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閻曉紅 副标題:從“初戀”到年屆花甲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年:2001年1月1日
《甲午風雲》(1963)臨開拍前,飾演鄧世昌的金山(1911-1982)在北京被絆住了腳,主演沒了,導演林農(1918-2002)急了。一夜之間嘴角上火起泡。
“鄧世昌是我撿來的。”最初進入《甲午風雲》劇組,李默然(1927-2012)完全是服從組織安排,他連演什麼角色都不知道就上了火車。
《長春電影畫報》1960年第11期封面,電影《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
到了長影,李默然看到兩個人。一個是《甲午風雲》的林農導演,另一個是著名攝影師王啟民(1921-2006)。
王啟民一看到李默然就向林農導演大喊道:“你還找什麼鄧世昌啊,這不就是嗎!”開始林農導演有意讓李默然演李鴻章,最後改為鄧世昌。這令李默然感覺有點匪夷所思。
林農(左和王啟民
“一個滿臉疙瘩的人怎麼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問導演,導演回答得也很經典:“臉上沒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甲午風雲》一拍就是兩年時間。在當時條件下,關于鄧世昌的資料,無論是形象上、文字上或者是傳說中的均很少。
李默然在長影招待所看《甲午風雲》(1963)的劇本
第一次拍電影的李默然一點都不緊張:“我完全被這個人物的感情和行為震撼了,這個人物應該是什麼樣的,對待某些人是什麼樣的,我這個腦子裡頭就像演電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都有了。”
1963年年初《甲午風雲》影片上映後,該片獲得了觀衆的一緻認可。
《大衆電影》1961年第9期内頁,《甲午風雲》(1963)劇照, 李默然和龐學勤
在1964年的第3屆百花獎評選中,最佳男演員投票選舉第一名是李默然,女演員則為王曉棠。不料因“整風”運動開始,這一屆頒獎不得不取消。
時隔多年,我們仍能記住他在電影中高喊着“撞沉吉野!”鏡頭,而對自己的第一次觸電,李默然直言這個角色的唯一遺憾是臉上都是青春痘。
《名人傳記》1996年第5期封底,李默然
【做夢都想當演員】
李默然有一副特殊的雕塑式的臉龐,有棱有角,粗糙剛勁,在當年的銀幕上成了别具一格的硬漢“标本”。
他還有一副魁梧粗壯的身材和一副嗓音厚實的喉嚨,這都給了他出演剛毅漢子的先天“硬體”。
他那雙眼睛不知是先天生就還是後天練就,目光深邃,穿透力強,裡面包含了許多深一層的韻味。
也許正是這雙非一般漢子的眼睛所透出的特殊氣質和文化蘊含使他不同于一般威武剛烈人物,更與粗漢、猥怯、愚妄無緣。
觀衆琢磨他,便發現他是在他那壯碩的身體裡補充了許多的學識,營造了一種文化素質,鍛成了那種學者型、思想型的硬漢形象。到這一步也一定不易。
14歲時的李默然
李默然原名李紹誠,1927年生于黑龍江尚志縣,他的童年像舊社會的許多孩童一樣,生活艱辛,一路坎坷。
在他童稚的心靈裡,便構築了金瓯殘缺、江河破碎所緻的凝重感。
18歲的李默然
“我家有兄弟姐妹八個,我排行老七。我十歲才開始上國小,因為之前得了一場不太容易治愈的病,叫白喉,我的兩個哥哥一個姐姐,都因為這個病死了,我是被一個老中醫救活的。是以,直到10歲才上了國小,但是到14歲就念不起了,家裡負擔太重。”
18歲的李默然
為了生計他隻好放下課本,辍學去做夥計、小販。
當他每天捧着煙卷盒子,沿街吆喝叫賣,飽嘗謀生的艱辛,颠沛流離的生活之後,卻使他從社會另一個側面擷取了意外的補償。
他東奔西走廣泛接觸社會,與各種人打交道,增長了見識、熟悉了各類人物性格,也為他後來的演員生涯打下了厚實的生活基礎。
20歲時的李默然
他在野台、草班裡得到過民間藝術的滋補:不管是怎樣的天氣,不管是什麼水準的演出,也不管唱的是什麼戲,哪裡有“響動”,他就出現在哪裡。
白天看完一出戲,晚上就同小夥伴一起學着演。木棒當馬鞭,苞米纓子當胡須,模仿演員的一舉一動,拿腔作調地說着記住的台詞。
回憶往事,他還忍不住笑着說:“真像着了魔,做夢都想自己能當個演員”。
1945年8月,一個業餘劇團在他家附近排話劇,每天晚上他都在外面偷看。
恰好那個獨幕話劇裡缺個戲不多的老頭,導演就讓他進來試試,他按照學來的腔調,試着念了一段,沒想到居然成功了。
“就這樣,我稀裡糊塗地參加了演戲活動,至于什麼演戲的目的藝術追求,我都不懂,隻覺得,這樣好玩。”
就這樣,他由愛好到初入藝門,居然“玩”得很痛快,憑着他的天賦,把從草台班子裡學來的“基本功”,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摸索修煉,積累提高,以其獨有的方式完成了他步入演藝生涯的專業訓練。
李默然在話劇舞台上的形象
他從業餘劇團“玩”到哈爾濱文協文工團,又“玩”到了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即後來的遼藝)。
直到他正式配置設定到話劇團當演員時,他才發覺自己“玩”過去的那些年,隻不過做了一場頗具鬧劇色彩的夢。
搞話劇專業以後,他才身臨其境,體驗到什麼才是真正的舞台藝術。經過嚴格規範的訓練,他參加排演第一出戲《曙光照耀着莫斯科》,大長見識,茅塞頓開,成為他步入舞台藝術轉折階段的新起點。
李默然在話劇《曙光照耀着莫斯科》中的形象
他在劇中扮演黨委書記,一個當年賣煙卷的窮小販,如今走進了這豪華的大劇院,并且堂堂正正扮演這樣一個讓人醉心讓人露臉的角色,那份樂滋滋的得意勁就甭提了。
他覺得自己簡直就“玩”到頂了。排練時,他躊躇滿志地走上台。可誰知,一亮相,一張嘴,就讓導演貶了個一錢不值。
李默然在話劇舞台上的形象
導演說他是“拿腔作調的形式主義”,一句話把他打懵了,什麼“形式主義”,他連聽都沒聽說過!
彩排時,他說的台詞,不但台下人聽不清,連感情、語氣、色彩都沒有了,一字一句,不知經過多少次反複的練習、體會,才能達到“恰到好處”的效果。
雖然經過同僚們的幫助,他以掉了幾斤體重的代價換取了初出茅廬的成功,但他卻不由自主地第一次從心裡發出“真難啊”的感概。
李默然在話劇《第一次打擊》中的形象
1953年以後,他創造了數十個舞台形象,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954年在《尤利烏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日出》中扮演的李石清、在《李闖王》中扮演的李岩,1960年在《第一次打擊》中扮演的季米特洛夫,1962年在《第二個春天》中扮演的馮濤,1979年在《報春花》中扮演的李鍵(該劇參加國慶30周年演出獲表演一等獎)等。
李默然在話劇《報春花》中的形象
【慷慨悲歌鄧世昌】
1963年,影片《甲午風雲》上映轟動中國影壇。
一曲英勇壯烈的愛國悲歌撼動了全國觀衆的心。影片塑造了以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将士們同仇敵忾抗擊入侵之敵,浴血奮戰挽救民族危亡的英雄人物群像。
鄧世昌的扮演者——34歲的李默然,雖是初上銀幕,卻能取得如此成功,無疑讓觀衆感到驚訝與欣喜。而其中的甘苦,隻有李默然自己最清楚了。
電影《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
他要塑造的是梳着大辮子的清朝海軍将領。讀劇本,他似乎還可以概括鄧世昌的一些特點:有強烈的愛國思想,置個人生死于度外,憂國憂民,性格倔強,不畏強權,潔身自好,嫉惡如仇,行動靈活,聲音铿锵。
可一放下劇本,腦子裡仍然空空如也,就連鄧世昌的長相在頭腦中都有些模糊不清了。
《長春電影畫報》1961年第2期封面,《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和龐學勤
趁拍攝前的空隙,他來到旅順口附近的新公島,在那裡廣泛收集民間傳說,采訪當年目睹甲午海戰的十幾位老人。
以後又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請當年的宮中太監講解宮廷禮節生活習慣。
令人高興的是,他在太監手裡看到一幅畫,畫的是一員武将,渾身英武剛烈之氣,鄧世昌的底片一下子在他的心裡曝光了。
電影《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
他重新設計了鄧世昌的形象特點,重新規定了自己在每一個鏡頭裡的動作和台詞語氣。
如請戰之後,鄧世昌在駐地裡憂憤交加那場戲,如果圖省事,走捷徑,無非是處理成踱來踱去,緊鎖雙眉。
但為了增強影片的真實感,取得更感人的藝術效果,李默然舍易求難,為自己設計了夜彈琵琶一場戲。
電影《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和浦克
一連兩月,他天天捧着琵琶練,說起來也許有人不相信,他不是練樂曲,而是在為了強化自己的指甲力度,為的是實拍中,可以按導演的要求,一下子把琴弦彈斷十多根。
實拍前的情景他一直記憶猶新:樂隊一遍一遍地彈奏着,他一遍二遍地傾聽着,培養着自己的感情,體會着鄧世昌的内心世界。
電影《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
當對自己的情感變化感到滿足時,他馬上進入拍攝現場,捧起了琵琶,随着樂曲那急驟如萬馬奔騰的旋律,他的臉上疊印着鄧世昌焦慮而苦澀的心緒。
終于,他的激情爆發到極點,手指一用力,琴弦嘎然而斷,為以後的慷慨陳詞準備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引發點。
撞船前的鏡頭也是如此。最初,他毫不費力就找到幾種表演動作,但掂量來掂量去,總覺得不夠勁。于是,便為自己設計了一個甩辮子的動作。
電影《甲午風雲》(1963)劇照,李默然
有人曾勸他不要自找苦吃,因為這一甩,既不能像平劇表演那樣甩得花裡胡哨,又不能随随便便地甩個一塌糊塗,弄好了,銀幕上隻不過一兩秒鐘,弄不好連重場戲都給攪了,但他舍不得丢掉這個動作。
他覺得,隻有這一甩,才能夠甩出鄧世昌對強敵的仇恨,對投降派的憤慨,也隻有這一甩,才能顯示鄧世昌的英雄氣概。
作者:關捷 出版社:遼甯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1-1
于是,在排這場戲的一個月前,他就開始練習,直到甩得熟練自如了,才正式向導演提出試拍,正如他想象的那樣,這一甩,甩出了中華民族的聲威,甩出了炎黃子孫的氣節、使影片的效果更加強烈,使鄧世昌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寶刀依然不老】
繼《甲午風雲》之後,他又參加了多部電影的拍攝,扮演了一系列銀幕形象。
鄧穎超和李默然握手
如《兵臨城下》(1964)裡的姜部長、《熊迹》(1977)裡的警察局長,《走在戰争前面》(1978)的大軍區司令員、《檢查官》(1981)裡的檢查官、《花園街五号》(1984)裡的市委書記韓濤等角色。
電影《兵臨城下》(1964)劇照,左起:李默然、張圓、龐學勤
應該說,走到這一步,他己經積累了很成熟的表演經驗,他那自然大度的表演風格和氣勢,無須從外表多加修飾,随便穿一件什麼衣服用不着擺什麼架式,就完全像一個上司。
電影《走在戰争前面》(1978)劇照,李默然和唐國強
再加之他本身就是全國政協委員、劇協主席、遼甯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經常參加會議,出入各種場合,和進階幹部接觸的機會較多,是以有人得出結論:李默然扮演幹部形象是一個輕松不過的工作。
然而,恰恰是這個被人認為最輕松的工作,卻使他并不那麼輕松。
電影《檢查官》(1981)劇照,李默然和王偉平
《花園街五号》裡的市委書記韓濤,是個思想感情複雜,自身沖突較大又真實可信的人物。
看過劇本,他被劇中這個人物深深吸引了,他愛上了這個角色,他與劇中人物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
電影《花園街五号》(1984)劇照,李默然和龐學勤
但經過深入對劇中人物的剖析和了解,他發現:自己生活的節奏較快,善于激動,嘻笑多于嚴肅,而韓濤這個角色卻恰恰生活節奏緩慢,沉穩冷靜,與自己性格存在這些差異,在表演過程中如不把握分寸,或表演過火,則會差之毫厘而失之幹裡,這台戲就可能演砸。
電影《花園街五号》(1984)劇照,李默然和方舒
在準确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礎上的,他把接觸過的老幹部一個一個排隊,尋找與韓濤性格中的相似之處,使在銀幕上完成的韓濤形象,既有某書記思索問題的方式,也有某廠某經理處理工作的方法。
并且,有的習慣動作還來自普通人身上。這部影片收到了較好效果。
《退休生活》1990年第6期封面,李默然
李默然自1984年拍了影片《花園街五号》後,就沒再上銀幕。但是,他并沒閑着,應上海電視台的邀請,在大型專題片《上海百年英烈傳》中擔任節目主持人。
在北京電視台台慶文藝晚會中表演朗誦節目。近幾年還參加了曆史電視劇《聯林傳奇》(1988)、《末代皇帝》(1988)以及電視劇《艱辛》(1991)、《鐵市長》(1991)的拍攝,此外還撰寫了24萬字的《李默然論表演藝術》一書。
李默然在家中查資料
李默然别具特色的魅力和風度,莊重深邃的表演,使得觀衆一直迷戀他,是以影視編導們一直緊追着邀請他出任影視片角色,可他都一一謝絕。
他是頗有思想深度的人,他希望能有更多新的好演員來取代他,而他願為扶植這些新人做些工作,他想從事藝術研究方面的事業,他覺得這是他更有意義的工作。
1996年,李默然在上海和曹禺在一起交談
李默然不僅在藝術事業上有相當的造詣,而且在生活中也很有修養,待人親切謙虛,為人虛懷若谷。
【和妻子相伴60年】
李默然從藝逾60年,共演出話劇60多部。1986年他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話劇表演藝術家”稱号和“話劇終身榮譽獎”的殊榮;2007年4月23日第17屆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李默然晚年在家中
李默然的妻子龍潮出生于一個很有底蘊的書香世家,兩人于1947年哈爾濱文藝家協會文工團時相識。
那時的龍潮是音樂學院畢業的高材生,說起二人的相識、相愛,還頗具浪漫色彩。
當時,已身為演員的李默然被安排出演一個會唱歌的角色,但李默然卻偏偏是個音樂盲,“有點五音不全”。
李默然和龍潮夫婦及3個孩子合影
這可難住了當時擔任指揮的龍潮,怎麼練都不行,有一天龍潮忍不住開玩笑說,你哪天把這個歌唱好了,我就哪天嫁給你。
此話一出,人們紛紛起哄,而李默然卻當場表示“好”。沒想到,這句玩笑話,一年後卻成真了。
1950年,23歲的李默然和龍潮結婚。婚後兩人生下了三個孩子,而這三個孩子也在父母的教育下,在各自領域閃閃發光。
李默然和龍潮夫婦
李默然剛在話劇界嶄露頭角的時候,龍潮作為遼甯歌舞劇團的作曲家和指揮家,她不僅在崗位上發光發熱,同時也為家庭作出了犧牲。
“我的妻子比我更應該成為明星,我是後天努力的,她的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都很優秀。隻是她讓我先行,自己在幕後做了一輩子……”
三代同堂
2010年,李默然的妻子龍潮突然去世。
從1950年到2010年,他和妻子相伴60年,這麼長的時間,他們感情一直非常恩愛,而在她離世時,僅僅還差五天,就是他們的鑽石婚。
李默然和龍潮夫婦晚年在池塘釣魚
當時李默然的肺部發現了一個惡性良性腫瘤,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已經痊愈了。不料老伴的離去對他是個不小的打擊。
李默然和龍潮夫婦
之後,李默然就不願意呆在和老伴共同生活過的家中,大兒子就把他接到北京小住,而這一住就是兩年多。
李默然在北京的日子裡好像丢掉了所有的精氣神,2012年11月8日,85歲的他也追着妻子的腳步離開了人世。
1986年第6期《上海電視》雜志封底:李默然
- “話劇皇帝”金山的傳奇:隐藏17年的特工,赴朝慰問險被槍斃
- 趙沖談哥哥趙丹,揮金如土,每月給父親80元,出獄習慣挨批鬥姿勢
- 半路出家的三大獎影帝!李仁堂不平凡的成名之路,與妻子恩愛一生
- 耽誤10年卻不放棄的劉文治,演孫中山而聲名大振,和妻子結婚53年
- 64歲首當男主角走紅!外形不佳令雜志滞銷,前妻去世後再婚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