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老一輩的人都相信
孩子可以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或者看見去世的人——陰陽眼
但是我們每個人回憶小時候時
好像也并沒有什麼記憶
是關于看見不明物體的
有些模糊的記憶甚至隻是夢境
錯把夢境當成了真實的事情
但是我今天想從科學的角度
來和大家說說
小孩子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究竟是不是真的?
小孩之是以會“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是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和成人不同
外界進入大腦的資訊90%以上都來自眼睛
嬰兒視覺系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也是視覺發育的重要階段
但這個時期的家長可能更重視智力培養
而忽略了嬰兒的視覺發育與保健
剛出生的嬰兒視力極差
隻有光感
看到的世界是一片模糊和朦胧的
等到一個月後,寶寶也剛剛才能看見
距離他20-30厘米的物體
并且喜歡追蹤能看見的範圍内會移動的物體
2個月後,随着身體的發育成長
寶寶的視力會越來越集中
喜歡看活動的物體和大人的臉
喜歡看深淺對比的顔色
在90度範圍内眼球能随着物體運動
此時如果你将物體拿到離他很近的位置
還會刺激寶寶的眼睛
出現眨眼等保護性反射
3個月後的寶寶視力會越來越集中
已經開始能夠區分出紅綠色了
視野也可以達到180度
并且對紅色會格外敏感
8個月時,他們可以通過視覺
判斷出爸爸媽媽的長相
9個月時,視力發育趨于完善
根據嬰兒視覺發展的過程來看
他可能不是看見了什麼大人看不見的“東西”
而是他可能看不清東西
此時如果孩子接收到一些害怕的資訊
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情況下
就很可能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而嬰兒夜裡頻繁的哭鬧
就成為了老一輩所認知的:
孩子看見了不幹淨的東西
那麼有人會想
會不會是嬰兒有成人沒有的視覺功能
随着發育逐漸退化消失了?
有這種想法的人真是個天才
因為确實有新的研究表明
7個月以下的嬰兒可以感覺
大嬰兒和成人都無法看見的物體
這種功能叫做“視覺後掩蔽”
(visual backward masking)
什麼意思呢?
想象一下如果眼前出現了一隻鳥
那麼即使它停留的時間很短
我們也可以看見它并能關注到它羽毛的顔色
但如果在這隻鳥之後緊跟着出現一架飛機
那麼我們可能就會在看飛機的時候
忽略了鳥的羽毛色彩
進而損害了對鳥的知覺
當速度足夠快的時候
我們甚至會沒有意識到這隻鳥的存在
這種因為緊跟的物體出現
導緻影響對前一個物體的感覺的現象
就叫“視覺後掩蔽”
即使飛機在視覺中的出現角度和時間
并沒有和鳥重疊
這種情況也會發生
這其實就是大腦在發育的過程中
逐漸“演化”出的過濾不重要的細節
以便集中注意力給視覺焦點的能力
在一項由東京中央大學博士後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島佑介
(Yusuke Nakashima)上司的研究中
他們對3-8個月大的嬰兒
使用反掩體來研究回報處理的發展
為了測試嬰兒是否會被向後掩蔽所影響
研究人員在電腦螢幕上展示了一些人臉圖像
并測量了嬰兒注視這些圖像的時間
由于嬰兒看臉的時間更長
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測量嬰兒看臉的時間
來測試他們是否感覺到臉
這些面孔以兩種方式呈現:
在一種情況下,一張臉後面
跟着一張面具圖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反掩蔽發生
嬰兒将看不到這張臉
在另一種情況下
人臉之後什麼也沒有出現
這樣,嬰兒就能看到那張臉
研究人員發現
7-8個月大的嬰兒
注意不到後面跟着面具圖像的那張人臉
——這表明反掩蔽發生了
不過,3-6個月大的嬰兒
即使在人臉後面跟着面具圖像的情況下
也能感覺到那張人臉
——這表明“視覺後掩蔽”沒有發生
研究結果表明
視覺感覺機制在一歲的後半段
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研究結果還表明
在嬰兒期可以感覺的物體
在發育過程中變得越來越難以察覺
是以,并不是嬰兒能看見什麼
而是年幼的嬰兒的回報處理是不成熟的
他們隻能模糊地感覺外部世界
而随着年齡的增長
大腦會逐漸忘記三歲之前的記憶
進而讓每個人
忘記小時候看見的“模糊世界”
是以,家長們不要再盲目迷信
更不要因為孩子的“不正常視覺”
而在孩子身上使用一些“偏方”
讓孩子遭受“無妄之災”
如果真的覺得孩子的視力有問題
應該及時送醫院進行檢查
聽取醫生的專業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