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頭雁來了 | 石路瑤:飒!“開着飛機”幹農活

作者:長城網

視訊加載中...

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賈宏博 李佳琦

4月27日,在沙河市贊善村麥田裡,一架農業植保無人機正在對這片300畝的麥田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無人機低飛、懸停、噴藥、躲避障礙物,飛手石路瑤的操作精準而熟練。

“以前是人工打藥,一人一天最多二十畝地,現在無人機打藥一天能打八百到一千畝地。”石路瑤說,人工打藥還容易出現漏噴重噴的現象,而無人機施肥,用藥量降低了30%,極大提高了農業的生産效率。

頭雁來了 | 石路瑤:飒!“開着飛機”幹農活

沙河市金福臨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石路瑤正在使用無人機給麥田打藥。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1993年出生的石路瑤,是河北省沙河市石嶺村的新一代農民。她從記事起,就跟着父母做農機服務工作,懷揣着對農業的熱愛,大學畢業後她毅然選擇回鄉發展,父母也非常支援她的決定,讓她來合作社幫忙。就這樣,從最開始的農機操作,再到為農戶提供購、耕、種、管、收、賣的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石路瑤從一個“門外漢”蛻變成一個道地的農機“老把式”。

無人機、打藥機、收割機、烘幹機……合作社裡配備的各種裝備的名字,石路瑤如數家珍:“從小就接觸這些機器,别人眼裡可能是‘鋼鐵怪獸’,但我把它們當作我的好朋友。大了以後,就想學會這些技術,還想親自駕駛,讓它們都成為我傍身的‘武功絕技’。”

“種了一輩子地的鄉親們,一開始都不看好我這個小丫頭,認為我這也就是耍耍‘花架子’。他們照常拿着十幾米的長管,騎着三輪車到地裡打藥,十幾畝地一幹就是一天。直到看到我操作飛機,飛來飛去2個多小時,就打完200畝地,附近的農戶們紛紛找我幫忙,到他們地裡一展身手。”石路瑤說,作為一名新時代的90後農民,她更注重科技給農業帶來的變化。

頭雁來了 | 石路瑤:飒!“開着飛機”幹農活

90後“頭雁”石路瑤使用農業智慧化管理平台遠端排程,監控田間作業情況。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肯吃苦,愛鑽研,這是合作社社員對石路瑤的評價。自己上網課、找專業人員學習、下田再實操……熟能生巧,各項新技術、新裝備逐一被石路瑤“解鎖”。雖然是個90後,石路瑤這個年經的“老把式”,在老鄉中漸漸出了名,成長為當地農機服務的“領頭雁”。

目前,石路瑤又有了進階的新目标:如何幫别人把地種好、更精細化地托管好,提升團隊運作品質對她來說更為重要。于是,她一邊努力工作,一邊開拓農業資訊化智慧管理平台業務。

“智慧化平台,可以實作手機遠端排程,監控作業情況,利用北鬥GPS定位地塊的分布,随時檢視作業面積、進度情況,為我們日常營運管理實作大資料支撐。”石路瑤指着一面牆一般高的智慧化大屏說道,通過這個平台,機手可以實作就近作業,減少來回奔波,提高作業效率。

近年來,在她的積極協助下,河北省沙河市金福臨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率先應用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建立作業服務資訊化平台,合作社實行“統一作業,統一排程,統一價格,統一結算,統一維修”的生産經營模式,有效提升了農産品全産業鍊各環節的經濟效益。

頭雁來了 | 石路瑤:飒!“開着飛機”幹農活

“頭雁”教育訓練後,石路瑤開始引進推廣自動輔助駕駛系統,使種植技術更标準規範。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去年參加了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頭雁’項目教育訓練,不僅讓我有機會重返校園,而且還能見到中國頂尖的農業專家給我們上課,讓我這個年輕的‘老農民’開了眼。帶領鄉親們把地種好,這事有幹頭。”聊起參加“頭雁”教育訓練,石路瑤難掩激動的心情。

中國農業大學老師們在課堂中提到的“技術新,裝備強,不斷優化更新的現代農業機械有助于糧油作物單産提升”這句話讓她感觸頗深,作為一個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石路瑤深刻感受到智能化的農機裝置對農業的生産的重要性。她積極和央企中石油合作,引進推廣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讓農機在播種施肥打藥作業過程中,走直線,最大限度減少了壓苗的損失,讓種植技術更科學、标準更規範。

“今年,我的規劃是年底前能托管到5萬畝土地,通過進一步實施标準化服務管理,科學生産技術規範,更好提高糧食産量。”石路瑤一提到種地,似乎就有使不完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