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作者:善本古籍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修于明代永樂初年,是大陸古代最大的類書,儲存了明以前大量的文獻資料,成為後代輯佚的淵薮。全書共二二九三七卷(其中正文二二八七七卷,目錄六十卷),按《洪武正韻》編排,分裝為一一○九五冊。明代嘉靖末對《永樂大典》進行重錄,至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完成,《大典》遂分正副:原本為正本,重抄本為副本。《大典》正本在隆慶以後已下落不明,副本在近代亦命運多舛,屢遭劫難,目前隻剩原書4%的篇幅。自近代以來,國内外許多藏書機構及個人都在積極地搜求《大典》殘本,其中康有為亦曾入藏一冊。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康氏所收的一冊為《大典》卷九百八十一,現藏于哈佛大學賀騰圖書館(Houghton Library)。該冊《大典》是非常有史料價值的,因為:其一、以往學界均未注意到康氏曾入藏過《大典》,是以,這一發現有助于考查清楚該冊《大典》的流向、遞藏經過,豐富《大典》收藏、流散史的研究。其二、該冊《大典》有三則康氏之題跋,而目前在已出版的康氏著作中均未曾收錄和提及,是以,這三則題跋内容,對研究康氏之藏書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總之,盡管該冊《大典》歸屬康氏的時間很短,但對其作一番考釋,應該對《大典》、康有為及其藏書研究均有幫助。

一、康氏所收得之《大典》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康氏所收的該冊為《永樂大典》卷九百八十一,共三十二葉。該冊屬二支韻兒字,所收為有關“小兒證治”的内容。書衣上的書簽題:“永樂大典卷九百八十一”;方簽題:“二支一百二十八”,意思是說該冊在二支韻中是屬于第一百二十八冊。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書衣有墨筆題記:“南海康氏萬木草堂寶藏。康有為題。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六年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後有“康有為”朱文方印。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正文首葉右下欄外有墨筆題記:“是書藏北京翰林院,庚子之亂散出,昔在巴黎見之。甲寅九月以八十金購得之(一冊),希世之寶也。康有為。”後有“康有為”朱文方印。首葉右下還蓋有“南海康有為更生珍藏”朱文方印。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封底内頁有墨筆題跋:“餘既得《圖書內建》,為清朝巨典之秘籍,明世以《永樂大典》為至巨,又抄本藏之中禁,非人間所得見。自經庚子之劫,又散在外國,餘亟欲得之而苦其難,今不意竟落吾手。此雖重錄,非永樂原本,然亦三百餘年物,至可寶矣。更生記。”

乙卯,為一九一五年。甲寅,為一九一四年。更生,為康有為之号。茲對以上康氏題跋作一考釋:

關于《大典》原本與副本:康氏說其所得是嘉靖副本,而非永樂原本。原本下落不明(一般認為已于明末被焚于紫禁城中),現在流傳于世的《大典》殘本,均為嘉靖時重錄的副本。本冊書後有重錄時各官的銜名單,亦可明證其為副本。

康有為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

關于《大典》之原藏及散佚:《大典》在清代原藏皇史宬,後于雍正年間移藏翰林院,一直至清末。庚子事變前,此書之大部即被竊出。庚子事變起,一部分散出,一部分被焚,翰林院所藏《大典》幾乎散失殆盡。其中不少散出的《大典》流到國外,如英國、德國、法國等地,故康有為于一九○五年至巴黎時得見《永樂大典》。康氏說,此書散在國外,難于尋求,而在巴黎見之。這似乎是指該冊《大典》是康氏在巴黎所見而購得的。不過,這一了解是不對的,因為題記明說其于一九一四年購得,其時康有為正在上海,故購得此書應在上海而不是在巴黎(參下文)。另外,當時《大典》在國内圖書文物市場上亦不時能遇見,并非如康氏所說的隻散在國外。本人認為,康氏說在巴黎見之,是說在那裡曾見過《大典》,并不是說所見的就是這一冊《大典》(卷九百八十一)。那麼,康氏在巴黎看見有多少冊《大典》呢?這些《大典》又現存何處呢?目前來看,還不清楚。不過,本人推測康氏在巴黎所見的《大典》應還在法國。至今我們所有對《大典》在歐洲的下落的調查,一般隻提及英國、德國、俄國和愛爾蘭,而很少提到法國。康氏所提供的線索,應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關于《古今圖書內建》與《永樂大典》:前者是清代最大的類書,而後者是明代最大的類書。其時,康氏購得殿本《古今圖書內建》不久,又獲《永樂大典》一冊,故将兩者并舉,以作為其收書之一大成績。

關于康有為購得此書之地點及價錢:康氏于一九一三年回國,一九一四年定居上海。其時滬上即多有《大典》出售的消息,張元濟、劉承幹均曾從滬上購得多冊《大典》。傅增湘在一九一三年即親眼見過該冊《大典》(卷九百八十一)(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中華書局二○○九年版,第七一一頁),是以該冊《大典》當時肯定仍存國内。康氏說其于一九一四年九月購得此冊,應該就是在上海購得的。當時《大典》的價錢還不是很高,據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卷十五載:“(癸醜六月初二日)又以三佰圓從京估得《永樂大典》殘本三冊,不啻千金市駿矣。聞鞠生亦得兩冊,流出東瀛者不少矣。”(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上海蟫隐廬一九三三年版,第七五○頁)可見,一九一三年(癸醜),每冊大約是壹佰圓。又據張元濟、傅增湘《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牍》(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三 年版)所收一九一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傅增湘信雲:“初十入都一行,無所得,隻得《永樂大典》一部,尚是原裝,值伍拾圓,不知尊處尚欲留一冊否(尚有數冊,亦類書類)。(張元濟批答:如是原裝,值每冊伍拾圓,願留四冊)。”一九一四年九月二十二日傅信雲:“又見《永樂大典》一本,忠字号(《忠經》、《忠傳》皆全),内附圖數十葉(工筆劃人物),真乃罕見之物。湘所見數十冊矣,然有圖者絕少。……第此冊索價至壹佰圓,不知公願收否?近來此書通行價約伍拾圓。若特别者自須稍貴。”一九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傅信雲:“又有《大典》一冊,乃杭字,皆記杭州宋時風俗物産,如《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勝錄》(此書不見著錄,有十餘葉),均佳。但亦索百圓。”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三日傅信雲:“《永樂大典》(案:即前述忠字号)一冊價捌拾陸圓,已付之。”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傅信雲:“杭字《大典》小山前輩以佰圓購去,款固未付,當時屬交尊處。”可見,當時《大典》一冊的價錢是在伍拾至壹佰圓之間,康氏所購得的該冊《大典》(卷九百八十一)為捌拾圓,在當時來看價格是合理的。

關于藏印。康有為自其先世始,家裡一直有很多藏書。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氏流亡海外,其藏書多有流散。自海外歸國後,康氏定居上海,優遊林下,複銳志蓄書,廣收宋元舊椠、佛典精本,殿本《古今圖書內建》即于此時收得。其收入《大典》也正在這個時候。康氏之藏書均蓋有其藏書印,其中較常用的藏書印即為“康有為”朱文方印、“南海康有為更生珍藏”朱文方印。

二、該冊《大典》的下落

康氏所收的該冊《大典》後來去哪裡了呢?

此冊《大典》大概是在一九一六年歸了張元濟。據柳和城推測說,一九一六年張元濟将該冊與忠字韻等三冊《大典》一并購入(柳和城《張元濟涉園善本藏書鈎沉》,天一閣博物館編《天一閣文叢》第六輯,甯波出版社二○○八年版)。袁同禮編《近三年發見之〈永樂大典〉》(一九三二年)中該冊的“庋藏者”著錄為“海鹽張氏”(袁同禮《袁同禮文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二○一○年版,第一三七頁),也說明其時此冊已歸張氏。可見,此冊《大典》在康氏之手的時間并不長。據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康有為”條說:“壬子,歸自海外,購得南海孔氏殘書,殿本《圖書內建》在焉。旋居上海,收儲益富。先生性豪侈,用常窘,屢以《圖書內建》抵債家,後竟棄之。”康氏雖然大量購書,但因日常開銷太大,故在購書的同時,也大量地散書,甚至屢以《古今圖書內建》抵債家。可見,其時出售《大典》也是可以了解的。

不過,此冊《大典》在張元濟家的時間也不長。袁同禮編《〈永樂大典〉現存卷目表》(一九三九年)中該冊的“庋藏者”仍著錄為“海鹽張氏”(前引袁同禮《袁同禮文集》,第一七六頁),但此後則未見有關于該冊下落的明确記載,直到一九八六年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所附“現存《永樂大典》卷目表”将其收藏地著錄為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現在該冊《大典》仍藏于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賀騰圖書館。本人估計,該冊可能是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九年之間從張氏之手流出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嘉靖年間錄副《大典》時,每冊《大典》之後副頁的右下角均署有錄副之相關官員的銜名(因而該副頁又可稱為銜名頁),而到乾隆開館編修《四庫》期間利用《大典》輯佚書時,乾隆讓人将這些銜名頁當餘紙裁下,故其中一些銜名頁就隻剩下原紙的一小部分(銜名部分)。本冊《大典》的銜名頁亦隻剩下一小片紙,正可以作為乾隆時裁剪《大典》餘紙之确鑿證據。(張昇)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