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0年11月5日22時,毛澤東緻電彭德懷,明确第9兵團入朝後歸志願軍總部指揮。

6日10時,彭德懷向宋時輪、陶勇下達任務和行動部署,此電同時發正在黃草嶺一帶掩護第9兵團開進的第42軍。

1、彭德懷的長津湖戰役方案

這是彭德懷接過對第9兵團的指揮權後,首次對東線作戰提出的完整構想:

以第1陸戰師為主要殲擊目标,首先尋殲其2個團;戰場預設在長津湖東西兩側地區,最好在舊津裡、長津線,如果能夠再往北邊來一點更好;戰法為誘敵深入,正面阻擊與側後攻擊相結合;作戰力量以第9兵團2個軍為主,分别集結于長津湖以西、以北地區,與已在該地的第42軍協同作戰。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最初提出的具體方案有兩個:

第一個方案,如美軍冒進至舊津裡及其以北,第9兵團2個軍,以1個師正面阻擊,7個師側後攻擊;第42軍深入至鹹興以北12公裡的五老裡,斷敵退路,阻敵增援。

第二個方案,如美軍到舊津裡、黃草嶺之線不再冒進,則以第9兵團一個軍在長津湖以東,沿新興向五老裡前進,切斷美軍後路;長津湖以西的一個軍協同第42軍,在柳潭裡地區及其以南殲滅美陸戰1師2個團。

這兩個方案,是彭德懷對長津湖之戰的基本設計。

在他看來,在美軍冒進的情況下,最好是将第1陸戰師放到舊津裡及其以北地區來打,以拉長其戰線,使東線志願軍可以以重兵向其側後實施迂回攻擊;如果美軍不冒進,便将攻擊重點移至南面的五老裡,在其深遠後方斷其退路,造成在長津湖東西兩側及其以南圍殲第1陸戰師主力的局面。

然而,後來的作戰程序并沒有按這一設計展開,主要原因:

一是因為第1陸戰師進到長津湖地區後,主攻方向發生了變化一不是向北而是向西,使得第9兵團作戰重心隻能随之西移;

二是由于西線作戰的需要,原在東線作戰的第42軍沒有留下來在長津湖地區協同第9兵團行動,而是全部撤離東線,轉用于西線德川、甯遠戰場,第9兵團部隊也未能深入到可對五老裡實施側後攻擊的位置。

從戰役全局看,第42軍西調,進一步增強了西線作戰力量,為在德川、甯遠方向順利打開戰役缺口、争取清川江之戰勝利奠定了基礎。但是,該軍西去,對東線戰場卻是一個削弱。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第42軍主力入朝後就在東線作戰,已經熟悉了當地的敵情和戰場環境,并占據了一個較為有利的陣位,既可從正面阻敵,也可從翼側對敵側後方構成威脅。

該軍西調後,陣地倉促交給剛進入長津湖戰場的第9兵團部隊,這不僅在行動的銜接上有難度,而且使第9兵團不得不分兵填補第42軍西去留下的空缺,造成攻擊兵力的分散。

這一點,對後來的長津湖之戰是有影響的。

2、吳瑞林的建議

查這段時間志願軍作戰文電,發現第42軍上司人當時曾就該軍繼續留東線作戰問題提出過建議。

至11月6日,第42軍已在黃草嶺一帶阻敵十餘天,部隊損耗嚴重,陣地面臨被突破的危險。

當日6時,軍長吳瑞林向志司報告:第124師在黃草嶺“尚能堅守數天”;12時再報告:“黃草嶺即有被突破之可能”。

吳瑞林擔心,黃草嶺陣地若被突破,整個東線防區将被沖亂,如美軍快速部隊乘勢插向江界,對整個戰局極為不利。因而,他決定:将部隊轉至柳潭裡、舊鎮(舊津裡)、廣大裡之線南北地帶占領陣地,繼續阻敵;同時,建議志司抽調部隊控制柳潭裡以西有利地形,防備敵軍西犯。

接到彭德懷6日10時電令後,吳瑞林重新明确本軍任務:

“誘敵深入舊津裡帶,争取時間待宋兵團主力趕到,圍殲此敵及掩護兩線(袂物裡至三浦裡線和柳潭裡至武坪裡線)”,并據此調整了部署。

9日,志司确定第9兵團到達後第42軍即行西調。彭德懷于11月9日16時給第38軍及第125師的電報指出:

“四十二軍主力約廿日前後亦得向甯遠地區集結,整個東線交九兵團負責。”

而此時,吳瑞林還在考慮留在長津湖地區協同第9兵團作戰的問題。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11日12時,吳瑞林緻電志司,彙報了自己的想法。

吳瑞林認為,下一個戰役,東線應先打五老裡,西線應先打德川。

五老裡為鹹興北面的一個交通樞紐,自鹹興向北的兩條道路均以五老裡為起點,一條路通長津湖,另一條路通赴戰湖。東線美軍進攻,就是從這裡分兵北上的。

吳瑞林認為:

由五老裡北上之敵,“孤軍深入,後路易斷,以五至六個師的兵力,依此地形條件看,有一晝夜時間可殲此敵,得手後宋兵團在東線更能機動作戰”。

這裡,吳瑞林關注和思考的對象遠超出第42軍自身的任務範圍,其眼光已放大到了整個東線戰場,以至東西兩線之間的戰役協同。他将五老裡視為東線作戰重心之所在,這一見解是很有價值的。

15日,第9兵團先頭兩個師進至預定接防地區,第42軍阻擊任務完成,奉命全部撤離東線。吳瑞林提議第42軍留東線協同第9兵團作戰和先打五老裡之敵的想法未能實作。

3、彭德懷“7個師殲敵3個團”的構想

在這期間,彭德懷根據敵情變化,不斷調整東線作戰構想。11月6日之後,他連續發電,對東線作戰部署作出訓示。

據宋時輪記述,從6日至8日,3天之内,第9兵團就收到志司5個電令,時間分别為6日10時,7日15時、18時,8日10時、20時。

在11月8日10時電報中,彭德懷将第9兵團作戰名額确定為殲滅美軍4個團,分兩步執行:第一步,首殲第1陸戰師2個團;第二步,再殲來援的第7師2個團。

彭德懷指出“此役關系重大,不可遲延”,這句話,對宋時輪來說,當是沉甸甸的。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第9兵團是在各項準備均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出動入朝的,這一狀況對後來的作戰行動影響甚大,以緻造成嚴重損失。

戰役結束時作總結,部隊有一種埋怨情緒,認為兵團上司不體恤下級,“隻顧上情,不顧下情”,有“個人英雄主義”。

宋時輪解釋道:

“當時局勢危急,如不迅速入朝作戰,東線發生意外,影響西線戰鬥,直接有關整個北韓戰局。故我兵團為了情況的緊急需要,不得不倉促入朝。”

11月11日,第1陸戰師進至長津湖以南的富盛裡(下碣隅裡附近)。

彭德懷等判斷,第1陸戰師進至舊津裡後,可能轉向柳潭裡西進,這就使它與第7師接合部留下一個不小的空隙,有利于志願軍各個殲敵。為此,彭德懷于12日10時30分電示宋時輪并報中央軍委。

這個電報引起毛澤東的注意。雖然此前毛澤東已确定第9兵團入朝後行動由志司指揮,并表示“我們不遙制”,但對該兵團的使用,毛澤東仍然關心有加。當看到彭德懷報來的東線作戰方案,毛澤東認為對第1陸戰師的殲擊部署未達到足量用兵的要求,便于12日給彭德懷、鄧華發電,指出:

美軍陸戰第一師戰鬥力據說是美軍中最強的,我軍以四個師圍殲其兩個團,似乎還不夠,應有一個至兩個師作預備隊。九兵團的二十六軍應靠近前線,作戰準備必須充分,戰役指揮必須是精心組織的,請不斷指導宋陶完成任務。

後來有人武斷地認為,毛澤東是以國内戰争打大殲滅戰的經驗指導志願軍在北韓作戰的,确定殲敵目标時口張得太大,提出的名額過高,其實,從這個電報中,我們完全看不到所謂的“大胃口”和“高名額”,相反,倒是表現得相當慎重。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彭德懷部署4個師打美軍2個團,毛澤東仍感到把握不大,認為兵力“似乎還不夠”,還要再加一兩個師作為預備隊。

是以,彭德懷又提出首先以7個師殲敵3個團,這是對此前設想以4個師殲敵2個團部署的調整,展現了毛澤東足量用兵的訓示精神。

4、宋時輪的“三個方案”

根據毛澤東、彭德懷的訓示,第9兵團對入朝作戰行動,進行了細緻研究和具體部署。

11月5日,宋時輪收到中央軍委關于第9兵團立即入朝,擔負江界長津方向作戰任務的書面指令,同時接到軍委作戰部長李濤轉達的毛澤東手令:“宋時輪應去江界指揮。”

按入朝作戰需要,第9兵團首長機關立即編組了前方、後方兩個指揮所。宋時輪親率前方指揮所先行出發,以便盡早了解戰場情況,研究确定作戰部署;副司令員陶勇和參謀長覃健率後方指揮所,在後面組織部隊開進。

宋時輪研判,美軍進到長津湖地區後可能有三個動向:

可能沿長津湖向西攻進,或向北攻進,也可能停止于舊津裡一線不動。

針對這三種可能,兵團前指于19日18時提出三個殲敵方案。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第一個方案,如第1陸戰師2個團進至德實裡、新岱裡,第20軍以1個師占舊長津東西兩側及豐流裡江、新岱裡以北陣地,堵敵退路,打敵北援;第27軍以1個師在雲山裡及其以南堅決阻擊美軍第7師,以1個師插袂物裡、大南裡、豐流裡地區,割裂第1陸戰師與第7師的聯系,另以1個師所擊德實裡及束沙裡之敵。

第二個方案,如第1陸戰師2個團或1個團向柳潭裡以西前進時,第20軍以1個師占長津江東西兩側及豐流裡江、新岱裡以北陣地,軍主力集中,首先殲舊津裡、柳潭裡之敵;第27軍除以1個師在雲山裡及以南地區鉗制美軍第7師外,以1個師插袂物裡、大南裡、豐流裡之間占領陣地,阻擊美軍第7師西援及堵擊第1陸戰師東逃,另以1個師主力圍殲舊津裡及其以北之敵,得手後,視情況打擊第1陸戰師之增援或第7師之一部。

第三個方案,如敵進至舊津裡線後停止,則集中第20、第27軍殲第1陸戰師2個團于舊津裡、古土水(即古土水)地區。第20軍以1個師在古土水以南搶占黃草嶺附近陣地,主力除以少部分圍下碣隅裡之敵外,先殲古土水、上坪裡間之敵,爾後攻擊雲山裡及以南地區,以抓住美軍第7師,并殲擊新岱裡、舊津裡之敵,得手後再殲第1陸戰師及第7師之一部。

這三個方案,都提出阻、隔、圍、殲多種手段的組合運用,基本決心是“求殲美陸一師兩個團,鉗制美七師兩個團,力求殲一部”。

以上方案,是建立在對美軍行動走向的預測基礎上的,至于美軍是否會按預計的那樣行動,就要看實際情況了。

至11月24日,第9兵團了解到的最新敵情是:

韓軍第3師第26團先頭進至社倉裡,可能向倉裡、新德裡進犯,以配合第1陸戰師作戰;第1陸戰師先頭部隊進至長津湖東的新岱裡、新興裡之線,正向湖西的柳潭裡前進;美軍第7師主力進抵惠山裡,其第31團仍在長津湖東北的廣大裡、元豐裡一帶,開始分路向北攻進。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當日20時,第9兵團下達作戰部署電,确定:

以長津湖東、西、南三面的下碣隅裡、柳潭裡、新興裡地區為主要殲敵戰場,“集中我二十軍(欠五十九師)、二十七軍主力,首先殲美陸一師主力于下碣隅裡、新岱裡、舊津、柳潭、新興裡間,得手後,殲美七師卅一團和美陸一師增援部隊”。

5、三次延後進攻發起時間

25日17時30分,宋時輪報告志司:各軍已依令調整部署。

26日1時,宋時輪、陶勇電示第27、第20軍,對作戰部署再作調整,指出:

如當日16時敵仍未占柳潭裡,第27軍原定攻柳潭裡的部隊改為攻泗水裡(柳潭裡以南)及其附近之敵,得手後向新興裡前進,原定監視舊津裡之敵的部隊改為分割包圍内洞峙之敵;第20軍第59師主力改為搶占西興裡及其附近有利陣地。

如敵進占柳潭裡,則仍按23日20時電執行,各部可按當面情況變化機斷行事。作戰發起時間,先後變化了三次。

起初,彭德懷提出,第二次戰役可考慮先在東線打響。11月20日,彭德懷、鄧華電告宋時輪,西線拟于25日晚發起反擊,東線反擊何時發起,電報未作硬性規定,但明确提示:

“東線進至下碣隅裡、古土水之美軍兩個團(五團、七團)如不再進,你兵團可否以主力于24日或25日晚包圍該線之敵殲滅之,否則西線先攻擊得手後,東線之敵即有迅速後撤可能。”

這表明,在第二次戰役發起前,彭德懷對東西兩線作戰行動間的關聯是有所考慮的。

當時,他有個擔心:

如果西線先打響并且得了手,東線之敵可能迅速後撤,預定的殲敵目标便無法實作。是以,他一度設想,東線作戰可于24日提前一天開始,也可以于25日與西線同時發起,具體時間讓宋時輪酌情決定。

實際上,此時“聯合國軍”東、西兩線已呈完全隔絕狀态,兩線接合部出現了一個相當大的空隙,使得兩線變成了兩個獨立的戰場。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在這一情況下,東線作戰何時發起,不一定非得與西線同步,完全可以根據當面情況作出自己的安排。

從戰場态勢看,一方面,由于西線之敵進攻速度較快,已先于東線之敵進人志願軍預定作戰地區,不能再等待下去了;另一方面,第9兵團倉促入朝,直到西線打響,該兵團各部仍未運動到位,實難在作戰發起時間上與西線取齊,更無法先于西線打響。

是以,應宋時輪請求,彭德懷同意東線作戰發起時間往後順延。

第一次後延,由東線首先發起改為25日東、西兩線同時發起。

第二次後延,将東線攻擊發起時間由25日推遲到26日。

21日17時10分,宋時輪報告志司:第20軍22日晚才可全部進入預定位置,到達後應有兩晝夜休息、動員和完成各項準備,還應有兩晝夜由現在位置進至敵軍側後,是以,“最早要在廿六日晚才能發起戰鬥”。

志司批複同意。宋時輪遂将攻擊發起時間确定為11月26日16時30分。

第三次後延,還是由于第20軍部隊在開進和展開過程中出了問題,擔負攻殲下碣隅裡任務的第58師前進中被大山阻擋,深雪封道,無法通過,隻得繞道而行,無法按時趕到攻擊出發位置。宋時輪隻好再次請求志司同意将攻擊發起時間推遲到27日24時。

26日14時,距預定攻擊發起時間還有2個半小時,第9兵團下達指令“攻美陸一師改為廿七日晚發起戰鬥。”

事後看,如果東線反擊再往後推遲一至兩天,讓美軍繼續往前走一段距離,使其進攻隊形拉得更長一些、更散一些,可能會更好打;同時,也可縮短第9兵團部隊的開進距離,進而在戰場集結更多的作戰力量,形成更大的兵力優勢和進行更為充分的作戰準備,反擊效果肯定會更好些。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當然,這隻是事後推想。

從當時戰場實際情況看,對第1陸戰師施以誘敵深入這一招,并不是一件容易奏效的事情。

11月11日,美軍第10軍在長津湖地區恢複攻勢後,第1陸戰師一直以“蝸行”步伐緩慢推進,直到24日才全部進入長津湖地區。

師長史密斯冷靜而謹慎,他沒有麥克阿瑟、阿爾蒙德那種穩操勝券的樂觀,相反,對讓陸戰隊在如此惡劣的地形、氣候條件下向北深入疑慮重重。

他認為,對于陸戰隊來說,更合理的進攻路線應當是沿東北部的海岸前進,在那裡,既可得到來自海上的各種支援,又便于施展陸戰隊最為拿手的兩栖包圍攻擊戰術。

而眼下,這個海軍陸戰師被派往遠離海岸的高山深谷之中,被當作普通的山地部隊使用,翼側暴露,後方空虛,不能不引起他的不滿和消極抵制。在他的控制下,第1陸戰師一再放慢前進速度,以盡可能地避免在自己不情願去打仗的地方陷得過深、過遠。

11月25日,志願軍在西線發起反擊。麥克阿瑟要求阿爾蒙德立即采取行動支援第8集團軍作戰。阿爾蒙德便将第1陸戰師進攻發起時間定為11月26日,但因未完成進攻準備,不得已推遲到27日。

長津湖戰役:巧合還是刻意?9兵團3次延期,卻等來中美同一天進攻

這樣,中美兩軍都将東線戰場的進攻發起時間定為11月27日,不同之處僅在于,美軍的進攻定于這天一早發起,而志願軍發起進攻的時間則定在這天傍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