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有,不搭理一切的底氣。
當你具備了不搭理一切的底氣時,就會發現生活其實可以過得更簡單,更輕松,也更滿足。
現實當中,有太多的人就是因為太容易被别人影響,尤其是被一些不重要的人和事幹擾,進而導緻生活一地雞毛,雞飛狗跳。
這樣的生活品質,一定是越來越低,也一定會讓人心煩氣躁,身心健康大受影響。
活得簡單一點,過得通透一些,不去搭理别人,别多管閑事,好好過好自己。
就像楊绛先生曾說的那樣:
“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當你活得越來越通透的時候,就是越來越放得下,看得開,忘得了的時候。
在這個時候,每天對于你而言都是新的一天,而且每對待一件事,對于你來說都是新的體驗。
于是,活得越來越通透,也過得越來越自在,從容,滿足。
不争不論
其實生活當中的很多煩心事,很多苦惱的事,很多把人折磨得不像樣的事,都是小事。
隻是,雙方都會為了這些小事争論不休,争端不止,争辯不夠。
那麼,隻會讓自己白白浪費更多的時間,耗費更多的精力。
最終,非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還偏偏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特别的頹廢,不知所謂。
非常認同羅翔教授的一個觀點:
“夜郎自大,是好辯者的天性,他們經常會把觀點的争論,上升為語言的攻擊,再把語言的攻擊變成肉體的争鬥。
當你遇到這種人時,其實沒必要和他辯論,因為你辯不赢的。
聰明的人,一定會讓自己在現實生活當中,尤其是在人情世故上,不去跟别人争論。
因為當你遇見一個喜歡争論的人,那麼就算你口才了得,也很難讓人信服,而且對方也不可能讓自己認輸,彎腰。
是以說,不要去解釋什麼,也不要去改變對方。
尤其是當對方是屬于那種夜郎自大的,相當傲慢的人。
很多時候,你能夠解釋的,恰恰是不需要解釋的。
如果是需要自己去解釋的,往往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去解釋,最終也無濟于事。
就像莫言在文章中寫得那樣: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了,沒有為什麼。就像一陣風刮過,你要做的是,拍拍身上的灰塵,一轉身沉靜走開。”
人生在世,對于人情世故也好,對于普通的關系也罷,不喜歡,沒興趣,無所謂。
那就讓自己拍一拍身上的灰塵,不要挂懷,不要太過執着。
而是懂得放下,不去争論,就是一種格局,一種智慧。
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底氣,做到不去搭理一切不值得的人和事。
不争不辯
喜歡争辯的人,其實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精力。
畢竟,一個有正經事要做的人,怎麼可能每天都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無所謂的事?
而且,也隻有那些閑得蛋疼的人,才會讓自己不遺餘力,非常有精神去跟人争辯。
可是到頭來,争辯赢了又如何?如果下一次又遇到這樣的人呢?是不是又要耗費漫長的時間和精力去對待,去争辯?
顯然,争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隻會白白浪費本該屬于你的寶貴時光和心力。
《道德經》中寫着一句話:
“天之道,不争而善勝。”
活得通透的人,其實也是屬于那種活得很灑脫,很自如,也很随性的人。
對于這些人來說,生命最寶貴的,就是讓自己學會珍惜當下的時光。
好好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行穩緻遠,努力去成為一個發光發亮的人。
這樣的你,才能夠讓自己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的平靜,從容,簡單,快樂。
然後,每一天都能夠在不争辯,不争論的輕松氛圍當中,保持一種從容的,松弛的狀态。
如此,慢慢走,靜靜享受當下時光就很好。
最終,不搭理,不争辯,惬意地過好當下,就是一種幸福。
一種底氣:不搭理
楊熹文說:
“努力從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努力,而是為了擁有更好的生活,能夠保持持續向上的目标,生活才會是一部進化史。”
人生在世,最大的格局,就是不搭理那些不該搭理的人。
同樣,讓自己具備一種不搭理别人的底氣,也是很難得的。
人情世故當中,學會不搭理,學會努力去提升自己,積極向上,勇往直前。
當你變得越來越好的時候,變得越來越強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種不搭理别人的底氣和魄力。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過上自己想要過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