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頭村位于洛甯縣西南十七公裡,今屬底張鄉所管轄,在底張鄉政府東北2.25公裡處,宜故路穿村而過。
清朝時期,磨頭村隸屬永甯縣南路底張裡十九保。清代中期磨頭村設有集市,故稱磨頭鎮,因村南有山名叫旗山,文人雅士又稱村為“旗山鎮”。
民國初期,屬洛甯縣南區底後裡,民國十六年,屬底張區(四區)。1942年改區為鄉;1947年8月,屬洛南縣中山鎮(今興華);1949年3月,屬興華區(七區)底張鄉;1956年10月,屬底張鄉;1958年11月,屬興華公社;1977年,分設底張公社,隸屬底張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為底張鄉,至今相沿未改。
1962年,磨頭村分為東磨頭和西磨頭兩個行政村。
磨頭村曾是革命重地,是塊紅色沃土,是個培育革命志士的搖籃。
洛甯中心縣委、洛甯地委舊址
據《洛甯縣志大事記》記載:"1938年11月,中共黨組織在磨頭村籌建私立現代中學分校."。1938年11月,中共洛甯地委通過王子珍與開封現代中學校長張了且的關系,在洛甯縣西南磨頭村(當時叫磨頭鎮)成立了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國中學",即開封現代中學分校,王子珍為校長,原洛甯縣中多數的教師還在這裡任教,如張守禮(東頭村人),韓達生,曲乃生、賀崇升、周運升等。
他們以教師身份為掩護,實際都是地下共産黨員,利用教學期間,宣傳共産黨的抗日政策及救國方針,在農村積極開展工作。當時,李俊甫博士(磨頭人)也從開封回來,洛陽八中校長周筱沛住在李俊甫家,也都在現代中學教課。
1939年1月,國民黨縣長陳典漠和縣警隊隊長張志英,帶領洛甯縣警隊數十人多次來磨頭鎮,下令現代中學停辦,在國民黨當局蓄意破壞下,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國中學被迫停辦。
這所抗日中學雖然隻存在了幾個月的時間,但她播下的紅色火種卻如燎原之勢,蓬勃發展,當地的群衆抗日激情普遍高漲、學生中不少人紛紛向黨組織靠攏,在革命鬥争中成長起來。
在這個學校受到培養的許多學生,後來成為洛甯黨組織的骨幹力量。後來,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中成為中堅力量,不少人參加了八路軍,成為解放軍的優秀将領。他們為抗日戰争、解放戰争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磨頭村曾是中共洛甯中心縣委和洛甯地委的所在地。
《洛甯縣志大事記》記載:"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宜陽三鄉鎮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共洛甯中心縣委,轄洛甯、宜陽、新安、渑池四縣。韓達生任書記,邵文傑、曲乃生、賀崇升、張劍石任委員。"會議确定中心縣委的任務是發展黨員,在群衆中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鞏固和擴大民族統一戰線,黨組織完全轉入農村,洛甯中心縣委駐紮在磨頭村(當時叫磨頭鎮)張家院子内,以"現代中學"為基地,進行革命活動。
據《中共洛甯黨史》記載:"1938年12月20日,劉少奇(化名胡服)在渑池縣城東關八路軍兵站召開會議,即豫西特委,洛甯中心縣委及所屬縣委30多位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劉少奇在這次著名的"渑池會議"上,代表黨中央傳達了六屆六中全會決議和毛澤東在全會上所作《論新階段》的重要報告,會議決定,原豫西特委撤銷,改為豫西省委。洛甯中心縣委改為洛甯地委(駐磨頭村),上司成員和所轄縣委不變。
彭仲韬
其間,地委書記韓達生主持召開了"洛甯地委磨頭會議”,會決定建立城村、長水、底張、西王村四個區委,同時,決定派張逢溪、彭超千(彭仲韬)、孫俊聲、孫宇潔、王國寶、王國祥等十多名中共黨員到駐三鄉的孫殿英部教導大隊學習。這段時間,洛甯地委一直在這一帶農村開辟工作。
磨頭村還是區分委所在地。
1939年4月,駐紮在磨頭村的洛甯地委,在曲陽召開會議,決定全縣的區委組織不變,在區下邊再設8個區分委,以便加強對各村黨支部的上司。其中磨頭村又設立了磨頭區分委,書記張世華(解放襄陽時犧牲),委員高英文、彭世欽、張明宗,轄磨頭、中山鎮、底張、古村、孫洞、李村、石井頭、廟溝、張家嶺等支部。
《中共洛甯黨史》記載,中共洛南縣委也是在磨頭村成立的。
1947年9月11日,根據太嶽兵團前委訓示,洛甯分為洛南、洛北兩個縣。
中共洛南縣委員會在磨頭村成立,隸屬豫、鄂、陝三地委,溫紹孔任書記,張士遇任副書記。不久,縣委機關又遷至西山底村。
曲書城
洛南縣政府機關設在磨頭中寨張家關院子内。
1948年6月,洛南縣長曲書城在磨頭村謀劃指揮小街戰鬥,派出一連武裝,渡過洛河,消滅了國民黨洛甯縣政府的縣大隊支隊長王化中的武裝力量,隊長王化中被打死,殲滅匪徒數十人,繳獲了他們的全部武器裝備。
總之,磨頭村是革命的老區,是塊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的紅色沃土,她記錄了中共洛甯黨的一段光輝革命曆程,她尕育了無數革命功臣和英雄。這些革命舊址,是黨的建設,黨的曆史文化中寶貴财富,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我們一定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作者簡介:張文林,男,1948年生,洛甯縣底鄉東磨頭村人,198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哲學系社會管理學專業,中學進階教師,多年擔任校長職務和中學畢業班教學工作,2011年退休,曾在全國多家CN刊物雜志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10餘篇。
#洛甯頭條##洛陽頭條##文化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