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導遊強迫購物?這是一個治安問題

導遊強迫購物?這是一個治安問題

圖庫圖檔

近日,有網友發視訊吐槽參加的“雲南6日遊”如同經曆噩夢。視訊中,導遊魯某如此威脅:“花掉您該花的那筆錢……我的手段絕對比你厲害得多。我有幾個無道德底線、無良知底線的操作方式讓你不平安地結束行程。”

強制購物往往與低價旅行團有關。先以低價誘導消費者報名,然後把遊客轉給旅行社,導遊、司機帶着去旅遊,最後誘導、強制遊客消費。這樣的事情媒體報道已經很多了,可謂屢禁不止。原因當然很多:低價團界定難、遊客貪圖便宜,一些地區旅遊産品陷入同質化價格戰,這些都會使得不合理低價團頻發,繼而出現強制購物亂象。

但問題在于,這種“商業模式”為何能持續下去?為什麼他們敢那麼做?

導遊強迫購物?這是一個治安問題

圖庫圖檔

一方面,人出來旅遊,消費的意願本來也更強一些,也願意花錢;另外一方面,同是一個旅行團的,别人都買了自己不買,也顯得沒面子;最後,還有導遊的言語誘導、軟性強制、商家遊說。在這個場景下,人就很容易耳根子軟,掏錢消費。這本質上和理發店、美容店裡的營銷是一個套路。不同的是,理發店的營銷隻能維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消費者不願意,擡腳走人就能擺脫營銷。但旅遊的時候,人生地不熟,沒有交通工具,導遊的強制性就更大,也更難擺脫。

一般在集體遇到不公的時候,很多人都不願意當出頭的那個人。人不能反抗,就會反過來說服自己,合理化自己的境遇,是以,遊客也會反過來說服自己:出來不就是玩的嗎?不就是消費的嗎?而且團費那麼便宜,總要讓人賺錢。于是,雖然這種購物有強制的性質,但大多數情況下,遊客和導遊還算相安無事,這種“商業模式”就能跌跌撞撞維持下去。直到遇到了不願意“臣服”的消費者,直到遇到了過火的導遊,甚至把軟性強制更新為硬性強制,最終事情鬧大了。

這種“商業模式”本質當然是一種誘騙。這種騙局要能實作,還得依靠最後一環,那就是導遊與商家的軟性甚至硬性強制。言語強迫、威脅、把遊客扣在購物店,這本質上是一個治安問題。旅遊景點往往在邊遠的地方,所謂天高皇帝遠,治安等公共服務也會差一些。

不難想象,商家是本地人,導遊是本地人,在當地有各種人脈關系。平常的一些糾紛,如果當地不嚴肅處理、大事化小,導遊就會有恃無恐,這個“商業模式”也就走得通了,然後又蔓延開來。是以,這種誘騙旅遊的“商業模式”能持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地治安公共服務不夠,警方處罰力度不夠,沒有嚴格按照法律的标準辦事。

2023年,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釋出《關于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的通知》,其中就提出要嚴厲打擊“不合理低價遊”等市場亂象。但文旅部門的辦法不多,隻能對失信主體“應認定盡認定”,加大對旅行社經營和導遊執業行為的事中監管力度。這些辦法本質上都是從商業角度去解決治安事件,效果自然不明顯。顯然,隻要有利可圖,就有人去做,商業上的懲罰不足以形成威懾。

此次事件中,導遊魯某也隻是被吊銷導遊證,涉事公司停業整頓。再比如,此前發生的“37名跟團遊客不買床墊被扣購物店”事件,最後也隻是相關部門責令涉事購物店停止營業,對無證帶團人員處以罰款并将涉事旅行社移交屬地處理。

導遊強迫購物?這是一個治安問題

其實,文旅部門也知道辦法在哪裡。《關于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秩序的通知》就提出,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要與市場監管、公安、交通等部門積極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聯合會商、聯合約談、執法協作等協同監管工作機制。

但顯然,文旅部門的推動力不夠,政府應該積極協調文旅、公安、市場監管、交通等部門,共同去解決強制購物亂象,才能打斷這種“商業模式”的最後一環,消除低價團,促進當地景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