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作者:隆安融媒體

在隆安,有這樣一位默默奉獻的消防員,他用十九年的堅守和付出書寫忠誠、守護平安,用青春和奮鬥诠釋了消防員的使命與擔當,他就是2023年南甯勞工先鋒崗、隆安縣消防救援大隊蝶城站站長助理——李衛鋒。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李衛鋒(左)召集隊友們進行訓練。陳素珍 攝

自2005年加入消防隊伍以來,李衛鋒已經在消防崗位上服務了十餘年。這十餘年裡,他經曆了無數次的火災撲救、搶險救援和緊急任務,每一次都沖鋒在前,毫不退縮。他以過硬的專業技能和頑強的意志,多次在危急關頭挽救了人民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用汗水和熱血捍衛着隆安人民生活的安甯祥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诠釋了“人民消防為人民”的铮铮誓言。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隆安縣消防救援大隊蝶城站站長助理 李衛鋒:因為熱愛這份職業吧,這一職業承載着極高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在火災、地震、洪水等緊急情況下,消防員總是沖鋒在前,用他們的勇敢和專業技能保護人民生命财産安全,這種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讓我深感敬佩和向往的,是以就參加了這個職業。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李衛鋒與隊友們進行體能訓練。陳素珍 攝

“隻有我們自身強大,才能更好地保護人民,更好地保護自己。”十九年的消防工作經曆讓李衛鋒深知,隻有具備過硬的本領,才能更好地履行消防救援的職責。是以,無論是炎炎夏日還是寒冬臘月,在訓練中李衛鋒總是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帶頭參加各類技能和體能訓練,抓緊一切機會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水準。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李衛鋒與隊友們參與消防演習。縣消防救援大隊供圖

在隊友們眼中,李衛鋒是隊伍裡的老大哥,更是好榜樣,他對自身的嚴格要求激勵着每一位隊員努力奮進。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隆安縣消防救援大隊消防員 姚賢景:我覺得李衛鋒這樣的年紀可能就混混日子,過一天是一天,但是他卻沒有,不管是什麼樣的訓練,他每天都能夠堅持帶着我們這幫新同志一起沖、一起練。我作為一個年輕人,我以後能不能繼續從事消防這個崗位或者說到了其他的崗位上,我也能夠去把我班長的精神發揚下去,無論什麼事情我也能夠像他一樣帶頭去做,去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隆安縣消防救援大隊消防員 張賢興:每次出任務他都是主力,必須是主力,而且大部分都是他在指揮,因為他經驗是比較足的,我們出去執行任務都是以他為中心。比如說山嶽救援第一天晚上10點到淩晨6點,去深坑搜尋擡一位傷者的時候,都是他在指揮并上手擡上來的。8年隊友我也向他看齊,努力跟他做得一樣好。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李衛鋒參與各項救援工作。縣消防救援大隊供圖

在人民群衆的利益受到危害的時刻,李衛鋒每次都是舍生忘死、沖鋒在前、盡職盡責,先後成功參與處置了“6·3”男子垂釣被困綠水江事故、“1·14”廣昆高速兩車相撞多人被困事故、“11·4”民房瓦斯罐火災、“5· 2”那桐建材有限公司木材廠火災等多起急難險重任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人民群衆構築了一道安全屏障。十幾年來,李衛鋒共參與滅火救援800餘次,搶救被困人員400餘人,搶救财産價值2300萬元。他出色的工作表現得到了上司同僚的認可,還多次獲得優秀共産黨員、優秀政府專職隊員等榮譽稱号。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隆安縣蝶城消防救援站副站長 鄧國軍:李衛鋒認真踏實,任勞任怨,服從安排,能嚴格要求自己,組織紀律性強,團結隊友,自律性非常好。雖然年齡稍微有點大,但是各項體能考核都能達到優秀,在滅火救援、搶險救援、水域救援中,隻要經驗豐富的李衛峰同志在現場,就像現場多了一名安全員一樣,給隊員們一種安全感。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李衛鋒給隊友們講解示範器材的使用方法。陳素珍 攝

每一次着裝出發,都是生與死的考驗,每一次警笛驟響,都是血與火的逆行。從事消防工作十九年,李衛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青春誓言,用無悔的青春譜寫了一曲曲平凡而感人的戰鬥事迹,用堅定的意志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橙色生命防線,用忠誠衛士的形象展示了新時期火焰藍的風采。

【勞模風采】李衛鋒:十九年的堅守與擔當 守護平安的先鋒模範

隆安縣消防救援大隊蝶城站站長助理 李衛鋒:這麼多年的工作經曆,讓我能夠更準确地判斷形勢,做出更合理的決策。對于未來的工作,我希望能繼續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同時也希望能在團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年輕隊員快速成長,共同為保障人民生命财産安全而努力。

(文攝/黃治坤 圖/陳素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