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的智者:待人溫文爾雅、遇事從容淡定、處世胸襟開闊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莊子曾有言:“人的生存狀态,實質上是氣的聚合;氣凝聚則生命存續,氣消散則意味着死亡。”

氣,被視為人的生命力源泉和靈魂所釋放的能量,它既深深作用于我們的肉體,又深遠地影響着我們一生的命運走向。

換句話說,生命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氣”的狀态。

真正的智者,都深谙如何調整生活的旋律,他們力行待人溫文爾雅、遇事從容淡定、處世胸襟開闊的生活哲學。

真正的智者:待人溫文爾雅、遇事從容淡定、處世胸襟開闊

待人添和氣

《周易》中有這樣一句古訓:“和氣緻祥,乖氣緻戾”,意指和諧氛圍能夠吸引吉祥,而沖突沖突則會導緻災禍降臨。

秉持和氣,實為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它展現了個人的寬容與慈悲之心。

明朝官員楊翥,便是這一理念的身體力行者,他始終信奉并實踐着“與鄰裡和睦相處”的生活之道。

當鄰居誤認為楊家偷了雞時,他淡然回應:“不必在意,這裡并非隻有我們一家姓楊。”

面對鄰居将積水引至自家院落,他從容表示:“沒關系,畢竟雨天不多,晴朗的日子占大多數。”

尤為令人稱贊的是楊翥處理賣驢一事。他平素習慣騎驢出行,然而某次深夜,被自家驢子的嘶鳴聲吵醒,他在不悅之餘,轉念考慮到隔壁新生兒可能受到更大的驚吓。

次日,經多次詢問,他了解到鄰居因驢叫困擾已久,甚至影響到了日常生活。

對此,楊翥深感歉意,回到家後便果斷決定賣掉坐騎,自此改為步行外出。他的這一系列舉動,深深打動了周圍的鄰居們。

後來,在一次盜賊計劃襲擊楊家之際,鄰居們出于對他日常和善待人的感激之情,不顧自身安危,自發組織起來輪流守護楊家,進而成功地避免了一場劫難的發生。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智慧:“天地間的氣候規律昭示我們,暖則萬物生長,寒則生機凋零……唯有那些充滿和諧熱情之人,他們的福祉深厚,恩澤綿長。”

如同自然界的法則一樣,人類社會中亦是如此:溫暖和諧的氛圍有助于個體與群體的繁榮發展,而冷漠疏離則可能導緻衰敗瓦解。

以曆史人物為例,三國時期的劉備,在摯友徐庶不得不投奔曹操之際,他并未心生怨恨或采取激烈手段,反而是以極其尊重的态度一路相送,充分展現了寬廣的胸襟。

這一舉動不僅赢得了徐庶的感激與忠誠,使得徐庶雖身在曹營,卻始終未向曹操獻一計一策,并最終推薦了才華橫溢的諸葛亮。

同樣,清朝名臣曾國藩在面對即将逃離的湘軍士兵時,非但沒有懲罰,反而慷慨地提前發放三個月的軍饷,并明确表示他們若願意再次入伍,将既往不咎。

這一舉措深深打動了士兵們的心,他們滿懷感激,從此不再有叛逃之舉。

孟子也曾強調:“時機的選擇不如地理的優勢,地理的優勢又不如人心的團結。”

對待他人持有和氣溫良的态度,并非意味着沒有原則或軟弱可欺,而是懂得适時退讓,避免不必要的沖突與紛争。

人生路漫漫,若能在生活中多點傳播撒一份和氣,少一些暴戾,便能實作雙方共赢,進而推動萬事興旺發達。

真正的智者:待人溫文爾雅、遇事從容淡定、處世胸襟開闊

遇事磨脾氣

在《莊子·庚桑楚》一章中提到:“受到尊重而不沾沾自喜,遭受侮辱而不勃然大怒。”

這一智慧同樣适用于個人處世态度:身處順境時,切勿過分欣喜;面臨逆境時,亦不可輕易動怒。

真正的修養在于不被情緒左右,因為發脾氣雖然是人的自然反應,但若能妥善駕馭,便能把握人生航向;反之,若無法自我控制,則可能招緻失敗。

回顧漢代曆史,周亞夫這位曾力挽狂瀾平定“七國之亂”的名将,最終卻落得一個極為憋屈的結局。

究其深層原因,在于他未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與脾性。

當時,漢景帝意圖冊封外戚為侯爵,周亞夫以祖制為由嚴詞反駁;當景帝考慮封匈奴人為侯時,他堅決不予同意;甚至在景帝欲更易太子人選之際,他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

有一次,周亞夫奉召入宮宴飲,席間雖美酒佳肴齊全,但卻未提供筷子。這讓周亞夫感到十分惱火,他不斷示意侍從取來筷子。

景帝看在眼裡,心中不悅,質問道:“面對眼前的豐盛,你仍有所不滿嗎?”

周亞夫聽後有所醒悟,但他僅是表面應付地伏道地歉,當景帝剛說出讓他起身時,他便迅速站起,帶着怨氣離開了宴會。此舉令景帝勃然大怒。

最終,周亞夫因莫名的“謀反”罪名遭到逮捕,他在獄中絕食五日後不幸去世。這個故事揭示了情緒控制對于個人命運走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權力鬥争中審慎應對君主的情緒波動,以免招緻禍端。

古訓有言:“性情急躁、心思粗疏之人,難成大事;而性情平穩、心态平和之士,則常常福澤彙集。”

無法駕馭自身情緒的人,往往會将好運與福祉驅散,反之,若能修煉出寬容溫和的性格,則常能得到他人的鼎力相助。

以曆史為例,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雖出身将門且英勇善戰,然而因其性格暴烈、剛愎自用,導緻麾下人才流失嚴重,終至戰敗,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

而與其相較,出身平民的劉邦則深知進退之道,善于包容他人,是以得以凝聚張良、韓信、蕭何等衆多賢才的力量,共同開創了綿延數百年的漢朝基業。

在《論語别裁》這部經典解讀中,曾有這樣的智慧闡述:

“卓越之人,兼具才華與謙遜,從不輕易動怒;

中庸之輩,雖有能力,卻偶有情緒波動;

而低下者,則往往是能力匮乏,脾氣卻極大。”

脾氣,實乃個人一生修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緊急或重大之事,應從容陳述,避免因沖動而失策;對待日常瑣碎之事,宜以微笑待之,不可因小事而發怒;

在夫妻之間,要懂得協商溝通;親子相處時,需降低聲調,溫和以待;朋友交往間,學會傾聽,尊重對方發言權……

真正的強者,都能夠在關鍵時刻掌控自己的情緒,做到處變不驚,行事有序,進而成就一番事業。

真正的智者:待人溫文爾雅、遇事從容淡定、處世胸襟開闊

處世養大氣

《道德經》中有言:“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身為人類,我們最強大的對手并非他人,而是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能知錯能改,便是勇氣,更是大氣。

漢武帝劉徹在位55年,使華夏民族聲名遠揚,更為漢朝帶來了空前的盛世。

然而,在晚年時,官員桑弘羊曾上書在輪台地區屯田,以備後期作戰所需。

一生好戰的漢武帝卻拒絕了,因為他看到了連年征戰帶來的危局:國庫空虛、經濟衰退、民心不穩!

是以,他頒布了千古流傳的《輪台罪己诏》。

一方面是為了悔過,承認窮兵黩武和晚年的昏庸無道;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停止征戰,實行休養生息的寬民政策。

司馬光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

這意味着漢武帝的過失并不亞于秦始皇,但漢朝卻沒有滅亡。

追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漢武帝作為九五之尊,能夠放下身段,誠懇地認識錯誤,并堅決地改正。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實際上是一種展現宏大胸襟的特質,它展現在包容他人的廣闊胸懷之中。

以三國時期曹操為例,在大敗袁紹并繳獲了那些曾私通敵軍的信件後,他選擇毫不猶豫地将其銷毀,這一舉動使得他的部将深受感動,進而對他忠心耿耿,助他成就三分天下的霸業。

同時,格局也是一種展現寬宏氣度的表現。

回顧春秋時代,秦穆公面對心愛寶馬被盜食的困境,非但沒有責罰山民,反而賜予美酒以防止他們因食用馬肉而傷身。

這種仁德之舉最終在秦晉交戰之際得到回報,山民們助力秦穆公扭轉戰局,轉敗為勝。

再者,格局更是一種彰顯謙遜精神的高度。

追溯至三千年前,孔子在趕路時遇到孩童用泥土堆砌的城牆擋道,他卻選擇繞行,并是以對孩童的智慧深感敬佩,甚至虛心向其求教,這使得孔子成為了後世尊崇的孔聖人。

人生短暫,世事變幻莫測。

擁有宏大格局的人,不會在瑣碎之事上過分計較,也不會陷入無盡的人際紛争,如此既能避免沖突沖突,又能實作個人修養的升華。

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必須培養出一種豁達大度的精神風貌。

真正的智者:待人溫文爾雅、遇事從容淡定、處世胸襟開闊

在《道德經》這部經典著作中,有言道:“至高的德行猶如流水,水以其柔和之力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相争。”

我們應當效仿水的這種品質,以一種不争不奪的态度去潤澤周圍的一切,以此成就豐富而深遠的人生内涵。

對待他人時,展現出溫和可親的态度,這不僅是一種個人修養的展現,更能在無形之中為你赢得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财富積累;

能夠保持情緒的穩定,則彰顯出一種内在的堅韌與力量,使你在應對各種情況時都能從容不迫,進而吸引源源不斷的好運降臨;

在處理世事時,展現出寬廣的胸懷與大格局,你的每一次舉止都将播撒福祉,使其源遠流長。

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都能擁有這樣的生活态度,步履穩健地走向遠方,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人生之路!

若你深感贊同,請點贊并分享此篇,共同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