢旗博物館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