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經授權,禁止搬運,違者必究”】
民以食為天,吃東西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人每天中必須要做的事情。
在物質生活發達的現代,人對吃的定義不再是為了活着,更包含着精神上的寄托。
窮人單純,希望每餐飯能有肉、能吃飽,吃飯寄托着對家庭的責任,富人奢侈,喜歡吃貴而不在意食物的味道,吃飯正是享受高品質生活的一部分。
素食主義者,隻吃素而不吃葷,吃飯在她們心中也是日行一善。
而在過去,人們對吃飯沒有那麼多想法,有吃就行,吃了就能活下去。那麼大陸是怎麼從那個“沒有吃”的年代,走到“吃出花”的現代呢?
吃與活
如果你的家裡有上了年紀的長輩,那麼你幾乎不會有浪費糧食的壞習慣,因為長輩們最看不慣的就是浪費糧食。
但凡我們敢在長輩們面前揮霍食物的話,肯定免不了一頓教育,當然,他們确實受到過沒有糧食的苦,珍惜糧食是有原因的。
如今70歲以上的老人群體,幾乎都經曆過鬧饑荒的時代,非常非常的珍惜糧食,生怕自己的小輩吃不飽。
在河南,見到老一輩見朋友的問候語不是“你好嗎”,而是“吃了嗎”,曾經的河南就因為饑荒,死了、逃難了不少人,食物在河南人的心裡有很重的分量。
那段鬧饑荒的時期,是在60年代初的時候。
當時全國發生了特别大的旱災,許多的地方糧食收成很少,有些地方甚至顆粒無收。
災難有多嚴重呢?當時國家上司人與群衆共同抵抗災難,有7個多月沒有吃過肉,有20多天不曾吃飯。
關于那個時代,有不少的文學作品就曾描述過當時普通人家的生活場景。
我記得本書中是這樣說的,“因為實在沒食物,村裡人打起了樹的主意,他們把樹的皮在太陽下暴曬成幹,然後磨成粉,加入到雜糧面裡頭,後來村裡的樹木都沒了皮。”
這還是明面上的,大家都知道人在極端的條件下,其實什麼都幹的出來。
在一些對那個年代的記錄中,曾隐晦的描述過“人吃人”的恐怖故事,至于具體有沒有發生則無準确的答案。
據各地民間的記載,約有2000萬人死于這場饑荒。
吃的延伸
60年代饑荒的影響是深遠的,即使災難結束了,人們也用了差不多10年才徹底走出這場災難。
在饑荒的影響下,整個60年代的時間裡,糧食的産量都一直是匮乏的,許多的家庭都是勉強飽腹的水準。
在當時的農村,曾流行過一些諺語,比如“糠菜就是半年糧”,這句話說明了當時許多人都需要靠野菜為食,連五谷雜糧都吃不上。
而在如此窮苦的環境下,不少的農村人卻以積極向上的态度來苦中作樂,用貧乏的食材,做出出衆的美食。
比如北方常見的“野菜團子”,就是用“野菜”和“面粉”的結合制成,利用獨特的技術,使得難吃的“野菜”也别有風味起來,至今仍被不少人喜歡。
在60年代末,不少家庭的條件都好轉起來,許多家庭也會自制一些小零食,像番薯幹、炒蠶豆、麥芽糖都是當時常見的小零食。
可到了城裡面,工業制品的零食則占據了市場,餅幹、糖、冰棍都是城裡的熱銷品。
小零食種類的豐富,也預示着人民将迎來好日子。
70年代以後,糧食的産量終于好了起來,發放糧票的種類也多了起來。
逢年過節的時候,大部分的家庭能吃上細糧、吃上肉。可以說,吃不飽的時代結束了。
從這時起,人們的煩惱就從吃不飽像吃不好轉變了,雖然食物供應是夠了,但人們需要的是更好的生活,對吃的要求也更高,而吃肉就是當時衡量生活标準的标杆。
當時,餐桌上已經經常看到新的花樣,人們從之前的一年吃一次肉變成了,每周、每次過節都能吃上肉,甚至在情況好的時候每天都能吃上肉。
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也讓國産的零食開始崛起。
誕生于建國10周年的“大白兔”奶糖,曾因價格的問題隻被少數人品嘗過。
但在70年代後,“大白兔”奶糖開始在全國範圍内流行,無論是城裡還是鄉下,大白兔都非常的暢銷,也成為孩子們的同年美食。
同時期,城裡開始流行起來爆米花、煉乳等西方的食品,人們生活毫無疑問的在變好。
吃的轉變
80年代以後,糧食的産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許多普通老百姓的家裡,也都能每周吃上幾次肉。
肉類和蛋類的供應非常充足,能滿足大部分人生活中的需要。
這時就産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不同人群的飲食習慣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前吃不起肉的人群喜歡經常吃肉,而以前常吃肉的人群卻沒那麼喜歡吃肉了。
飲食健康在富人的眼中越來越重要,肉類在富人眼中被看作是不健康的因素,可以吃卻不可以多吃。
以前被嫌棄的素食,則被一部分富人當作了健康的秘訣,雖然不太好吃,但富豪們卻常吃,在富人們看來,身體健康的意義,遠大于生活中的享受。
不過對于一般人來說,吃肉卻是非常重要的,甭管健不健康。
在以前一般人需要去賣力氣的幹活,如果不攝入油脂和蛋白質,每天能量是不夠的,幹活也就沒力氣,就算如今我們也不難發現,凡是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飯量都比較大,也比較喜歡吃肉。
而如今,曾經富豪的健康理念也在流行到普通家庭裡來,人們越來越注重對身材的控制,也更喜歡吃低熱量的食品。
不少到了40,50歲年紀的人,都把身體健康當作非常重要的事情。
結語
飲食習慣的變化毫無疑問的反應了人們的生活水準,從“挨餓”到“飽腹”再到“吃好”最後到“吃健康”,充分的展現國家實力進步的過程,也展現着祖國的富裕就是人民的富裕。
對此,各位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關注@觀今言史
下期給您帶來更精彩的内容!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參考資料:
《開放中國:改革的四十年記憶》.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