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好新時代科技賦能型民警,來看他的故事

作者:浦東釋出

今年36歲的何心誠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街道社群工作者,與社群民警有了更多的交流合作機會,對社群民警的職責和工作也有進一步了解。“漸漸的,我對社群民警工作心生向往。”何心誠笑言。2010年,他通過了上海市公安招警考試,并于2011年入職了張江派出所。

張江于1992年開園,2022年張江科學城“擴區提質”,面積擴大到220平方公裡。三十多年來,張江科技産業增長勢頭迅猛,衆多全球知名研發機構、科創型企業、中高端技術型人才紛紛落戶。“随着張江人口結構更加多元化、複雜化,區域内勞務糾紛、合同糾紛多發高發,這給張江派出所帶來了全新挑戰。”何心誠說。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張江派出所依托“民警兼任社群副書記”“三所關聯”工作機制,同時因地制宜推出“三所兩庭”創新機制,在調解各種糾紛沖突時有了更多的底氣和力量,而這種力量來自于民警“變身”社群當家人,也來自于司法所、律所、社群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勞動仲裁部門專業人員的積極介入。

當好新時代科技賦能型民警,來看他的故事

何心誠對曾經參與處理的一起工傷糾紛案件特别有感觸。過去,由于民警對工傷認定并不專業,傷者家屬并不“買賬”和信服。那次,何心誠聯系司法所、勞動仲裁、律所搭建調解平台,并讓安監部門介入。通過法律法規的解釋、安監部門對現場是否規範操作的判定、勞動仲裁部門對工傷的認定以及人民調解員的有效調解,涉事雙方最終簽訂了調解協定,成功化解了一起工傷沖突。

張江派出所在編民警隻有八十多人,卻要管理和服務張江科學城核心區域30多平方公裡轄區内的上萬家企業、約14萬人口,管轄區域體量很大。企業白領大多在園區上班、在社群居住生活,如何做好流動人口采集工作,關系到園區和社群管理和基層治理的成效。

“針對來滬人員作息時間與民警不同的特點,民警也調整了工作彈性時間。此外,我們采用了一些科技手段來代替民警上門查詢方式。”何心誠介紹,比如讓白領們通過線上登記,利用“網際網路+”的工作模式,推行實有人口采集的子產品化管理。

張江流動人口大,在此工作的人員約有40萬。為了提升反詐宣傳的力度和效率,何心誠與同僚一起設計開發了一個反詐小程式。讓反詐宣傳對象做一套反詐自測題,内容涉及性别、婚姻狀況、生活工作的作息時間以及其他規律性特點,然後評估測試者屬于哪一類詐騙案件高危人群。“每個人特點不同,所面臨的詐騙形式會很不一樣,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何心誠說。

當好新時代科技賦能型民警,來看他的故事

何心誠與同僚還制作了一個更細更全的反詐宣傳視訊,讓易受害測試對象了解到,詐騙分子是如何切中其特性,一步步誘導其落入圈套的。這部反詐宣傳視訊業已作為派出所新進人員入職教育訓練教材。

目前,浦東新區反詐分中心在張江成立,已進入實體運作階段。該分中心還在園區、社群、企業、物業等設立反詐點位,動員居委幹部、社群志願者、法官、律師、心理輔導師參與反詐宣傳活動,擴大反詐宣傳覆寫面。同時,在街鎮建立“舒心驿站”,讓曾經被騙的受害者現身說法,提高社群居民甄别各種詐騙手段的意識。

在針對社群居民開展常态化反詐宣傳和防範的同時,張江派出所依托浦東新區反詐分中心将企業反詐宣傳和防範作為重點工作。針對企業财會部門涉及金額數量大、反詐意識不強、容易成為詐騙分子重點觊觎對象等特點,張江派出所建立了企業相關負責人、企業财會負責人微信群,及時釋出反詐警情,通報不斷變化的詐騙手段和防範注意事項,并針對财會人員這一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視訊教育訓練和線上教育訓練。

這些年來,張江派出所創新運用數字化技術管理和服務轄區企業、白領和居民,并應用于反詐宣傳工作,成效顯著。何心誠還榮獲2023年上海市警察局資料條線青年大比武第一名。

入職張江派出所12年來,何心誠還榮獲浦東公安分局頒發的個人三等功2次、嘉獎6次。能成為一名優秀民警,與他兼任“社群副書記”的履曆分不開的。

2013年起,浦東公安分局實施社群民警兼任“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工作機制,旨在讓民警進一步“下沉”基層,摸清社群脈絡和群衆需求,拓展聽取民意管道,以主人翁精神破解社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

何心誠曾兼任古桐居民區黨總支副書記多年。“副書記”這個“擡頭”讓他拉近了與社群居民的距離。在參與社群平安建設工作、尤其在處理鄰裡沖突糾紛時,“我從局外人變成當家人,像處理家庭内部沖突那樣更有話語權和責任感。”他說道,“鄰裡糾紛不同于社群治安案件,處理不當反而會激化雙方沖突。”當了“副書記”,他能“名正言順”地協調居委幹部,與物業、樓組長、志願者一道參與調解,更有“溫度”地找到化解沖突的突破口,處理居民糾紛時也更有底氣。

當好新時代科技賦能型民警,來看他的故事

張江科學城已成為建設上海科創中心核心承載區,何心誠對未來充滿信心和憧憬:“我希望能成為一名符合新時代特征的科技賦能型民警,為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築牢張江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貢獻一己之力。”

編輯:鄒瑩

資料: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

* 轉載請注明來自浦東釋出官方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