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作者:陽陽史記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譚甫仁,一位曆經戰火洗禮、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中将。

未能倒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下,卻在和平年代的深夜,于自家院牆之内遭遇不幸。這不禁令人扼腕歎息,心中湧起萬千疑惑。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譚甫仁

是什麼樣的變故,讓這樣一位資深将領的生命戛然而止?

在這場深夜悲劇背後,警衛員的行為,為何會成為輿論焦點,是單純的恐懼使然,還是安保體系的疏漏?

革命征程,軍旅生涯

譚甫仁,1919年出生于湖南耒陽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幼便懷揣着報國之志。

1927年,年輕的譚甫仁毅然加入中國共産黨,投身于波瀾壯闊的革命洪流之中。

從土地革命戰争到抗日戰争,再到解放戰争,他以過人的膽略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名傑出的軍事指揮官。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譚甫仁

在紅軍長征、平型關大捷、遼沈戰役等重大曆史事件中,譚甫仁屢立戰功。

随着新中國的成立,譚甫仁将軍并未停下腳步,而是肩負起新的使命。

他先後擔任了多個重要職務,包括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昆明軍區政委等,為新中國的國防建設和邊疆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為新中國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開國中将,卻在和平年代,在家中遭遇了暗殺。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暗夜驚變,悲劇突發

1970年12月17日,一個看似尋常的冬夜,昆明軍區大院沉浸在一片甯靜之中,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悲劇正悄然醞釀。

譚甫仁将軍,這位久經沙場、功勳卓著的老将,即将遭遇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刻。

淩晨時分,幾聲刺耳的槍聲劃破了夜空的甯靜,震顫了昆明軍區大院的每一個角落。

這些槍聲異常清晰,并非來自遠處訓練場的例行射擊,而是來自譚甫仁将軍的住宅之内。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槍聲響起的第一時間,住在隔壁的軍區黨辦主任王克學、副主任任甫漢,幾乎是同時被驚醒。

多年的軍旅生涯,讓他們對這類聲音尤為敏感,立刻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

沒有片刻遲疑,迅速翻身下床,顧不上穿戴整齊,僅憑着本能的反應,快步沖向聲音的來源——譚甫仁将軍的住所。

門外,王克學與任甫漢對視一眼,輕手輕腳地進入室内,生怕驚擾到可能存在的未知威脅。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兩人憑借着職業訓練的本能,謹慎地搜尋着每一個角落。

随着搜尋的深入,一種不祥的預感逐漸在胸中凝聚。直到他們踏入主卧室的那一刻,所有的猜測與不安都得到了的驗證。

眼前的場景,讓這兩位久經沙場的老兵,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譚甫仁将軍和夫人躺在血泊中,周圍散落着幾枚彈殼,空氣中彌漫着火藥味。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譚甫仁夫婦

王克學當即下令,先将夫妻二人送往醫院搶救。譚甫仁夫人因為頭部中槍,當場緻命;

而譚甫仁雖尚存呼吸,但由于傷勢過重,加之年事已高,最終搶救失敗,享年60歲。

破案追蹤,警衛員行為之謎

這起事件實在是太過惡劣,這不僅僅是一個進階将領的遇害,更是對國家穩定和軍隊安全的嚴重挑釁。

中央對此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案件進展,訓示務必迅速查明真相。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周總理

專案組迅速成立,立即對昆明軍區大院進行了地毯式排查。

通過對彈殼的分析、現場足迹的比對,以及周邊居民的走訪調查,逐漸拼湊出案發前後的線索。

調查過程中,發現了譚甫仁将軍的警衛員行為很是異常。

案發之際,兩位本應守護将領安全的警衛員均未在崗,這與警衛員應當具備的高度警惕,和崗位職責明顯不符。

專案組對警衛員進行了深入詢問,發現其陳述存在沖突之處,進一步加深了對其的懷疑。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然而,在深入調查後發現,這兩位警衛員在案發時,未能履行職責的情況雖屬實,但皆因個人原因回避。

一位因恐懼槍擊的轟鳴而選擇藏身于室;另一位,則在和具有國民黨官員遺孀背景的情人,私密相聚,因擔心這一不正當關系曝光而選擇回避。

盡管二人的行為,無疑構成了嚴重的失職,但也排除了他們作為直接行兇者的可能性。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随着調查的深入,專案組在細緻複查現場時,察覺到先前假設存在沖突之處。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原有推理認為,兇手是從大院外部潛入,但實際上,除了譚甫仁将軍住宅附近,有明顯的攀爬和入侵迹象外。

整個軍區大院外圍的圍牆,并未留下任何外來侵入的明顯痕迹,這顯然與初步設想相悖。

這一發現促使專案組調整偵查方向,将注意力集中于軍區大院内部。

他們重新梳理了院内人員的行動軌迹。在這一過程中,一個原本不起眼的人物——保衛科副科長王自正,引起了專案組的注意。

王自正的行蹤,在案發時間段内顯得異常模糊,沒有确鑿的不在場證明,也沒有人能确切證明他的位置。

這一發現,讓專案組敏銳地感覺到王自正,可能是嫌疑人。

在對王自正住處進行突擊搜查時,他竟然做出了抵抗之舉,從被褥中取出隐藏的兩把槍支,與專案組人員對峙。

後在意識到無處可逃時,又選擇了開槍自殺。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這間接證明了王自正作為主要嫌疑人的判斷,另外,後續的物證比對結果顯示,王自正持有的槍械彈藥與案發現場遺留的彈殼完全吻合,這進一步坐實了他的罪行。

那王自正為何選擇對譚甫仁将軍痛下殺手呢?

這要追溯至1946年,王自正原名王自政,出身于河南内黃縣的一個富農家庭,因涉嫌殺害當地武委會的上司,而畏罪逃離家鄉。

在流亡并更名後,王自正成功潛入一個邊防部隊,爾後被調動至昆明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門任保密員、秘書,直至“文革”中,被提拔為保衛科副科長。

然而,“文革”期間的清理隊伍運動,使他面臨嚴峻挑戰,家鄉群眾呼籲,将其帶回以清算過去的罪責,這讓他深感即便再次出逃,也難以尋得安甯之地。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在無望與恐慌的籠罩下,王自正内心萌生了由階級對立驅動的複仇想法,他的私人日記中,詳盡記錄了預謀刺殺軍區高層的計劃。

陳康、魯瑞林、田維揚等副司令均在列,又特别指出譚甫仁作為軍區一把手,殺他造成的影響更大,足以宣洩心頭之恨。

在這種扭曲的複仇心理驅使下,王自正在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實施了對譚甫仁預謀已久的刺殺行動。

1970年,開國中将譚甫仁深夜在家被槍殺,警衛員見死不救?

這一悲劇事件,不僅震驚了整個軍區乃至全國,也成了那個動蕩時代背景下,個體極端行為與社會沖突交織的悲劇縮影。

迫使軍隊内部深刻反思安全管理、人員心理疏導及過往曆史遺留問題的妥善處理,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在閱讀此文後,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