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作者:男孩派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教育本是一條荊棘遍地的路,孩子注定要獨自面對風雨。

父母要給予孩子自己糾錯的空間,孩子才能更加從容自信地應對人生。

作者 | Seven

前幾天,閨蜜打電話跟我訴苦。

她兒子今年剛上國小一年級。

都說孩子習慣要從小建立,是以她最近格外重視培養兒子的學習習慣。

兒子每天做作業,她就坐在他後面不斷地糾正他的坐姿,提醒他不要頻繁地修改錯字。

一旦兒子走神了,閨蜜就在旁邊催促,讓他不要東張西望。

寫完作業她還要親自檢查一遍,然後告訴他數學題可以做更快一點,準确率更高一點;字迹要寫得更整齊、端正、漂亮一點……

結果,最近兒子變得蔫蔫的,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來。

她們母子關系本來不錯,可兒子最近對她愛搭不理的。

聽完之後,我忍不住歎了口氣,反問閨蜜:

假如你的上司給你配置設定了一個任務,你盡可能地把它做好,但上司在你旁邊監視糾錯,你會不會很生氣很崩潰?

閨蜜一時語塞。

是啊,沒有人喜歡被不停地否定和糾正,孩子也不例外。

想要毀掉一個孩子,你就不停地糾正他、再糾正他。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經常糾正孩子

會讓孩子陷入内耗

之前微網誌上有個熱門話題,叫“糟糕的家庭,總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事情有多小呢?

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對,吃飯掉了一塊肉,衣服上弄了污漬、默寫錯了一個字……

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給孩子講一堆大道理。

話題引起不少網友共鳴:

“小時候吃飯不小心掉了幾粒米,媽媽就會說我浪費糧食;廁所忘了關燈,媽媽又會指責我半天。導緻每次在家我都格外小心謹慎,生怕做錯了什麼。

沒來得及收拾房間,在他們嘴裡就成了:你這都住成豬窩了,一個大姑娘這麼邋遢,将來沒人要你。

一直以來特别敏感、自卑。”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博士說過:

“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樣,小時候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想起之前一位心理學家分享的真實案例:

3歲時,公園裡孩子一路狂奔摔倒了,正一臉痛苦時,父母趕過來:“我說什麼來着,慢點跑慢點跑,你不聽,又摔跤了吧?”

5歲時, 孩子吃飯不小心把餃子掉在衣服上,正不知所措時,父母圍過來:“你怎麼這麼不小心啊!剛穿的新衣服又弄髒了!”

7歲時, 孩子上學時忘了帶作業,到了學校才想起來,母親站在學校門口冷嘲熱諷:“叫你昨晚不收拾,這回長記性了吧!”

10歲時,孩子想報名參加學校組織的足球隊,卻遭到父母的拒絕:“踢足球多浪費時間呀,你要不報名詩朗誦興趣小組吧……”

結果12歲那年,孩子被确診為中度抑郁。父母一臉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我們明明沒做什麼呀!”

其實,他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不停地給孩子糾錯,給他灌輸貌似正确的建議。

因為過度的糾正,伴随而來的,往往是父母的高要求、高期待、高壓力。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心力交瘁、如履薄冰,陷入深深的内耗無法自拔。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經常糾正孩子

會剝奪孩子的自信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曾講述過一件讓她很懊悔的事:

上大學時,她曾去一位親戚家玩。

親戚三歲的兒子很聰明,他自告奮勇想給尹建莉講一個童話故事。

但孩子畢竟太小了,盡管很努力,但很多地方依舊詞不達意或者情節颠倒。

尹建莉一邊聽一邊忍不住地糾正他,結果一個故事沒講完,孩子就大哭起來。

尹建莉起初還莫名其妙,以為孩子身體不舒服。

事後才知道,是自己不斷地“糾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打擊了孩子的自信。

一個總被糾正的孩子,内心會充滿挫敗感,他不敢再大步往前走,會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部落客@神奇媽媽木小暖分享了一段經曆。

朋友聚會時,一位朋友說自己14歲的兒子性格有很大的問題——做事畏手畏腳,沒有一點主見。

部落客還沒來得及問為什麼,孩子回來了。

滿頭大汗的孩子坐下來,剛想拿起媽媽的冰鎮檸檬水喝一口,媽媽立馬怒氣沖沖地喊道:

“說了多少次了,出汗後不能喝涼的,你怎麼一點記不住?”

吃飯的過程中,朋友也一直抓着兒子的缺點不放:

一會兒說孩子坐得不端正;一會兒說孩子隻顧着埋頭吃,真沒有禮貌;一會兒又嫌棄孩子這麼大人了,吃飯夾菜還能掉……

短短一個小時,她的注意力一直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各種事情上挑毛病,糾正孩子。

眼看着剛才還活力滿滿的孩子,在媽媽的挑刺中頭越來越低,話越來越少。

部落客恍然大悟,這樣不斷被挑錯、打擊的孩子,怎麼可能變得自信大方,有主見?

心理學家約翰·霍特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指出:

“我們應當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糾正錯誤,讓他在練習的過程中培養出能力和自信。”

孩子的成長,是在不斷試錯和摸索中走向成熟的。

若是父母的眼睛裡,隻看到孩子身上的瑕疵,隻會剝奪孩子走向獨立的機會,更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他一蹶不振。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

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聽過一個故事:

有兩位新婚妻子,第一位妻子,老公一開始下廚,她總是忍不住上手,各種指導和糾正。

搞得老公總是不知所措,再後來老公成了“君子”,他說,君子遠庖廚。

而另一位妻子呢,老公不管做成什麼樣,她總是對老公的廚藝大加贊揚,偶爾給出小建議。

結果老公在廚房越幹越歡,廚藝也越來越好。

其實,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糾正、不幹涉,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才能激發孩子的内驅力與探索欲。

曾以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入職華為的“天才少年”張霁這樣談起自己的父母:

從小到大,幾乎所有的決定,父母都會放手讓他自己做主。

平常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會盡可能地給他機會去思考,選擇;給他空間去試錯、探索。

正是因為張霁的父母“佛系”,才培養了他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他越來越有主見。

大學四年期間,當别人還在混日子,不知前路茫茫的時候,張霁在大一剛開學不久,就制定了未來四年的規劃。

美國明尼蘇打大學兒童發展學院院長達30多年的跟蹤研究表明: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并非是灌輸了多少知識,給了多少指導。

而在于幫他們形成了一系列有價值的品質,如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

而這些品質的形成,恰恰需要的是放手、是試錯、是練習、是承擔。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就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吸取了曾經的經驗,尹建莉後來在養育女兒圓圓時,就開始克制自己糾正孩子的欲望:

女兒小時候經常打了碗、尿了床、往牆上亂畫,甚至搞一些有意的惡作劇,她都一笑而過。

即使造成了一些損失,她也不會責怪孩子。

女兒上國小後,開始喜歡看一些“閑書”,她也不阻撓。

等到女兒國小畢業時,已經讀完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還有《簡·愛》《紅樓夢》《魯濱遜漂流記》、鄭淵潔系列童話故事等。

平常孩子學習,她就在一邊安靜閱讀、陪伴左右,從不會打擾到她,

在尹建莉的培養下,女兒圓圓16歲就考入清華,高出錄取分數線22分,聯考國文成績更是高達140分。

教育的真谛,從來不是糾正孩子的一個“小毛病”,挑出一個錯别字,而是滲透孩子内心的那股力量。

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挑剔,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體驗,才能托起孩子的自信,助他乘風破浪,展翅飛翔。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父母最頂級的自律,是克制糾正孩子的欲望

很喜歡《孩子你慢慢來》中的一段話: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把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教育本來是一段荊棘滿地的長路。

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難,其實也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不急于糾正孩子,允許孩子試錯。

點個贊吧,循序漸進,不急不躁,用愛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