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欣賞音樂,何須“懂”

作者:光明網

作者: 陳俊輝

擔心自己不了解音樂的内容,不知道自己了解得對,是很多人喜歡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的"癡迷"。正是這種概念障礙使人們遠離音樂藝術。

多年來,中央音樂學院前副院長周海紅一直在呼籲"了解"為什麼音樂應該被享受,每個人都可以在音樂中自由騎行。

你并不缺少"音樂細胞"。

說到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了解它"。

從小就學鋼琴的周海紅也患上了"聽不清"的病。有一天,他正在練習"日落鼓",這是一首改編自傳統古樂的鋼琴曲,他有一個熟悉的名字,"春河花月夜"。爸爸在一旁問道:"這首歌你練了這麼久,告訴我表演的哪一段是春江,哪一段是花月夜?"

此時,周海紅已經是沈陽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的學生,但他無法回答。他的父親轉身離開了,這讓他感到非常羞愧。在他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之前,他最"害怕"的是,他會被問到一首音樂展示了什麼。

不久前,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演講中,周海紅向現場觀衆解釋了為什麼音樂如此難以了解:

音樂是由聲音組成的,聲音有兩個基本的表現特點:一是聲音沒有視覺,它是聽覺信号,不包含視覺資訊,是以音樂不能直接傳達視覺形象。其次,聲音沒有語義,不能直接傳達思想。是以,不了解,無法了解音樂的表演,不是因為觀衆的欣賞水準差,缺乏"音樂細胞",或者缺乏音樂修養,而是因為音樂本身不能直接表達具體的東西。

衆所周知,音樂是聽覺藝術,藝術是視覺藝術,文學是語言藝術。在追求圖像、場景、故事、思想、哲學等音樂内容時,其實是用一種文學、藝術的方式來欣賞音樂的。"用視覺、語言内容來解釋聽覺感受是一個多年來一直存在的錯誤,正是這種誤解為普通人欣賞音樂創造了一個很大的障礙。"多年來,周海紅一直在全國各地舉辦的關于藝術普及和專業化的講座中表達他的音樂美學:為什麼要了解音樂。

共同感覺是一種本能

周海紅認為,雖然沒有必要以文學藝術的方式了解音樂,但這并不意味着音樂不能表達任何東西。隻要任何一個默默聽過音樂的人,都不能否認,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真的能讓人産生聽覺之外的感覺。

那麼,為什麼聽音樂會讓人們思考呢?聲音信号的刺激可以産生聽覺以外的反應,這是一種心理現象,其核心機制稱為聯合意識,是一種由其他感覺引起的心理現象。共同感覺,就像視覺,味覺,聽覺和觸覺一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感覺,但總的來說它不是感覺的。

周海紅舉了一個例子:"我有兩塊糖,一塊是巧克力味,一塊是薄荷味。我在這裡也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低音,一種是高音。這兩種聲音中哪一種感覺像巧克力,哪一種更像薄荷?"觀衆的答案幾乎總是低音巧克力,高音揚聲器薄荷。當味覺和聽覺的感覺聯系在一起時,這就是共知覺的現象。

在聽音樂時,人類的本能是通過聯想與情感産生對應關系。即使是新生嬰兒也能感覺到音樂是快樂還是悲傷。正是憑借這種本能的、有意識的反應,作曲家有意或無意地選擇群組織聲音來表達他希望表達的情感内容。它也是通過聯想,人們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可能産生圖像、場景、情感、情感、思想、哲學等聽覺之外的東西。

内部人士正在聽的是門口

為什麼有些音樂作品容易了解,有些作品是"未知"的?

一部音樂作品能否讓觀衆對内容有清晰的認識,取決于是否有連續穩定的對應關系。換句話說,作曲家選擇聲音和聲音的組織方式以及他想表達的内容,以始終在聯想的意義上保持非常好的對應關系。如果對應不好,觀衆會覺得聽不見。

"當然,作為觀衆并非沒有責任感,敏感聯想,豐富的聯想是了解音樂的前提。培養形成體驗的習慣,我們需要努力。"周海紅說。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在聽古典音樂時很難非常清楚地感受到音樂在顯示什麼。"如果你聽不到任何東西,你不必把自己歸因于沒有音樂細胞,但原因是作曲家不會那樣寫。為什麼不能寫得像一點點?有可能作曲家的才華還不夠,但主要原因是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中,追求的根本不是讓音樂像什麼,他所追求的是純粹的音樂之美。"

許多人對作曲家有一種誤解,認為他們總是為了某些東西而創作。事實上,作曲家可能為了聽覺的審美理想而寫一首音樂,隻是為了擅長它。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感受純聽覺之美是音樂藝術最重要的欣賞價值。正如藝術是視覺的藝術一樣,感受視覺的快感也是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價值。美食是品味的藝術,沒有人會問,一盤東坡肘在什麼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蘊。

所謂"局外人看活潑,内人守衛之路",感受藝術的魅力走向風格,就是門衛。一般觀衆看一幅畫,總是去探索這幅畫背後的曆史、故事、藝術家的生活經曆等等。而畫家看的畫,主要是看構圖、顔色、線條、光影的透視。音樂鑒賞也是如此,專業的人越多,越傾向于身體的層次,從聲音、組織結構等上感受音樂的魅力。

了解音樂沒有标準答案

許多音樂愛好者心中一直有一個"影子"——不知道自己對音樂的了解是對還是錯。周海紅甚至遇到了一些"發燒友",發現他們會陷入這種疑惑,總是在尋找專業人士給出音樂背後的标準答案。

那麼,聽音樂有标準的答案嗎?

根據心理學原理,聲音隻能引起人們非常粗糙、廣泛的共同感官反應,使廣泛的共同感官反應對于确定任何具體内容都是不完整的,進而導緻音樂了解的主觀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所謂主觀性,就是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聯想意識,沒有客觀的标準。所謂模糊,就是關節意識是模糊的,暫時沒有,不能把握具體的東西。不确定性是指當你聽音樂時,想了一會兒,然後再想。這不可避免地導緻多解,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感受。

美國作曲家格什溫有一首名曲叫《一個美國人在巴黎》,作曲家寫了一篇關于這部作品處女作的評論:它描繪了一個陽光明媚、邋遢的早晨,一個美國人漫步到愛麗舍廣場,走過一家咖啡店,隔河而過,坐在左岸咖啡館的露天座位上......如果你不讀這篇文章,隻是聽音樂,誰能在法國巴黎的愛麗舍廣場和咖啡館聽到它?

然而,這種主觀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解性不僅是音樂藝術的缺點,也是這種藝術的巨大魅力。音樂沒有标準答案,它給了大家想象的空間,聽音樂的時候可以自由自在。音樂是最自由的藝術,是培養人們想象力的藝術。

很多人對聽音樂有僵化的思考模式,這主要來自傳統的音樂教育方法:老師先講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音樂主題等等,而觀衆的任務就是在号碼上坐下,老師說"聽"的話。

莫紮特著名的"土耳其之歌"長期以來一直被解釋為士兵進行曲的代表,但不同的表演者以非常不同的方式演奏,有些聽起來像士兵,有些聽起來像兔子跳躍。表演者如何要求觀衆了解與作曲家的表演意圖一緻?演奏家還是這樣,普通聽衆需要關心他的感受是否與作曲家的初衷相吻合嗎?

"我不認為我明白,我把很多人擋在音樂門外。擔心誤讀,把很多人趕出門外。其實,一個人一出生,就在音樂的門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體驗情感,體驗生活,或将我們的想象力投射到音樂中。這麼多偉大的表演者和指揮家都這樣做,我們關心什麼?周海紅認為,音樂藝術的價值是以情感的方式對待的,讓音樂真正能為生活增添色彩。(陳俊輝)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