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作者:秦楚刊号

@秦楚刊号

請加關注下期繼續

提起戰國時期的楚國,人們大抵會聯想到偉大的詩人屈原。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屈原像。來源/中國曆史博物館保管部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發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極。”屈原的這一首《九章·哀郢》唱盡了戰亂中楚人的憤懑和悲傷。其中的“郢”就是楚國的都城。

但“郢”似乎不隻是代表一個具體的地方,而更像是楚國人對首都的一種稱呼,或者說是楚國人的精神首都。那麼,楚國究竟有多少個“郢”呢?它們又分别位于何處呢?

曆史上楚國到底有多少個首都,位置都在哪裡,史學界說法不一。清代學者王鳴盛認為楚國共有五個都城,最初在丹陽,位于江南太平甯國二府交界;首次遷都的“郢都”在湖北荊州府江陵縣;之後遷往“鄀都”,位于湖北襄陽府故樂縣;再遷“陳都”,處于河南陳州府淮甯縣;最後遷至壽春,位于江南鳳陽府壽州。另一位清代學者孫壁文還認為“丹陽”有兩個,一個位于巴東縣,一個位于枝江,是以“楚都有六”。而當代曆史學家馮永軒則認為“楚都有十”, 即丹陽、漳沮、郢、鄀、鄢、西陽、鄂、陳、巨陽、壽春。此外,馮永軒還認為“郢為楚國都城的通稱,凡楚都皆可加上一個字”,即“郢”是楚國都城的通稱,可加于所有楚都前。目前出土楚簡中“栽郢”“藍郢”“鄂郢”等大量記載,讓楚都研究變得更為複雜,“郢”也是以成為楚文化研究的關鍵部分。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玉镂雕龍形佩,戰國,此器1977年于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裡。來源/故宮博物院

而根據最新研究結果,“郢”似乎更接近“王邑”之意,《越絕書》将“郢”解讀為“楚王治處”。是以,有學者認為“郢”并非特定某地,而是“楚都”統稱。也有觀點認為“郢”源于“浧”,《楚居》記載楚都人口多,不得不靠“疆浧”即填湖的方式來擴充城區居住地。而“疆浧”原來有水,是以字從水作“浧”;填湖後成為陸地,就從“阝”,寫作“郢”,來作為楚國都城的代稱。

近年來出土文獻中也證明,“郢”是楚國王都的專用詞,楚簡或文獻中與“郢”連稱的地名,可解釋為别都、重要城邑或楚王駐跸之地(駐跸之地是指皇帝或後妃出行時,途中暫停小住或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通行的地方。)。是以,“郢”字與“楚國”緊密關聯。對于懷有“念祖之情”的楚人而言,一提到“郢”,便會想起楚國的種種,是以這個字成為楚人的精神首都也就不足為奇了。即使楚國滅亡,分散各地的楚人也依然用“郢”來命名自己的居住地。

如此說來,那曆史上的楚人為什麼要頻繁遷都呢?

“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陽。”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考證探明了楚國的第一個首都在丹陽,但其具體位置卻衆說紛纭。關于古丹陽的位置,近代學術界有多種說法,如丹江源頭、湖北省枝江、湖北省秭歸縣、湖北省南漳縣、河南省淅川縣等。而比較權威的說法,則是清代學者宋翔鳳認定的丹淅說,他在《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一書中提到,周昭王時期楚人不斷南遷,最終在丹江下遊的“丹、淅之會”建立新都。近年來,考古學界也有出土文物對這一說法提供了佐證。然而,丹陽隻是楚國的第一個首都,在這之後,楚人是何時遷都到“郢”的呢?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人物龍鳳帛畫,戰國時期,長31、寬22.5厘米,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來源/湖南省博物院

對于這個問題,史書的記載并不明确。關于“楚始都郢”的時間,文獻中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世本·世居篇》和《春秋釋例》中所記載的楚武王始都郢,(《世本·世居篇》載“武王徙郢”;《春秋釋例》載“武王居郢”)另一種是《史記·楚世家》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楚文王始都郢。(《史記·楚世家》載“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漢書·地理志》載“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

也就是說,到底是楚武王還是楚文王遷都到郢,至今仍然是學術界争議極大的話題。有學者認為郢就是丹陽,因為楚武王稱王改制的措施之一就是将都城稱為“郢”;也有學者認為楚武王時期已經開始遷都,直到文王時期才徹底完成,是以是楚文王遷都至“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曆史書籍對楚國遷都的時間和具體位置記載混亂,《左傳》《世本》《史記》《漢書》各有不同的說法。不過,幸運的是,通過對現代考古學出土的大量文物的考證,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從春秋初年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楚郢都的位置位于今紀南城,即湖北省荊州市一帶。這是“郢”最初的位置,是楚國發展壯大的起點。

至于楚國為何要遷都到這裡,一般認為是由于楚國崛起後對中原諸國采取守勢,對南方諸部落采取攻勢,楚人借周天子之命鎮壓夷越各族,先後滅掉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轸、夔等國,大力拓展疆土,使楚國的疆域擴充到千裡之外。為了更好地控制江漢地區,将首都遷至更符合其政治需求的郢,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實上,郢能夠作為楚都400多年,也證明了這是一個非常正确的戰略決策。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紀南城遺址。來源/紀錄片《看見紀南城》截圖

随着楚國的日益強大,楚人的野心也逐漸膨脹,引發了周邊國家的高度警惕。楚成王時期,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楚國更加強盛。楚成王廣施仁德,與諸侯修好結盟,還派人向周天子進貢。周天子賞賜他祭肉,并囑咐他:“鎮守南方,平定夷越各族的動亂,不要侵犯中原各國。”之後,楚人進一步向南方發展,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然而,不久後楚國與齊國産生沖突,雙方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較量。在這場大博弈中,楚成王與齊桓公多次發生沖突,最終楚國後來居上,在齊桓公死後赢得了勝利。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企圖稱霸,楚成王讨伐忤逆不肖的宋襄公。楚軍在泓水與宋軍交戰,射傷了企圖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此戰中受傷而死,楚國軍隊威名大震。自此,楚國已具備與中原諸國抗衡的實力。

随着楚國實力的逐漸增強,其首都郢的發展也日益繁榮。郢不僅是楚國的政治中心,還是經濟文化的中心。正如桓譚在《新論》中所記載:

“楚之郢都,車毂擊,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為朝衣新而暮衣弊。”

這短短二十幾個字,便描繪出了郢都的繁華景象。20世紀50年代後期,紀南城遺址被發現。經過幾十年的考古工作,楚國郢都的原貌逐漸被還原。根據考古成果,紀南城的規模在古代堪稱大型繁華都市。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東周王城、魯國都城、秦都雍、晉都绛,僅略小于齊都臨淄、燕下都、趙都邯鄲。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紀南城的位置。來源/紀錄片《看見紀南城》截圖

一些學者認為,如今我們所看到的齊、燕、韓、趙等國的都城遺址規模,實際上是在楚國興建都城之後形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楚郢都才是春秋時期周和各諸侯國中規模最大的都城。郢都的人口數量,目前尚無史書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學術界的推斷,郢都興盛時期的人口至少在 30萬以上。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來源/《中國曆史地圖集》,譚其骧主編

同時,楚人重視商業,郢都也是當時一座繁榮的商業城市。得益于郢都附近發達的水系,無數來自南北各地的商品都在郢都彙集,然後運往各地。《墨子·貴義》中記載,各國各地的商人來到楚國,在楚國的大道上販賣貨物,以擷取豐厚的經濟利益。著名的鄂君啟節銘文中所記載的鄂君府商水路和陸路的終點站都是郢都,由此可見郢都商業貿易的繁榮。此外,《左傳》和《莊子》中也都記載郢都城内商賈雲集,店鋪衆多。由于商業發達,楚國還出現了大陸目前發現的最早使用的黃金貨币。

此外,大量諸子百家的竹簡在遺址中不斷出土,這表明作為楚國的文化中心,郢都的文化氛圍必定十分濃厚,諸家學說并存,互相争鳴,其活躍程度想必不遜于齊國的“稷下學宮”。同時,如此濃厚的文化氛圍也反映出郢都教育的發達,是以稱郢都是大陸先秦時期南方文化的中心也不為過。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楚帛書。來源/湖南省博物院

郢都,這座擁有輝煌曆史的都城,無疑給所有楚人留下了極深的精神印記,以至于楚人在提到自己的國家時,第一時間就會自豪地以“郢”來指代。

然而,世事無常,随着楚國和晉國沖突的更新,引發了晉楚争霸,兩國發生多次大戰。晉國為了打擊楚國,決定采取兩面夾擊的政策,與南方新興的吳國結盟,使楚國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 506 年),周王的大臣參加了中原十八國諸侯在召陵的會盟,準備攻打楚國。而原屬楚國的蔡、唐兩國也自願協助吳國攻打。孫武等人認為楚國已被完全孤立,實力也大大削弱,吳國于是與蔡、唐兩國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裡而戰”的戰略決戰。

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首先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帶)擊敗了楚軍主力,然後尾随追擊,五戰五勝,僅用10天就攻入了楚都郢都。這是郢都第一次被攻破,史書記載,吳軍進入郢都後,紀律松弛,“君臣各分居于楚君臣之宮,各妻楚君臣之妻”。同時,吳軍還焚毀了楚國的宗廟,搬走了楚國的寶器和典籍,使曾經繁榮一時的郢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銅鼻鈕“連尹之鉩”鉨,戰國·楚。來源/故宮博物院

不過,吳軍最終也未能笑到最後。很快,楚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救,秦國起初并未應允。但包胥站在秦王殿上,晝夜痛哭,七天七夜哀聲不絕。秦哀公可憐他,說:

“楚王雖殘暴,但有像這樣的臣子,怎能不儲存楚國呢?”

于是派遣大夫子蒲、子虎率戰車五百輛援救楚國。在沂邑(今河南正陽縣境)大敗吳王弟夫概的軍隊。秦、楚聯軍滅掉了唐國(在今湖北随縣西北唐城鎮)。吳軍在雍擊敗了楚國反攻的軍隊,而後秦軍又擊敗吳軍。吳軍退守麇地(今湖北安陸)。楚将軍薳延率領柏舉的散兵,與楚國大夫子西在軍祥(今湖北随縣西)一同擊潰了吳軍。這年夏天,越國趁吳軍在楚國,國内空虛的時機,發兵入侵吳國。吳王阖廬之弟夫概在沂邑戰敗後率軍回國,自立為王。

吳王阖闾見國内發生變故,率領大軍向東撤退,在公壻之谿被秦、楚聯軍擊敗。這一場大戰使楚國損失慘重,僅都城郢都的景象便是:城外白骨如麻,城中宮阙半已殘毀。後來,楚國立志報仇,出兵讨伐吳國,卻被吳太子擊敗。與此同時,楚大夫子期率領讨伐吳國的陸軍也在繁陽(今河南新蔡縣北)被吳軍打敗。于是,楚國上下震動,君臣惶恐。為了躲避吳軍的鋒芒,楚昭王不得不将都城遷往鄀都,即今天湖北宜城東南部一帶。遷都後,新都仍然被稱為郢,以表示不忘舊都。這裡作為楚國的都城,又發展了200多年。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彩繪漆鹿角鎮墓獸,此種鎮墓獸是除楚墓以外其它戰國墓中不多見的特殊之物。來源/故宮博物院

不過經此一變,楚國的實力大為削弱,此後曆代楚君雖試圖重振雄風,但楚國周邊的戰略形勢已發生巨大變化,秦國的崛起已勢不可擋。尤其是楚懷王在位的二十餘年間,楚國對外戰争連吃敗仗。而楚懷王伐秦戰争的失敗,更是對楚國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漢中要地的失守,讓楚國北部重鎮宛(即申)失去天險,首都鄀郢也岌岌可危。很快秦再次伐楚,本就元氣大傷的楚國經過數次大戰後,就連楚懷王也客死于秦,楚國自此一蹶不振。繼任的楚頃襄王又昏聩無能,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奪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以補給軍需,出其不意地攻入了楚境。攻克鄧、鄢城後,白起休整部隊,補充兵員和物資,并于次年再次進攻,一舉攻占楚國都城。

據記載,白起此次做得比吳軍更為徹底,不僅搗毀楚國宗廟,焚燒楚國先王陵墓,屠殺當地百姓,還在故址東南處修建城池設定郡縣,稱為郢城,徹底斷了楚國的根基。随着都城再次被攻陷,楚頃襄王不得不退守陳地(今河南淮陽一帶)重建首都。

【秦楚古今】楚遷了那麼多都城,隻有“郢都”成為楚人的精神象征

楚武王影視形象。來源/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截圖

然而,曆史已不再給楚國更多機會。在秦國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下,楚國不得不頻繁遷都。公元前253年,在秦軍的威脅下,楚考烈王從陳地遷都到巨陽(今安徽阜陽北一帶)。僅僅10多年後,公元前241年,為了繼續躲避秦軍鋒芒,楚考烈王又将都城從巨陽遷都到壽春,即今安徽壽縣一帶。這是楚國最後的都城,但也未能逃脫秦軍的魔爪。公元前223年,壽春被秦軍攻破,楚國正式滅亡,楚人也紛紛四散流亡。

盡管楚國已不複存在,但“郢”作為楚國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楚人的心中。在無數楚人的詩詞歌賦和口口相傳中,“郢”仍舊是一個遙遠而不朽的精神家園,代代相傳。時至今日,在昔日的楚國故土上,依然流傳着無數關于“郢”的傳說……#細說十堰##十堰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