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要錯誤地認識“勞動”!

作者:鷹眼觀天1234

來自千字文華。

又到了五一勞動節,有很多人的認知仍然停留在“勞動最光榮”的觀念上。而實際呢,勞動節本身卻是因反對“過度勞動”,為增加勞動者權利和自由而設。

錯誤認識一:勞動創造了人類文明。

“勞動創造人”的理論,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其實這是錯的。所有的動物都要勞動——它們為了存活必須覓食,這就是勞動。

有些動物為了擷取食物甚至要流血、拼命。但從古到今,沒見過哪隻猴子或老虎變成人。

是什麼讓人成為人的?不是勞動,是理性。人的勞動是需要思索和強制的理性行為,勞動之前先要想活該怎麼幹,怎麼才能少出力、多出活,各種步驟都要預先考慮好。

勞動不僅需要理性,還需要經驗,有些勞動看着比較簡單,但那也是人類長時間積累出來的。用什麼積累出來的?理性。

正因為不存在理性,一隻猴子哪怕辛苦勞動億萬年,也不可能變成人!

不要錯誤地認識“勞動”!

▲現代資本主義分工下,“弱女子”也可以造炮彈

錯誤認識二:愛勞動是人類的天性。

好吃懶做、好逸惡勞,這兩個詞大概是批評一個人貪圖安逸享樂,逃避勞動時最常用的詞了。

但事實是,人類的絕大多數勞動,都是被生活所迫。

“食色性也”,承認人類天生追求安逸的願望,才是尊重人性的善舉,是實作幸福生活的前提。

著名學者黃宗羲就說過,“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是說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情,既是人之常情,當然就是本性了。

愛勞動不是本性,懶惰才是人的本性。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是為了讓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好地享受生活。

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幸福,不是得益于勞動強度越來越大,恰恰相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

“好逸惡勞”并不可恥,反而是推動人類發展、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強大動力。

不要錯誤地認識“勞動”!

▲機械可以讓人很輕松地完成以前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錯誤認識三:企業家靠奸詐和剝削不勞而獲。

“老闆或者商人,很少參加勞動,但卻賺錢最多,因為他們奸詐,剝削勞動者。”這一錯誤觀念從兩千年前的重農抑商時代延續至今。

事實上,沒有企業家,就不會有企業的建立,“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連勞動的機會都沒有。

企業家的職責是,發現市場需求,并配置各種資源将市場需求的産品和服務生産出來。或者說,企業家的職責,不是勞動,而是“發現需求、并有效配置資源”。

每當災難過去我們常常會忘記這些教訓,繼續仇視企業家。而一個國家的進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企業家們所創造的财富。

正是因為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和智慧,是多數人所不具備的,而企業家的獲得高收入,就是市場支付給他們的報酬。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勞而獲”的隻有貧窮,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隻有夢想。

因為勞動不一定是“揮汗如雨”,也不一定就是“伏案疾書”,勞動創造是人類特有的文明行為,是以,我們關注的重點,應該是創造,而非單純的勞動。

正如張維迎教授所說:企業家是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是技術創新、财富創造的先驅,市場上所有的人都要搭他們的便車。

不要錯誤地認識“勞動”!

▲大量企業倒閉的結果,就是大量勞工失業、挨餓,甚至無家可歸

錯誤認識四:“投機取巧”地賺錢不道德。

市場中,很多人不親自參與生産,僅僅依靠資本運作就能賺取高額利潤。這種看起來空手套利的“投機取巧”,被很多人看作不道德的“無本生意”。其實,這是對金融的誤解。

有錢但不會投資,隻能叫守财,有能力,無資本卻隻能無奈。正如一條魚,在普通人的手裡,僅僅隻是一條魚,而在企業家的手裡,可能變成觀賞的作用,可能被拿來交換其他物品。正是因為企業家具有有效配置資源的能力。

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

傳統時代,我們的财富觀更多是一種“物質财富觀”,與之對應的是硬價值——即我們隻看重那些由勞動創造出來的,看得見、摸得着的财富,而忽略了軟價值,那些靠智慧,而非簡單勞動創造的财富。

不要錯誤地認識“勞動”!

▲1920年代福特汽車廠在生産T型車,由于采用了裝配流水線,1925年達到每10秒鐘生産一輛車

錯誤認識五:貧窮是因為不夠勤勞。

勤勞緻富,這句話幾乎已經成為公理了,但卻經不起推敲。絕大多數苦守這個理念的普通老百姓,雞鳴即起,日落方歸,卻極少有掙出體面家業的。

這裡的關鍵就在于,勞動創造出來的也很有可能是垃圾,比如一個不懂做飯的人,會把很多好食材弄得無法下咽。

創造财富靠的是人的智慧,而人和人的智慧是有差異的,是以,财富有多有少是正常的。

比如,某人發現了一座鐵礦,然後招募大量勞工進行采掘,他無需親自勞動就可以發家緻富,因為在他發現這座鐵礦之前,它們被認為是一堆普通的石頭而已。他是用什麼發現的呢?是他的知識或者經驗,我們統稱為智慧。

幾千年來“勞動創造财富”的觀念根深蒂固,這恰中皇帝的下懷。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這是儒家思想對皇權統治的一大貢獻,因為隻有沒命的勞作,才會免去思考的時間,而一個人失去了思考能力,唯一的念想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溫飽夢想。這樣的人,也就基本不可能緻富了。

再延伸一步,這也是皇權時代,為何重農抑商,為何将讀書人鎖在書齋裡的緣故——就是讓人沒有時間思考,沒有閑心創造,進而達到“弱民、貧民”的目的。

不要錯誤地認識“勞動”!

▲過于繁重的勞動,隻會讓勞動者本身失去創造更大财富的可能

今天,雖然我們已經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但是,以上這些流行于上一個世代、甚至更為久遠的錯誤的“勞動觀”和“财富觀”仍然大行其道。

決定一個人的行動,不是利益;決定社會行動的,也不是權力,而是我們擁有怎樣的觀念。觀念上的“貧窮”和謬誤,比貧窮本身更可怕。

如果不能警醒這些基礎觀念的謬誤,倒退回一個更糟糕的經濟體制之中,集體返貧,将不再是杞人憂天——20世紀的種種災難至少已經表明,強權、資本很難主動汲取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