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琉球泣血—清朝曾有一招制服日本的機會為何放棄

作者:舊時堂前

1879年日本借口琉球曾經稱臣于日本,派兵吞并琉球,從此中國東南海防門戶洞開,贻害至今。

琉球泣血—清朝曾有一招制服日本的機會為何放棄

琉球王宮

清政府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決策層普遍缺乏海權思維和國家地緣政治思想,漠視琉球滅亡。

但當時還是有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官員劉長佑看出了琉球的戰略價值,他向清政府指出了琉球的戰略價值并提供可行的制服日本的方案。

琉球泣血—清朝曾有一招制服日本的機會為何放棄

愛國官員劉長佑

他在1881年的《熟審邊情疏》中首先指出琉球對于中國的海防價值,他認為琉球作為中國東南的藩屬國,是鞏衛東南沿海的屏障,一旦琉球不保,日本可以此為跳闆入侵台灣,南洋諸島,進而封鎖我東南海疆,中國不能坐視琉球滅亡。

“臣以為邊省者中國之門戶,外藩者中國之藩籬,樹藩籬是以衛門戶,衛門戶是以固堂室,藩籬陷則門戶危,門戶危則堂室震”

劉長佑還為制服日本提供了三個方案。

上策是由甯波、舟山一帶出發,調集海軍,向東直抵日本長崎,威懾日本,迫使其放棄琉球,回援本土。“選明習韬略,娴熟水師之将,由甯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

中策是派出一支軍隊進軍琉球,日本在琉球的駐軍并不多,“琉球臣民,喜複疆土,必将有助順之師”。

琉球泣血—清朝曾有一招制服日本的機會為何放棄

琉球國民

下策是從東三省出兵,借道北韓釜山,搶占日本對馬島,威懾日本西南諸島,同時以對馬島作為籌碼與日本談判,換取日本放棄琉球,由于對馬島長期對北韓稱臣,中國作為北韓的宗主國也可以有樣學樣擁有對馬島的主權。“簡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北韓以扼其西”

劉長佑還駁斥了清政府決策層中的畏敵情緒,針對主和派拿當年忽必烈三征日本失利為例主張對日妥協;劉長佑認為首先忽必烈當年征日是侵略戰争,而現在是清政府維護藩屬國獨立的正義之戰,二者不可相提并論。

“或有懲元世祖日本之役……以為東夷伉勁,勢不可撄;則不知元世祖好勤遠略,所用者驕兵,非義兵也。

其次,劉長佑還指出清朝自1864年開始洋務運動,國力已有所增長,正好借此機會檢驗改革成果。

“同治以來,講求洋務,設立海防,習水師,修炮台,購鐵船,造槍炮,費帑藏以百萬計,而曾不得一日之用,亦安知兵力之果精與否?”

劉長佑最後苦勸清政府應先發制人,打服日本,威懾西方列強,進而達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效果,不能因為害怕耗費軍饷而放任日本做大,到後面列強主動打上門來耗費的财力和精力更大。

琉球泣血—清朝曾有一招制服日本的機會為何放棄

琉球滅亡

可惜劉長佑的一腔肺腑之言最後還是石入大海,被清政府留中不發了。琉球最終被日本吞并,而14年後劉長佑擔心的事情在甲午戰争中應驗,清朝被日本打翻在地,國運被徹底打斷。

琉球也再沒有回到中國的懷抱,反而成為圍堵中國出太平洋的鎖鍊,危害影響至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