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些“地球CT師”的青春奉獻,讓中國具備巡天觀雲能力

作者:上觀新聞
這些“地球CT師”的青春奉獻,讓中國具備巡天觀雲能力

截至今年4月16日,大陸首部星載降水測量雷達随風雲三号G星已在軌工作整整一年。一年來,星載降水測量雷達憑借犀利的“雙睛”,已捕捉到“瑪娃”“泰利”等台風降雨系統的三維立體結構,并在2023年8月華北暴雨雨情監測中精準探測到降水三維精細結構資訊,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寶貴的觀測資料。

星載降水測量雷達優異的表現離不開一支默默耕耘18載的隊伍——航天科技集團九院七〇四所“星載降水測量雷達項目團隊”。

這些“地球CT師”的青春奉獻,讓中國具備巡天觀雲能力

青年才俊扛大梁

自2006年大陸氣象衛星發展論壇舉辦後,研制國産降水測量雷達衛星成為共識。七〇四所集結了以于勇博士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青年人才,組建了星載降水測量雷達項目團隊,扛下了衛星主載荷的研制重任,着手研制最具有難度的雙頻降水測量雷達。

團隊成立之初,35歲以下青年占比達80%。攜手研制18載,期間更多意氣風發、心懷航天夢的青年才俊陸續加入,為團隊注入創新動力,最終圓滿完成了以星載降水測量雷達為代表的多項重點型号任務攻關,成長為“地球CT師”。

創新突破攻難關

這是大陸首次研制星載降水測量雷達。與地面雷達不同,天上往下看的星載雷達需要在軌運作,并且與同類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星載降水測量雷達工作頻段最高、雙程旁瓣名額要求最苛刻、累計工作時間最長。

“地表回波比降水回波強一百萬倍,正常雷達地表信号幹擾一般在一萬倍左右,如何在一百萬倍的幹擾信号中挑取出降水回波,這個難度很大。”微波遙感技術研究室主任江柏森評價。

面對新方向、新任務,星載降水測量雷達項目團隊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他們沒有退縮。經過不懈努力,團隊在2008年至2018年間順利完成預研樣機的研制和機載試驗驗證工作,為後續工程化研制奠定了基礎。

這些“地球CT師”的青春奉獻,讓中國具備巡天觀雲能力
這些“地球CT師”的青春奉獻,讓中國具備巡天觀雲能力

2018年,團隊正式進入型号研制階段。從單個核心技術點突破到整星級測試,青年小分隊在各個崗位上堅持自主創新,實作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天線測試小隊從設計和工藝多方面開展創新工作,突破了-30dB低旁瓣天線技術難點,并自主研發微波天線暗室多波位測試技術,大幅度提升測試驗證效率;

TR元件課題組攻克高穩定性、高一緻性毫米波頻段電路技術難題,研制出國内當時難度最高的TR元件産品;

資料處理軟體小隊齊心合力從無到有,建構了功能完備、分析全面的自動化資料處理軟體,有效保障了雷達測試工作的全面覆寫性和實時高效性。

團隊每一位青年人才都敢為人先,将創新視作前進的動力,積極應對挑戰。經過共同努力,圓滿保障了大陸首部星載降水測量雷達的研制任務、發射任務和在軌測試任務。

嚴慎細實盡精微

相比突破攻關,更難的是實作雷達的定量化要求。“必須對雷達參數做精準定标,使其成為一把‘标尺’。”星載降水測量雷達主任設計師楊潤峰說。

怎樣才能把“尺”做準?

這支隊伍嚴格把控和審查每一個環節,完成了子產品級、整機級試驗共計約百次,采集了約3000萬條測試資料、共2.5萬多份資料檔案,終于確定了雷達定量觀測能力的可靠性,讓星載降水測量雷達成為一件精密的“藝術品”。

2022年,星載降水測量雷達進入測試階段。面對肆虐的新冠病毒,真空熱試驗小隊奔赴上海,成為“最美逆行者”,像釘子一樣駐守在工作崗位,不放過任何試驗細節,嚴密監視産品狀态,保障了星載降水測量雷達的試驗測試節點。

砥砺前行緻廣大

目前星載降水測量雷達在軌測試運作穩定,團隊在密切關注雷達在軌狀态的同時,已投入到其他星載氣象雷達的研制當中。

七〇四所所長于勇表示,雙頻降水測量雷達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未來我們将繼續在微波主動氣象領域精耕細作,不斷推出更先進的氣象遙感儀器,為大陸邁向‘氣象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這支隊伍的青春力量像陽光一樣熾熱,自成立以來表現卓越,獲得了九院“十一五技術創新獎特等獎”、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創新團隊”等榮譽獎項,獲得授權專利30餘項,發表學術文章20餘篇,出版譯著1部。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團隊成員們表示,他們将始終以聚焦大陸微波主動氣象遙感載荷及應用技術的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及學科交叉與重點前沿技術的創新性研究為己任,讓中國航天科技事業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輝,續寫絢爛篇章。

欄目主編:樊江洪

來源:作者:張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