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西南州興義市,有一個航空救援站,挂牌成立于2024年1月30日,占地117.3畝,建築面積2345.2平方米,停機坪2個、機場跑道1個(長600米,寬30米),共有隊員19名,配備了法國空客H125、貝爾206兩架救援直升機、一架阿若拉固定翼飛機等裝備。配備現場通信、滅火吊桶、救援擔架、擴音喊話器等專業救援器材70餘件套,承擔着搜尋救援、物資運送、控制指揮、醫療救援、人員撤離、投送物資等任務。
視訊加載中...
救援站日常訓練中實行準軍事化管理,不僅學習直升機相關理論知識,還開展直升機鎖降技術、訓練傷員轉運等操練。在演練中常常模拟“道路損毀、電力中斷、通信癱瘓”三斷極端條件下,從難從嚴進行航空救援。經過不懈努力,航空救援站已經具備了“偵察、滅火、救人、運輸、投送”五大功能,以及“航空+山嶽”“航空+水域”“航空+通訊”的戰鬥模式。
在山火救援中,航空救援站發揮了大作用,解決了在貴州山高坡陡谷深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地面救援人員難以抵達着火區域的痛點問題,有效檢驗了航空救援站協同作戰能力,展現隊伍優良作風,深化訓練成果。
2024年正月初,貴州省多個地區發生山火,一方面,因為風向多變,局部風力可達9級,導緻現場飛火頻發,形成多個火點,撲救難度大。另一方面,火場地形複雜、植被幹燥,容易出現燃爆,危險系數大。迅速蔓延的火勢威脅着周邊森林資源及各類房屋設施,讓正常地面救援力量感到棘手。
航空救援隊伍以攻火線、保重點為主要目标,空地密切配合,形成“空中+地面”的一體化高效撲救态勢。直升機不受地面道路和交通情況的限制,以其低空、快速、高效的優勢到達事發地點進行應急救援。
航空救援站接到撲救山火指令後,迅速排程,消防員駕駛直升機飛到山火發生地點。指揮員用繩索下降到山火發生區域的附近山頭,進行觀察指揮,并為直升機駕駛員提供坐标。直升機駕駛員立即前往附近最近的取水點取水,取完水後徑直飛赴火場把水灑下進行滅火,如此反複,直至撲救結束。
視訊加載中...
具體的救援過程分為地下和空中兩個部分。地下方面,通過指揮員的現場偵察,預判火勢方向,設定水槍陣地、預備隊不間斷供水;使用無人機進行航拍、紅外火點掃描等方式進行偵察,為指揮員提供判斷依據;根據風向變化和火勢蔓延情況,調整力量部署。
空中方面,消防員駕駛直升機飛到山火發生地點,直升機駕駛員立即前往附近最近的取水點取水,取完水後徑直飛赴火場,結合指揮員所給坐标與火場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把水灑下進行滅火。同時直升機在進行火場撲救後,又向地面指揮員提供空中火場偵察報告、巡邏報警、衛星熱點偵察及圖像資料,為地面救援隊伍提供有力支援。
在火場上方來回穿梭的救援直升機,裝備滅火吊桶實施吊桶灑水作業。直升機吊桶滅火具有機動性強、使用靈活的特點,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火災的危害。直升機進行吊桶滅火時,可以形成寬10米、長80米的水帶,一次可撲滅800平方米以上的林火,撲打重要火線。
救援直升機作用大、優勢多,但也同時對駕駛員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取水過程中,駕駛員要選擇地勢較為平坦,視野開闊地帶進行取水作業,不能有危機飛行安全的障礙物;逆風順水作業距水面10米左右要懸停,水源深度不能少于2米,懸停提水時要留心觀察是否有漁網或樹樁等隐藏在水面下,以防将吊桶挂住。
除了取水,灑水也是“技術活”。山火發生的頭火階段,直升機以灑水的方式對火勢進行控制,降低火場溫度。灑水飛行高度超過100米,水會産生嚴重的飄移,噴灑的準确度就會降低,機關面積上的噴灑水量就會變少。飛機飛行高度過低,駕駛艙内溫度會迅速上升,給機組人員身心帶來極大挑戰,頭火和濃煙還會導緻發動機缺氧窒息而停車。直升機外挂吊桶滿載飛行時航速不宜超過100公裡/小時。
“救援過程是對我們救援人員技術、身體、心理的全方面考驗。”航空救援站蔣指戰員說。據統計,2024年以來,黔西南消防救援支隊共接報處置山火警情40餘起,航空救援站共出動直升機2架、84架次、飛行時長累計202小時,取水1722桶,共計1377.6噸水,在撲救山火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