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洪崗崗子傳奇

作者:博學巴裡9B6B

洪老太爺在傳教曆程中,還與愛百姓主人士、百姓黨陸軍中将、新中國成立後曆任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副省長的馬鴻賓建立了深厚的個人友誼。馬鴻賓素聞洪老太爺的為人和宗教功修,在他率部駐紮在甯夏中衛、金積期間,常常找洪老太爺聆聽教誨。他深為洪老太爺的品學折服,心悅誠服地加入洪門門宦,并收洪老太爺的獨生子洪清國為義子,送他接受新式教育後,委任其為八十一軍中校軍需官。1936年西征紅軍到甯夏,馬鴻賓服從洪老太爺勸說,為反舉措出了重大貢獻。這是後話。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揮戈西征,在甯夏境内攻城克縣,先後束縛了豫旺、下馬關及同心等城鎮。紅軍紀律嚴正,尊敬回族習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保護清真寺,幫助建立了“陝甘甯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洪老太爺獲悉後由衷地感到高興和敬佩,認為紅軍真正是順應民心的隊伍,是窮人的軍隊。在民間,至今還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日洪老太爺做了一個夢,夢見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鮮豔無比。第二天就有新聞說紅軍從東面過來了。洪老太爺不由欣慰地感慨:他夢中普照大地的太陽無疑就是紅軍,共産黨将來必得天下。 為了團結宗教上層人士,遍及發動群衆,1936年7月,紅十五軍團先後派偵察科長聶秉和與小童等前往洪崗崗子與洪老太爺接洽,卻被馬鴻逵駐兵特務獲知。一天,聯絡員前腳才進門,後腳特務便尾随而至。情急之下,洪老太爺把聯絡員藏在自己的靜房裡。特務親眼見着紅軍聯絡員走進洪老太爺家,把洪府裡裡外外搜了個遍,就剩下靜房了,特務望而卻步。因靜房是寬大教民心目中的聖地、禁地,為萬全之計,特務将洪府嚴密監督起來。紅軍聯絡員在靜房裡藏了七天七夜,給洪老太爺解說共産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紅軍團結抗日、一緻對外的主張。洪老太爺深表贊許和擁護。為了對付特務的監控,洪老太爺有意在洪崗崗子舉行了盛大的阿訇穿衣儀式,通知四鄉八坊的教下都來參加穿衣典禮。洪崗崗子一時熙熙攘攘,人頭攢動。趁着熱鬧、雜亂之際,洪老太爺把聯絡員裝扮成阿訇模樣,派人送出了洪崗崗子。 在紅軍駐紮同心的日子裡,洪老太爺始終同紅軍保持着緊密的聯系,與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利用各種機會向教民宣傳紅軍的主張,要教下為紅軍送糧送草,支援紅軍,參加紅軍。1936年10月下旬,西征紅軍請求洪老太爺給馬鴻賓做工作,要馬鴻賓在其防區避戰讓路,洪老太爺欣然接受。在洪老太爺的幫助下,紅二、四方面軍和前往會甯迎接的紅一方面軍沒費一槍一彈,順利集聚同心城。 值得一說的是,洪老太爺以“辦教門不宜摻和政治”為由,多次謝絕了馬鴻逵、馬鴻賓邀請其到甯夏省府做官的請求,卻同情、支援處于低潮中的紅軍和中國反動。這種鮮明的态度和立場,充分展現了洪老太爺愛國愛教、以民族的振興為己任的高風亮節。時隔半個世紀,老紅軍、開國女上校、原總後勤部衛生部顧問陳真仁,在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五十周年慶祝大會上深情地回憶道:“當年我們西征到同心,得到洪教主的很大幫助,在事先的情況和條件下,給予反動極大支援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兒。” 為了感謝洪老太爺熱夫妻民、擁護紅軍的行為,紅十五軍團政委程子華、敵工部部長唐天際、回民獨立師師長馬青年等親率數十人,給洪老太爺送來一幅丈餘長的紅綢大錦幛、一百五十隻羊和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委員的聘任書(後混雜在地契中銷毀)。錦幛題款為“壽林回族大教主法正”,中心是“愛民如天”四個大字,落款是“漢族同胞程宗受(程子華化名)、唐天際敬贈”(唐天際墨迹)。洪老太爺以回族佳肴炒羊羔肉和蒸花卷盛情款待了紅軍指戰員,臨别時每人贈送銀元三塊,并真誠地鼓勵他們說:“紅軍是仁義之師,是順乎民心的隊伍,将來有你們的江山。” 洪老太爺收到紅軍的禮物後心裡非常激動,也趕做了一面綠色杭緞錦幛,想到他那個祥瑞的夢,親筆用阿文書寫“太陽之光 普照大地”幾個大字,寓意紅軍好比太陽的燦爛,要照亮各個地方。同時,給紅軍送去兩箱蠟燭,意即共産黨和紅軍走到哪裡,就給哪裡帶來灼爍。 洪老太爺臨終前,再三叮囑家人:“家中匾幛許多,唯獨紅軍送的錦幛是珍貴中珍貴之物,要妥善儲存。”洪清國遵照父命,将錦幛精心保管。直到1949年束縛,作為珍貴文物獻給了甯夏人民政府。(現存甯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洪老太爺結合自己青少年時期颠沛流離的苦難經曆,深感沒有文化是回族遭人蔑視、備受欺淩的主要原因。為改變回族受教育程度太低的面貌,洪老太爺晚年緻力于興辦教育。他嘗試在洪崗崗子開設了經漢識字啟蒙班,招收當地回族兒童學習教門常識和《三字經》等漢文底子讀本。伴伴随着教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洪老太爺帶頭捐資,召喚教民集資辦經堂教育,在甯夏海原清真大寺、海原西關寺、同心北大寺、甘肅靖遠東關寺、蘭州徐家灣拱北清真寺等寺坊開設經堂,廣招滿拉,親自授課,為改變甘甯兩省經學人才匮乏的局面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為提升當地回族的整體文化素質,洪老太爺又着手籌辦新式學校。他給教下注釋說,回族孩子不學習漢文化,回漢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加困難,現實上是孤立了回族自己。隻是創辦學校的夙願在他有生之年沒有得以實作。1939年,在洪老太爺歸真後的第三年,馬鴻賓和曾任百姓黨甯夏省府參議、平羅縣和豫旺縣縣長的周生祯等人承當洪老太爺的遺志,在洪崗崗子東十餘裡的榆樹台村,建立了以洪老太爺的字“海如”命名的“私立海如完全國小”。馬鴻賓任信用董事長,周生祯任董事長,首任校長為開明知識分子李士林(開國後同心縣第一任教育科長)。 私立海如完全國小當年招生一百一十九人,至1966年遷址,共畢業一千多名學生,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有效人才,不少學生束縛後擔任甯夏回族自治區、市、縣及鄉鎮上司職務。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洪老太爺的先人又出資興建了同心縣海如女子中學,這所學校是同心縣目前範圍最大、設施最優、辦學水準最高的初級中學。 1937年夏曆七月二十四日,洪老太爺安然歸真。洪老太爺歸真後,教下在洪崗崗子修建拱北,将他安葬于正亭,以為懷念。明天的拱北幾經翻建,增加了包括清真寺、中阿學校、誦經閣、懷念碑公墓等伊斯蘭作風的修建群。洪崗崗子拱北既是洪門的宗教運動中心,又是虎夫耶門宦愛國愛教的标志和象征。 時至昔日,每逢洪老太爺懷念日前,每日均有萬餘人從甯夏、甘肅、青海、新疆、陝西、雲南、河南等地趕往洪崗崗子上墳。人們敬仰洪老太爺,不單單是因為他為教門作出了貢獻,更因為他為了民族的振興乃至中國反舉措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