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作者:藝境

最近看到一個很戳的話題:

#成年人被國文激活DNA的瞬間#

一位中年男子參觀展覽館,對杜甫的詩詞和生平滔滔不絕,然後忍不住感慨:人到中年,才懂杜甫的愁。

評論區裡很多人為此觸動,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很多課文在小時候學,學到的是外殼,因為缺少人生閱曆。

長大後經曆多了,再讀,才真的讀懂了文章的血肉。”

年少時,我們對着國文課本上的課文,囫囵吞棗,死記硬背。

可直到多年後,經曆了生活洗禮才後知後覺:

國文沒有一篇課文是充數的。

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文字,一字一言皆是人生。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送東陽馬生序》是一代大儒宋濂,講述自己艱苦求學的親身經曆。

七年級的時候,第一次學這篇課文,知其含義但不能領悟其中深意。

隻覺得一句“全文熟讀并背誦”堪稱噩夢,晦澀枯燥,還得一遍遍死記硬背。

直到後來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又一次因為工作不順心滿腹牢騷。

那個瞬間,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句: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才幡然醒悟宋濂苦讀的深意:

讀書很苦,但不讀書的人生隻會更苦;上學雖累,卻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可一切都已經太遲了,再想回到過去多讀點書、考個好學校,很難了。

隻能擦幹眼淚,在痛苦中和後悔中日複一日的掙紮。

沒有天賦,沒有背景,也沒有财富,“努力讀書”便成了普通人改變人生的唯一捷徑。

宋濂是如此,今天的我們更是如此。

中科院博士黃國平的論文緻謝,曾看哭無數人,也激勵無數人。

如今再看,依然令人動容。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把這篇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眼前。

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

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後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讀書是很苦,但比起宋濂深夜抄書,天寒硯堅,比起生活的沉重粗粝,真的微不足道。

也希望現在每一個仍有選擇的孩子,早一天領悟,就少走一天彎路。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以前時讀《駱駝祥子》,總是忍不住感歎祥子命運多舛。

父母雙亡,十幾歲就到北平以拉洋車為生。

辛辛苦苦用3年才攢錢買了一輛屬于自己的車,結果為了賺兩塊車錢,車被大兵沒收了去。

想娶一個清白的妻子,卻被虎妞設計,虎妞難産死亡後想和小福子好好過日子,小福子卻又被逼的自盡身亡。

他努力過,也拼命過,可命運從來就沒有善待過他,一次次讓他看見希望,又一次次讓希望破滅。

可現在轉頭看看,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這樣?

以為努力奮鬥,就能改變命運。

結果就算拼盡全力,也不過活成祥子,潦草過完這一生。

然而,十點君也必須要強調一點:

祥子的悲慘境遇,固然有社會殘酷的因素,卻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車子被沒收時,他絕望哀歎,卻從沒想過自己的盲目莽撞;

他恨虎妞,一直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角色,卻忽略了虎妞對他關心有加;

小福子真心愛他,他卻在利益面前,選擇保全自己。

他這一生,埋怨别人,埋怨命運,卻從沒檢討過自己的膽小、愚昧和固執。

他熬了很多苦,但最後卻沒熬過自己的心,選擇自暴自棄。

人生總有一段路特别難走,生活的風雨不會放過誰。

但正如餘華說的:

“命運會刁難人,但壓垮人的是自己。”

苦難與悲痛本就是生活的底色,我們要做的就是:

把苦難踩在腳下,把悲痛化為動力。

一步步改變自己,自渡者才能自救。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背影》講的是朱自清回憶自己的父親。

1917年,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他從北京趕回,而在此之前,因為隔閡,他和父親已經兩年沒見了。

辦完喪事後,他回北京念書,父親到南京謀事,兩人同行到車站。

臨行前,父親穿過長長的月台去給他買橘子: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上學時老師每次讀到這,念着念着聲音就哽住了,幾乎念不下去。

懵懂的我們很詫異,幾個橘子而已,又不值錢,怎麼就看出父愛之深沉。

直到自己經曆了在外求學、工作,也為人父母,才真正體會文中之意。

那個佝偻蹒跚,艱難地攀上月台,又艱難地下來的背影,又何嘗不是天下父母的縮影?

每次離家時,父母總是提前把汽車的後備箱塞得滿滿當當,臨行前又早早起床,檢查是否遺漏。

直到車子開出許久,再回頭還能看到他們駐足停留的身影。

可惜那時的我們,看不起他們的固執、沒本事,總是迫不及待掙脫他們的束縛,想證明自己。

等到自己也經曆了半生浮沉,才知道生存的艱辛,才真正懂了父母沉默而偉大的愛。

每一對父母與子女,或許都有過沖突、沖突,不了解。

但所有的沖突與誤解的背後,都是指向愛。

人這一生,對父母的虧欠,永遠是最多的。

趁時光未老,父母健在,好好去愛他們、陪伴他們吧。

不要等到幸福成奢望時,才悔恨不已。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項脊軒志》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作品。

33歲時,他寫下文章的最後兩段,紀念自己的亡妻魏氏。

歸有光年少時家道中落,魏氏不嫌棄他窮,嫁過來後便接過料理家事的重擔。

督僮奴墾荒,用牛車灌水,慢慢地日子有了起色,歸有光也得以安心讀書、科考。

不幸的是,生下孩子沒幾年後,魏氏就病逝了,歸有光萬分悲痛,大病一場。

多年後,他含淚寫下了流傳千年相思之語: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上學時,每次讀到這句,還隻了解在書面。

院子裡的那棵枇杷樹,是妻子死去那年我親手栽下的,現在它已經長得茂盛如傘了。

直到年紀漸長,再回味:

不言相思,不談悲傷,但藏在時間背後的思念,卻讓人痛徹心扉。

網上有個問題,人要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懂得伴侶的重要性?

有個高贊回答是:

“當你年紀越大,父母走了,孩子不在身邊。

隻有伴侶依舊陪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你就會明白,誰才是你最親的人。”

人在年輕時,或許都向往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但成年後,經曆的多了,慢慢開始懂得:

一日三餐的守候,平淡樸素的陪伴,才是婚姻最真實的模樣。

即使婚姻沒有那麼完美,枯燥瑣碎,也有過許多沖突,争執。

但我們一生尋尋覓覓,找的不過就是一個平淡中相守,苦難中相扶的同路人。

一起吃飯、聊天、生兒育女,相濡以沫,相伴一生。

一輩子很長,且以深情共白頭,便是最平凡也卻最珍貴的幸福。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

年少時,我并不知道為什麼一段話裡要用這麼多寫作手法,疑問、拟人……搞得那麼複雜。

更不明白,僅有600多個字的文章裡,“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這聲歎息要出現兩次。

直到中年,在一次次“我本可以”的遺憾中,我才讀懂了《匆匆》的追悔莫及。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可人生就是這樣,沒有失去,又怎麼會懂珍惜。

小米總裁雷軍,剛開始工作時有個筆記本,專門來記錄自己每半個小時用來幹了什麼。

他說:“如果浪費了半小時,我就覺得很慚愧。

後來我看到很多人不珍惜時間的時候, 我就覺得這樣的人真沒出息。”

魯迅的書房裡,挂着一副對聯,上面寫着: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鷗之先鳴。

意在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

憑借這份異乎尋常的努力和自律,魯迅終成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悠悠人生,看似漫長,其實不過是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但失去已經無法挽回,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把握當下。

如果當下你學不進去,不要灰心,沒有一朵花一開始就綻放,一步一個腳印,終會迎來你的花期;

如果當下你沒有工作,不要焦慮,這正是你學習充電的大好時機,幫你在未來的工作脫穎而出;

如果當下你四處碰壁,不要放棄,穩住心态,做好該做的事,時間自會給你答案。

好好珍惜當下,用力抓住那些重要的、珍貴的人和事,這是國文課本最後教會我們的事。

35歲後才頓悟:人這一生的答案,都寫在了小時候的課文裡

楊绛曾說:“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

就像人總是無法同時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悟。

人生很多重要的領悟,總比我們相應的成長階段,來得晚一些。

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滞後性,是一個閉環,要完成這個閉環,是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而這個代價,就是要我們親身去摸爬滾打一番,走過書裡的悲歡離合,嘗過文中的人生百味。

這個過程,也叫做成長。

但也正是這樣,我們才更能看到教育的重要性。

它所産生的影響,不隻是片刻的,局限于眼前的考試,而是在悄無聲息之間建構了我們的價值觀。

教會我們什麼是珍惜,什麼是勇敢,什麼是人性……

然後随着人生閱曆的豐富,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階段,給予我們精神滋養,引領去奔赴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