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六十年代家用茶壺)

六十年代,“社會主義好”的歌聲響徹廣大農村。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大家齊心協力,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那時,我們老家男女老少幾乎都出集體工。出集體工多者得到的工分就多,年底糧食分紅就多些,填飽肚子的希望就大些。記得我上國中,上高中的時候,星期天就得跟父親去生産隊出集體工。特别是雙搶(搶種搶收)的時候,正是夏天十分炎熱的七八月間。一早出門時,父親總是提醒我,戴上篾織尖鬥笠,帶上一“包壺”茶。母親總在晚上就泡上一壺老木葉茶,我們就提着一壺濃茶去出工。當時男女老少齊上陣,插田扮禾修水庫,樣樣農活都幹。那體力勞動的強度,那汗水濕的連褲衩子都向下滴汗水,破爛的襯衣上有一層汗濕鹽霜。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每當“二茶”(大約上午十點左右)時節。大家就坐在田埂上,也顧不得洗手 ,也沒有那麼講究,提起“包壺”,口含壺嘴,就咕噜咕噜喝茶水,大家輪流飲茶,用來解渴降溫。一“包壺”茶不夠喝時,還得趕緊回家再添上一壺。這種粗糙的古老的“包壺”,伴随着我們每家每戶到七十年代末期。當時不可能有飲料、牛奶,解渴的方法,要不就是用“包壺”泡老木葉(老茶葉)茶,要不就是在水井裡直接喝涼水。我對這種老“包壺”的記憶特别深刻。深深印在腦海裡。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掉了漆的軍用水壺)

1972年底, 我應征入伍。五十二年前,我背起背包扛起槍,肩膀上挎着軍綠色軍用水壺。軍用水壺左肩右協,一個軍用皮帶把它紮在腰帶下面的褲胯上。從此軍用水壺就伴随着我的軍旅生涯。記得新兵從湖南到四川德昌,悶罐車一路咣當咣當,運送新兵的悶罐車無水無電無廁所。每當我們的軍列停靠到兵站。新兵連長、班長,趕緊告訴我們新兵戰友兄弟,到兵站吃飯時,一定要把軍用水壺帶着到兵站,去保溫桶裡把水灌上。行軍途中喝水、吃幹糧,軍用水壺派上了用途。到達四川德昌新兵連後。三個月新兵訓練,天天操兵練馬,汗水嘩嘩嘩流淌 ,軍用水壺放在練兵場上。一旦休息的軍号吹響,我們急不可待打開軍用水壺蓋子,仰着脖子,水嘩啦啦咕嘟嘟進入肚腸。顧不得水熱還是水涼。當我們新兵進入老連隊,軍用水壺挂在大通鋪的上方。一條線一般高一樣綠。整齊劃一象“手雷”一樣。每當吃早餐的軍号響,戰友們先進鍋爐房,軍用水壺灌滿開水打開蓋涼一涼。上午 ,下午,機械司機戰友們在施工工地忙。為攀鋼建設貢獻鐵道兵力量。最難忘軍用水壺跟随我們進新疆修建南疆鐵路。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我們依然坐着悶罐車,奔赴戈壁沙灘,走秦嶺走河西去新疆,七天七夜大都是吃幹糧,喝一口軍用水壺的水,吃一口壓縮餅幹,軍用水壺真成了生命源泉。新疆吐魯番是南疆鐵路第一站,茫茫戈壁一望無垠,看起來十分荒涼,氣候惡劣全年幹旱無雨 。用水特别緊張,帶着軍用水壺去施工。夏天高溫達到40℃以上,

施工現場車來車往,灰塵遍地,還有那毒辣辣的太陽,駕駛室裡戰友們如進三溫暖房,汗水一個勁地往下淌。口渴得唇裂嗓子癢,恨不得一口氣把軍用水壺裡水喝光。因為沒有水,因為喝水用車去遠方拉(運),一壺水喝一天

潤潤嗓子慢慢咽。當時我在機械一連當文書和通訊員一起去送水,綠色保溫大水桶裝着水,用轱辘車運送到施工現場。司機兄弟停下車,把軍用水壺遞下,我和通訊員用水瓢灌滿軍用水壺。又遞給機械汽車司機。司機戰友還回了一個雙手沾滿油污的軍禮!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深深地印在腦海裡。

高檔茶壺茶具

(退休後的日子)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當兵入伍到現在半個多世紀,在部隊,在中鐵建工作幾十年,南征北戰,南來北往,足迹踏遍鐵路建設工地、施工現場。獻了青春,作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十年前光榮退休。退休後除了協助做家務帶孫輩外。還努力耕耘寫作天地。把部隊和中鐵建的人和事,把社會的新風氣、正能量寫出來。除了這些業餘愛好外 ,還特别喜歡喝茶。現在國強民富。喝茶的茶壺也就上了檔次,紫砂壺、高檔茶壺茶具進入各家各戶。泡一壺龍井,泡一壺青茶,泡一壺紅棗、菊花、枸杞等養生茶,會會戰友、會會同學、會會朋友。聊聊天,叙叙舊,回憶回憶往事,很是惬意。

幾多歲月幾多情 , 壺壺都印我的心“包壺” 原創/王新明

看到各種各樣的茶壺,回味無窮,真是:幾多歲月幾多情,壺壺都印我的心。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