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不知不覺,神舟十七号飛行任務就要接近尾聲了。在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飛船發射升空,到現在已經在軌飛行超過6個月時間了,這麼長時間内,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3名航天員完成了一系列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中原標準時間2024年4月30日8時43分,神舟十七号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和之前的幾次飛行任務一樣,神舟十七号飛船在返航的過程中,也會繼續采用快速傳回的技術。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按照計劃,神舟十七号飛船會采用5圈的快速傳回方案,在經曆制動離軌、自由滑行、再入大氣層、開傘着陸等過程後降落到地面,整個傳回着陸的工程大約需要50分鐘。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快速傳回有很多好處,飛行時間大幅度縮短。因為航天員在乘坐飛船從空間站傳回地球時,他們需要穿着艙内航天服,坐在飛船傳回艙内,而飛船傳回艙内的空間又很有限,如果長時間在狹小的傳回艙内,航天員會很不舒服,畢竟沒法動彈。而現在采用快速傳回的技術,航天員在傳回艙内的時間就很短了,從空間站組合體撤離後,不需要很長時間就會回到地面。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

在4月26日下午,東風着陸場進行了神舟十七号搜救回收任務的最後一次全系統綜合演練。在這次綜合演練中,全面模拟了各方面裝置以及工作的流程,包括空中搜救、地面處置以及測量、通信等。可以說是萬事俱備了,就等神舟十七号的凱旋歸來。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在4月28日,神舟十七号以及神舟十八号航天員乘組在軌舉行了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東風着陸場的各個搜救分隊和裝置狀态都良好,人員也已經準備就緒了,現在正在靜待神舟十七号航天員乘組返航。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自從神舟十二号飛船開始,我們就已經啟用東風着陸場迎接神舟飛船的凱旋歸來,在這方面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這也已經成為常态化的事情了。雖然每次搜救任務看起來變化都不大,但是迎接飛船返航的過程比不上簡簡單單的重複着之前的操作。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因為飛船在傳回地球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預料之中或者意想不到的情況,是以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采取應對措施。例如當飛船返航時,可能會受到風力的影響偏離到預選着陸點比較遠的地方,在着陸的時候,實際的着陸點附近可能會有其他一些大型的野生動物等情況。是以,為了有效應對傳回過程中的突發情況,每次飛船返航前,着陸場都需要提前做好一系列的準備,還需要做好各種應急預案,確定萬無一失。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中國将首次在太空養魚

現在神舟十七号飛船順利返航了,中國空間站即将交給神舟十八号航天員乘組。神舟十八号飛船在4月25日晚上已經成功發射升空,這次飛行任務中,飛船内除了有航天員外,還有一個内部容量1.25升的“水族箱”,航天員們将會在中國空間站内首次開展太空養魚工作。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按照計劃,這次太空養魚研究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作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态系統,實作大陸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魚類有很多種,為什麼要選擇将斑馬魚運到外太空去展開相關的研究呢?雖然斑馬魚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在空間科學研究以及應用領域卻是受到了科學家的青睐。早在1976年,斑馬魚就去太空“旅遊”了,當時前蘇聯的科學家将斑馬魚送上了禮炮5号空間站内。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作為一種曾經去太空旅行的魚類,斑馬魚具備很多優點,例如斑馬魚的養殖很簡單,發育也很迅速,性成熟周期也比較短,産卵量也比較大,轉基因以及突變品系衆多,除此之外,斑馬魚與我們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達到87%。這次神舟十八号飛船已經将4條斑馬魚以及4克金魚藻送上中國空間站,大陸正式開啟了首次太空養魚。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在空間站内養魚,遠比想象中的複雜,因為外太空環境處于失重的狀态。金魚藻在實驗裝置内通過照明系統來進行光合作用産生氧氣,産生的氧氣就可以給這些斑馬魚呼吸。

東風着陸場準備就緒!神舟十七号成功返航:已經飛行超過6個月

而這些斑馬魚呼吸産生的二氧化碳則可以供給這些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用,排洩物也可以作為這些金魚藻的營養成分。從這裡可以看得出,這個太空養魚裝置實際上就是一個二進制生态系統。由于外太空環境失重,是以這些斑馬魚、金魚藻在實驗裝置内會受到什麼影響,還需要進行下一步深入的研究才能知道。

來源:微信公衆号“璀璨科學”

編輯:星城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