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匡衡,一個古代傳奇人物的名字,他年少時以“鑿壁偷光”聞名古今,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他竟淪為了一個大貪官。這樣的轉變着實讓人匪夷所思,引發了人們對他的種種猜想與議論。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樣的變化?他的人生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從少年時代的聰穎機智到成年後的堕落,其中的轉折點又是什麼呢?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匡衡的出身和早年經曆

匡衡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家,家境貧寒,世代以務農為生。從小他就有感于父輩的辛苦勞作,立志要靠讀書改變命運。由于家裡太窮,連買書的錢都沒有,匡衡隻能靠給别人打零工賺取零花錢,或者在農忙時節給地主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這種艱辛的生活環境,不僅磨砺了匡衡的意志,也培養了他對知識的渴望。在那個時代,書籍是稀缺的奢侈品,能夠獲得閱讀機會,對于一個貧寒家庭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難得的機遇。匡衡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一有空就埋頭苦讀,從不懈怠。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漸漸長大後,匡衡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整天都在地裡幹活養家糊口。但即便如此勞累,他依然不辭辛勞,每到晚上就躲在房間裡看書。可是家裡太窮,連點燈的油錢都買不起,于是匡衡幹脆用小刀将房間的牆縫挖大一些,借助鄰居家透過來的燈光讀書。

這種"鑿壁偷光"的故事,無疑成為了匡衡勵志奮鬥的縮影。在那個貧窮落後的年代,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從農家子弟成長為博學之士,實在是不易。

匡衡的堅韌和執着,也成為後世學子的楷模和鼓舞。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着不懈的努力,匡衡的學業終于有了突破,并得以拜當時著名的博士學習《詩經》。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長期的潛心研究下,匡衡對《詩經》頗有造詣,以至于當時儒學界傳言:"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意思是說,除了匡衡之外,沒人能解讀《詩經》,而匡衡的解讀能讓人心曠神怡。

這種對經典的精深研究,也為匡衡日後的仕途鋪平了道路。在那個時代,對儒家經典的掌握,不僅代表着學識的高度,也意味着在仕途上的優勢。匡衡的這份學問,不僅讓他在同輩中脫穎而出,也為他日後的平步青雲奠定了基礎。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平步青雲的道路

根據漢朝的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匡衡有如此高的造詣,自然要一試身手。可是仕途坎坷,他考了整整九次,才勉強中了丙科,當上一個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這種反複應考,考驗了匡衡的意志力和韌性。在那個時代,要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無疑是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但匡衡并沒有被挫折所打敗,而是一次次調整政策,堅持不懈地應考。這種執着的精神,也為他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按照這個軌迹,匡衡大機率會默默無聞地幹到退休。但命運的齒輪卻在此時轉動了。公元前48年,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漢元帝在當太子時就喜好笃信儒學,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他繼承大統後,先後提拔匡衡為郎中、給事中,從此匡衡成為元帝身邊的中樞重臣。

這種突如其來的機遇,也讓匡衡感到意外和興奮。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文學卒史,到成為漢元帝身邊的重臣,這也是匡衡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他意識到,自己的學問和才能,終于得到了應有的認可和重用。這種成就感,激發了他的報國之志。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開始,匡衡懷着報國之志,經常勸谏漢元帝近忠正、遠巧佞,減少宮廷用度,弘揚禮讓之風。由于漢元帝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授,對其才學贊賞有加,匡衡也是以一路扶搖直上,先後升任光祿大夫、太子少傅、禦史大夫等要職。

這種一路高升,讓匡衡感到自己的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漢元帝的賞識和提拔下,他得以一步步登上權力的巅峰,成為西漢曆史上第一位靠明經學問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權力和地位的誘惑

位居廟堂之高,伴君左右,匡衡深知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越難得到就越怕失去。當時的西漢已呈日薄西山之勢,朝政日趨敗壞,宦官石顯、外戚史高等奸佞當道。為了保住權勢和地位,匡衡逐漸背離初心,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他勾結石顯,共同構陷了儒家文臣代表蕭望之。前46年,在他們的讒言诽謗下,蕭望之不堪受辱,最終服毒自盡。匡衡由此取代了蕭望之的地位,成為儒家集團的新領袖。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種手段卻是卑鄙的,但在當時的權力鬥争中,卻是一種常見的手段。匡衡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犧牲同僚,這種做法無疑是令人不齒的。但在那個時代,權力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很多人都難以抗拒。

公元前36年,匡衡被任命為丞相,受封樂安侯,總理全國政務,成為西漢曆史上第一位靠明經學問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但他并無出衆的理政才能,隻會一味引經據典,讨好漢元帝的喜好。在任丞相期間,他繼續依附石顯,結黨營私,朋比為奸。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對于石顯盤剝百姓、加重賦稅徭役的行為,匡衡視而不見,甚至還谄媚阿附,誇贊石顯是"本朝第一能臣"。西漢朝政日趨腐敗,吏治黑暗,最終走向衰微,匡衡亦助纣為虐。

這種做法,無疑是對自己的背叛。從一個懷着報國之志的儒臣,到最終淪為權力和地位的奴隸,匡衡的人生軌迹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不再關心國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是隻顧自己的權力和地位。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構陷名将陳湯

在任丞相期間,匡衡還對戰功赫赫的名将陳湯窮兇極惡。當時陳湯斬殺郅支單于,發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凱旋詞,回朝後卻遭到匡衡的構陷。

匡衡認為,陳湯為人圓滑大膽,不受禮教束縛,嚴重背離儒家思想,是不可饒恕的。而且他也害怕陳湯的威名會影響自己在漢元帝心中的地位。于是,在石顯的支援下,他彈劾陳湯父喪不歸、矯诏發兵、俘獲财物分發給士兵等罪名。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雖然很多大臣為陳湯辯解,連漢元帝都為其開脫,但匡衡黨羽仍然不依不饒,幹脆污蔑陳湯斬殺的根本不是郅支單于。最終,陳湯隻得了一個關内侯和微薄的封賞,戰功被嚴重貶低。

這種做法,也是匡衡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不惜诽謗和陷害他人的典型例子。在那個時代,權力鬥争是殘酷的,很多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采取一些不太光彩的手段。匡衡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他不僅背棄了自己的初心,還傷害了他人。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大A錢犯的覆滅

公元前33年,漢成帝劉骜繼位。為了保住相位,匡衡故技重施,這次把槍口對準了老盟友石顯,上疏彈劾其種種罪狀,并糾舉其黨羽。漢成帝對石顯早有不滿,着實嚴肅查處,很快就将其解職,貶為庶人。

這種做法,也是匡衡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惜出賣曾經的盟友。在權力鬥争中,朋友和敵人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關鍵看誰能為自己所用。匡衡顯然是一個善于權謀的人,他能夠準确把握時機,及時轉移沖突,以此維護自己的地位。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匡衡以為一切穩了,遂放松下來,大肆A錢受賄,還放縱家人危害鄉裡。不久,禦史大夫張潭就舉報他私占侵吞四萬多畝田地。原來漢元帝封他為樂安侯時,他的食封本為三十一萬畝,但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了食封面積。

這種貪婪的行為,無疑是匡衡背棄初心的最終結果。從一個懷着報國之志的儒臣,到最終淪為大A錢犯,匡衡的人生軌迹可謂是一步步走向堕落。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他不僅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還放縱家人肆意妄為,這種做法無疑是令人發指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匡衡的兒子匡昌醉後殺人被捕入獄,其弟弟竟然劫獄營救。

看不慣匡衡的朝臣紛紛彈劾,漢成帝旋即一紙诏令,将其革職,貶為庶人,趕回老家。不久,匡衡抑郁而終,一代佞臣就此謝幕。

鑿壁借光的匡衡,長大之後為何成了一個貪官?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結語

匡衡,從一個勵志偶像蛻變成了大A錢犯,其中既有個人的主觀原因,也與當時的封建專制制度有關。

這不僅是匡衡個人的悲劇,也反映了封建社會下,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的艱難處境和無奈選擇。

一個人的人生軌迹,往往既決于個人努力,也受制于時代環境。匡衡的一生如此,我們當有所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