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作者:北京紀事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原标題《碣石遺韻》

碣石有遺憾,是在京西古村落碣石村留下的,依然未解。我閑來沒事兒便想,梁振宇啊梁振宇,你到底是哪方人氏呢?

說這話谙熟我的人一定會喊:“梁振宇,你腦子有毛病嗎?”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其實,我很清醒,隻是我說的梁振宇非本人,而是另有其人也。隻是這個人何方人氏?家居何處?何等來頭?我均所不知。知道的,便是他的名字與我的名字,在深山之中的碣石村不期而遇。這種巧合,在我心中,可以說是一次響動不小的“撞衫”,直“撞”得我在一個月内,一有時間就在百度搜尋,搜了歸其,也隻是了解了些許蛛絲馬迹,更多的東西,則全部隐匿在未知的世界之中。但有一點,我對這個梁振宇充滿敬意,緣由是他的書法藝術,尤其是留痕在碣石村古槐樹下大牆上的“碣石八景”,不僅讓我領略了他的書法之美,更重要的是讓我在他的“碣石八景”中,可以按圖索骥去追尋碣石村曾經的風光以及濃厚的曆史文化。基于此,遺憾在我心中,慢慢漸變成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遺韻,如影随行,如音繞耳。

記得與我“撞衫”的梁振宇先生書寫的“碣石八景”是這樣的32個字:“觀龜取玉、水湖深潭、小船激浪、飛來巨石、窟窿穿山、古槐逢春、觀音洞天、古井風韻。”

那天,當我見到書寫在牆面上的“碣石八景”時,我簡直如獲至寶。我便在村中按八景尋尋覓覓,祈望八景帶給眼界和心靈的,是無盡的享受。

先說這“飛來巨石”吧。碣石村的村名,就是因由它們的存在,才改叫碣石村并沿用至今的。

據十三陵碑文記載:碣石村,原名“三叉村”,是因豐富的溪水交叉彙聚這裡而得名。後來,偏偏有人依據村前橫七豎八的大石頭和“立石為碑,卧石為碣”的解釋,将“三叉村”改名叫作“碣石村”。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在村前的高坡上俯望,我看到曾經的溪谷溝壑還在,但涓涓的溪水早已悄然無蹤無影、無迹無形。雖然村前紅牆黛瓦的廟宇還在,但龍王一去不複返,此地空留龍王廟。可喜的是,目光所及,碣石靜卧,力道猶存。這些巨石,雖早已少有水性相伴,但它們于寞寞之中,依然充滿着無盡的力量和固若金湯的姿态。

那天,我在村中見到了一位50歲出頭的中年人,與他說話時,他正扛着一根檩走在窄窄的街道上。他說他是在為80多歲的老父親修繕房子。聊天中,得知他是城裡人,30多年前就走出大山,如今在城裡日子過得非常好,便總想接父親到城裡生活。可老父親故土難離,哄着捧着就是不去。他隻得隔三岔五往老家跑,一邊伺候老人,一邊哄老人開心。我說他孝心真是感人。他隻笑着回了我兩句話:一是鄉情難改;二是誰都有老的時候。簡單質樸的兩句話,卻讓我看到了中國傳統美德的力量,也看到了從大山裡走出的人們,一旦美德形成,就會像磐石一樣堅定。

面對一尊尊巨石,也想着碣石村曾經的“高、何、于”三大姓,想着“高知府、何知縣、于翰林”這些顯赫的名頭,想着如今的碣石村雖已姓氏雜陳……但從古至今,從這些大戶人家傳承至今的美德依然沒有消失。雖然那些古民居很多已經變得破敗斑駁,雖然數百年的變遷,古老的村莊早已物是人非,但碣石村崇德向善的文化沒變。一家院門寫着的一首詩便是見證:“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一業何須争。一番相見一番惱,能得幾世為弟兄。”

在碣石村窄窄的街道和村邊地頭兒,還有一景也是不能不說的,那就是“古井風韻”。在村子近3個小時的參觀中,我見到的古井多得讓我錯愕咋舌,我驚訝碣石村不愧為京西井養第一村。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過去,碣石村古井最多時曾有72眼,現在仍然存有56眼。有的水井還保持得完好無損。”一位老人邊向我介紹,邊指着村邊兒的一眼井對我說:“那口井叫‘韓家井’,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這口井水質甘甜,如今井泉雖已不旺,但長年依然有水。”我走近“韓家井”,透過圓圓的井口,看到的是井水準靜如鏡。我沖着深10餘米、仿佛水銀白一樣色彩的水面使勁喊着,但任我怎樣山呼海叫,如鏡的水面平靜得沒有一絲波紋。

見我興緻如此之好,那位老人又說:“碣石村大玉溝還有一口大水井,水井的歲數和村中兩棵千年古槐年齡相仿。這口井,原來是一口小水井,是村子何家所建。這口井建在了去寺廟的路上,建成後因去寺院的香客太多,飲水量太大,井水供不應求。于是何家便在這口小水井四周進行了擴建,是以這口井便成了井中井。何家的善行令香客們感動,自此就稱這口井為‘母子井’,何家也是以受到村裡村外人們的尊重。”

老人如數家珍,掰指算着村中30多眼、村外田地20多眼以及“聖水泉”等寺廟井的數量。在韓家井邊,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五言詩《井上桐》赫然木牌之上:“美人傷離别,汲井長待曉。愁因辘轳轉,驚起雙栖鳥。”我認真品讀,感覺凄情愁怨很濃。望着眼前的老人和幸福的山村,當時心中油然升起另一種情趣來:“山景依舊在,鳥栖幸福門。井水亮銀鏡,圓滿照遊人。”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碣石遺韻,還有我不能不說的,那便是碣石村的“古槐風韻”了。

那是兩棵極具神韻的古槐樹,其幹碩壯昂然立,其冠巨傘兆福蔭。當我看到三人連臂攏不住的情景時,我倏然知道碣石人為何敬奉這棵千年古槐為神樹了。

記得其中一棵國槐下的牆面上記述着這樣一則樹神救人的神話傳說:“此二槐樹,千年也,乃村中之風水。它們有着神奇的傳說。曆史曰:明朝崇祯年天乃大旱,顆粒無收,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古槐顯神靈。仙姑下凡人間扮成村婦赈糧救民,為救濟更多的生靈,用自身樹葉調理出鮮汁救濟十裡鄉鄰,使其避過生靈塗炭之難。人們感激古槐功德,像神樹一樣保護它們。至今兩棵古槐枝繁葉茂,樹葉濃郁……”

無疑,傳說有着濃重的迷信色彩,但有一件事卻是真實的。那是1987年,村裡人發現兩棵古槐東面的一棵樹洞裡着了火,全村人都來滅火。未承想自從經過這場大火後,這古槐不但沒被燒死,反而生長得越來越旺盛了。據此,神樹之說,似乎得到了令人信服的佐證,村中也便有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禁止折古槐的樹枝,不準孩子們上樹掏鳥,要想保護神樹一樣保護古槐。在全村人的呵護下,古槐樹雖已近千歲高齡,但至今仍枝繁葉茂,構成了碣石村中神韻的一景。

飛來巨石,古井風韻,古槐逢春,隻是碣石八景的一部分。據村民講,水湖深潭、小船激浪、窟窿穿山、觀音洞天等其他風景,都在村外較遠的地方。至于觀龜取玉,我問了幾位村民,他們卻搖頭表示不知。但即是如此,并不影響我對碣石古村的敬重,并不影響我對碣石村人世代崇尚美德的感動。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

留些遺憾是好事,未賞遺韻等着俺。站在高坡之上,回望大山懷抱中的碣石村,我信:未來的碣石村,還有待我去悅賞、去記錄、去挖掘。

回望時,也有與我“撞衫”的梁振宇在腦海萦回,但眼神兒的主題,是對碣石村這個古村落的敬意!

作者✎梁振宇

【文章來源:《北京紀事》5月刊】

京西井養第一村,其實不僅有古井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