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作者:路咖汽車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近日,一場造成三人遇難的交通事故,再次引發使用者對新能源車的安全讨論。追尾的事故,起火的車身,無法從外開啟的車門。疑問三連擊背後,我們有必要弄清楚,新能源車的安全性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水準。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規避以上問題的出現。

AEB不是萬能的,油路也會起火,但門不能打不開?

首先,又要強調一次,主動刹車(AEB)不是萬能的。其效果因車不同,因客觀環境不同(天氣等),因車速不同,甚至因駕駛員操作而不同。每個品牌對AEB的功能和調校能力是不同的,這個很容易了解,而且在各大廠的PPT中,這也是着重宣傳的部分。但測試效果并不等于實際應用效果,雨水、污漬、大霧、暗光等,都會影響感覺硬體的判斷,造成決策差異。同時,被偵測物體的體積、速度(或靜止)等等,同樣會影響系統判斷。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就算攝像頭、雷射雷達等感覺硬體在正常工況下工作,并且系統做出了正确判斷。但駕駛員的操作同樣會影響操作結果。比如駕駛員主動介入刹車,但又松開踏闆;急打方向;猛踩油門(踩錯油門踏闆)等等,都會造成系統誤判。簡單來說,AEB仍然保證駕駛員意志是車輛操作的第一優先級。在這一核心價值背後,駕駛員遭遇緊急情況的個人素質、操作熟練度等等,依舊是影響車輛安全的核心因素。再直接點說,包括AEB在内的駕駛輔助功能,都是落腳在“輔助”。你隻是多了一位隐藏的多功能副駕駛,但你仍然是駕駛員。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強調完這個老觀念問題,接下來車輛起火的問題,也需要進行一個“掃盲”。誠然,新能源車在動力電池部分的起火隐患,總是能撥動使用者敏感的神經。但對于插混(增程)這種有電路也有油路的車型而言,油路部分的起火隐患,同樣不可忽視。很顯然,在這起問界M7的碰撞事故中,起火處位于車輛前側發動機艙位置。無論火勢還是起火的位置,都與底盤處的動力電池部分無關。但這也為廣大使用者提了個醒,對插混(增程)車型的安全性焦點,不能隻放在電路部分,而忽視了最為傳統的油路部分。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無論是AEB還是被動碰撞之後的起火,對車輛而言,實際上都是無法在絕對意義上規避的問題。這樣一來,壓力就給到所有問題的最後一環。即,遭遇不可避免的安全事故之後,能夠順利拯救最寶貴的生命。也就是說救援人員可以從車外順利打開車門這一點,是不容有失的安全細節。但在這起事故中,顯然救援動作都是圍繞更為複雜、費時、低效的砸窗來進行。那麼車門為什麼無法打開,又如何從技術上保證車門一定能被打開呢?

隐藏式門把手+增程式,都不背鍋?

看似小小的一個門把手,其實操作邏輯與高端的智能駕駛沒啥差別。都需要經過感覺、判斷、操作,三個步驟。那麼,車門打不開,就是這三個步驟中至少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首先,感覺肯定沒問題。這也是包括官方在内的多方初步報告中,反複強調安全氣囊正常打開的原因之一。碰撞傳感器是一切的源頭,隻有被成功觸發,才有接下來安全氣囊彈出,以及車門自動解鎖的動作。比如某些事故中存在“沒撞準”的問題,也就是極小範圍的重疊偏置碰撞,導緻沒有觸發傳感器信号。解決的辦法很簡單,用更多碰撞傳感器,以及更科學的算法。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那麼,既然感覺到碰撞,并且傳遞出信号,為什麼車門還是打不開呢?有兩個可能性,首先是車門遭遇碰撞變形,導緻無法順利打開。但這點基本可以被排除,因為這起事故碰撞的是車頭,車門位置基本完好。另外,救援動作已經完成破窗,但依舊沒有打開車門,很顯然車輛的低壓電部分大機率已經掉電。是的,即便是擁有大容量電池的插混(增程)、純電車型,其燈光、車鎖等零部件,還是走的低壓線路。也就是與燃油車别無差異的12V蓄電池負責供電。雖然包括問界M7在内的諸多新能源車,已經開始将低壓蓄電池轉移至後備廂部分安置。但這并不意味着在高強度碰撞下,車輛的低壓電部分不會掉電。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車門電控鎖依舊能夠執行解鎖,因為門鎖子產品還會配備電容。理論上,車門內建電路的電容,在蓄電池沒電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支援數十次開閉動作,或在短時間内保證車門可以順利打開。這種備援,對瞬時碰撞後的救援而言,顯然是足夠的。誠然,隐藏式門把手,加重了車門電機的工作負擔。但回歸這場事故本身,與其說車門無法打開,不如思考,是不是車門壓根就沒收到開啟的指令。再細化一下,也就是說,信号可能在傳遞至安全氣囊後,至傳遞車門這個過程中,就已經斷掉了。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之是以這樣推測,是因為在傳統汽車制造中,每一個操作單元,都會對應一個電子控制單元,也就是ECU。但随着汽車功能越來越多,車載的ECU數量也越來越多。比方說,碰撞傳感器得到資訊,需要傳遞至氣囊傳感器,以及車身控制器。前者會做出氣囊彈出的判斷,後者會做出車門解鎖的判斷。而為了串起如此多的ECU,車輛就需要用到總線連接配接。但總線架構會導緻線束過長、通信帶寬受限。特别是在功能日漸增多的新能源趨勢下,總線的更新疊代潛力一般,日常工作壓力過重。更何況多個ECU還存在碰撞時被動受損,或者線路脫落的情況。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一個打更新檔的解決方案,是在總線之外,針對部分核心ECU,比如車門控制部分,再設計一條硬線通訊。還可以線上路布局時,繞開易遭受碰撞的部位。如此,即便總控部分受損,甚至部分車門變形的情況下,至少也會有“幸存”下來的被解鎖的車門存在。隻不過這個方案的代價也是肉眼可見的。硬線連接配接又需要額外增加線束,且布局空間更不友好。這些對功能日漸增多的新能源車而言,并不容易。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于是根治的辦法還是要從新能源趨勢中來思考,也就是更為深度的內建化。顯然,新能源車的功能豐富程度是颠覆性的。是以其控制單元迅速增加,也是可以了解的。但傳統汽車制造的邏輯畢竟有上限,想要打破這個上限,就得歸納控制域。也就是創造一個“中層”來分别負責智駕、座艙、三電等功能,進而加速資訊的傳遞,縮減線束使用。當然,最終的歸宿是直接進入中央內建式架構。也就是利用新能源車的算力、算法優勢,各類感覺硬體都向一個“大腦”彙總資訊,而所有決策也由這一“大腦”下達。進而實作更高的通訊效率,以及更低的延時、功耗和協同穩定性。甚至實體結構上,這一中控“大腦”還可以被更好地保護起來,不至于在被動碰撞中受損。

撞車和起火都不可怕,複盤問界M7事故,車門打不開誰背鍋?

寫在最後:交通安全從來不是一個諱疾忌醫的話題,即便回到馬車時代,也會遭遇安全問題。重要的是,如何降低安全隐患,并在事故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成功拯救生命。新能源車為使用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駕乘功能體驗,而在安全邏輯上,新能源車似乎還沒有完全兌現自己的天賦。所謂“油改電”,曾經隻被拿來針對三電系統的落後。其實在安全性上,全面以電氣化思維,來造新能源車,也是更先進的解決問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