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過分關注别人

作者:洞見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過分關注别人

人生最好的狀态,

就是專注自我。

作者:洞見leyla

1982年,作家陳忠實40歲。

在這不惑的年紀,他卻活得異常不安。

因為那一年,他在報紙上看到,路遙的《人生》已經發表,并且獲獎。

當他連夜讀完那部13萬字的小說,“一下子身體癱軟,從自信中跌入到自卑。”

他意識到,這個比他還年輕7歲的後生,已經把他們之間的距離拉得很遠。

此後的幾年裡,陳忠實總是關心路遙新書的進展。

發現路遙新作不斷,他就越發痛苦。

他不斷告訴自己:“如果我隻能寫寫那些中短篇,到死時肯定連一本可以當枕頭的書也沒有。”

但是越這樣想,反而什麼也寫不出來。

後來的陳忠實終于發現:如果自己總是盯着路遙的進度,就什麼都做不好。

于是,他決定屏蔽一切消息,帶着行李回到老家灞橋,潛心寫好自己的書。

在灞橋,村子裡的信号相當閉塞,反而使他能夠沉下心來創作。

終于,積澱了6年後,《白鹿原》成功問世,陳忠實的寫作生涯也迎來了人生巅峰。

作家馬德說過:“有時候,在乎這個世界越多,存在感就越少;在乎别人越多,活出自己就越難。”

人生中很多的煩惱,就來源于對别人的過分在乎。

當你習慣将目光過度聚焦于他人,那麼比較的痛苦便會如影随形。

1

心理學上有個“巴納姆效應”。

指的是我們常常會受到周圍資訊的幹擾而迷失自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比如,你本來活得很開心,但當你看到某某00後部落客月入上千萬,你就感到異常焦慮;

你本來活得很幸福,但突然聽說有個親戚混得比你好時,你就陷入深深的挫敗感;

你本來活得很舒服,但發現曾經不如你的老同學,如今已經住進了豪華别墅,你就開始不平衡……

其實說到底,痛苦的根源,不在于我們自己過得不好,而是因為我們過分關注了别人的生活。

英國作家史密斯寫過一個律師的故事。

這位律師生活非常痛苦,因為他總在意周圍人活得好不好,并将他們作為參照物進行比較。

當看到别人的物質條件優于自己時,他内心充滿了自卑感。

于是他瘋狂加班,渴望在财富上超越别人。

一旦得知别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超過了自己的孩子,他便會煩躁到睡不着覺。

于是他為孩子制定苛刻的學習計劃,力求趕上他人。

在一次聚會上,他偶遇了一位老同學。

他驚訝地發現對方如今不僅事業有成,家庭美滿,連頭發都比自己多。

這深深刺激了他:“為何他小時候處處不如我,現在卻過得如此風生水起?”

這種對外界的過分關注,讓他焦慮到整夜整夜睡不着,甚至需要靠藥物來緩解内心的煎熬。

作家章岩說過:

太在意别人,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來活。

長此以往,生活就會失去方向,就像激流中的小船,總在漩渦裡打轉,遲早會葬身水底。

要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是稀缺的。

如果你總是習慣看别人過得好不好,自己就很難過好。

因為當你看到别人不如自己時,你會得意忘形;

當你看到自己不如别人,你會黯然神傷。

過度窺視别人的生活,那麼你的喜怒哀樂都會由别人牽制。

久而久之,生活就會迷失了方向,人生悲劇也将悄然降臨。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過分關注别人

2

在一次采訪中,有人問白岩松:“在當下浮躁的社會中該如何生存?”

白岩松笑道:“既然你知道當下社會很浮躁,就要給自己開藥方。

我不想在手機上浪費很多時間,我希望能自由掌握自己的時間。不然,手機就變成了手铐。”

其實不僅僅是手機。

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在浪費精力。

作家寬寬,年輕時混迹于北京的各大圈子。

每當她打開朋友圈,看到朋友們過着光鮮亮麗的的生活,她就感到極度的焦慮。

有段時間,她看到曾經的好友買了一套位于“黃金地段”的房産,心裡很是羨慕。

為了也買一套這樣的大房子,她沒日沒夜地工作,每天僅靠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支撐。

然而,過度的勞累終使她病倒,住進了醫院。

醒來之後,她終于開始反思:

自己所追求的一切,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還是因為看見别人擁有,自己才苦苦追求?

想明白之後,她痛下決心,不再過分關注他人的生活軌迹。

于是她毅然辭去了原本的工作,與丈夫一同移居到了大理。

在這個遠離都市喧嚣的地方,她擺脫了無處不在的比較和競争。

她不再關心别人有沒有買房買車,也不在乎人家是不是過得比自己好。

每天,她隻是悠閑地在街頭漫步,然後欣賞太陽緩緩落山時的美麗光影。

漸漸地,她終于找回了自己内心的平靜,也明确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後來,她還與丈夫共同開了一家咖啡館,在平凡的日子裡,享受着甯靜而充實的生活

韓寒說過:“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淺海溝,他隻是在一張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我們總是習慣于關注别人的生活。

在凝視的過程中,你就會不自覺羨慕别人擁有的财富、地位和名利。

然而,這種過度關注,隻會讓你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和失落中。

因為别人的生活是好是壞,其實都與你無關。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無法重來的一生,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

當你将注意力真正歸回到自身,你才能逃離痛苦的桎梏,活出生活應有的美好。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過分關注别人

3

餘秋雨曾在《開講啦》節目中分享過一段經曆。

他曾有幾年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在世界古文明遺址的尋訪之中。

是以幾乎與世隔絕,無法接觸到報紙和電視上的新聞。

考古結束後,他向朋友詢問:“這幾年,世界上都發生了些什麼?”

朋友隻用了十分鐘的時間,就簡明扼要地概述了這幾年全球發生的大事。

緊接着,又用了五分鐘,概括了中國發生的重要事件。

聽完朋友的講述,餘秋雨不禁感慨道:“這幾年與世隔絕,看來我并沒有損失什麼啊。”

大街上人來人往,其中99%的人都與我們無關;

朋友圈裡熱鬧非凡,我們隻是不相幹的看客。

是以啊,與其費盡心力去關注别人的生活,不如全神貫注過好自己的人生。

作為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一向是世人眼中的“怪老頭”。

他一生都沒有走出過哥尼斯堡,對外界的世界也鮮少關心。

他沒有妻子,沒有兒女,也不在乎外界的外界的是非喧擾。

看似孤寂的時光裡,他卻能沉浸在自己的領域,寫出了舉世矚目的《純理性批判》。

盡管康德的一生中,沒有浮華和喧嚣,但是他卻活得格外平靜和充實。

周國平說過一句話:“唯有内心富有充盈,方能從容抵抗世間所有的不安與躁動。”

那些足夠通透的人,不會一味向外追索,而是向内生長。

無需活在自己的煩惱裡,去仰望他人的快樂;

也不必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欣賞他人的風景。

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将自己的日子經營好,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曾經,有位記者通路世界最大的連鎖旅遊總裁:

“你14歲就辍學,在酒店裡洗碟子收餐具,卻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個地位。

而過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還在小飯店裡做同樣的工作。

當時你會想到和他們差距這麼大嗎?”

總裁微笑到:“在我前進的路上,我沒有看到其他人。”

人生旅途中,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

你要做的,不是把目光投向他人,更不是費盡心力去與他們一争高下。

而是在自己的節奏裡,過好這一生。

當你不再把眼光放在别處,而是将精力都集中在自身成長,你終将邂逅自己想要的幸福。

點個贊吧 ,和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