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繁花

作者:數字綠洲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全面對标Sora的國内首個純自研文生視訊大模型Vidu亮相,其逼真的效果、對真實實體世界的模拟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讓爆滿的現場發出了陣陣驚歎。

Vidu的出現,毫無征兆,又在“意料之中”。

2024年,一場圍繞通用人工智能的諸神之戰仍在繼續,被AI繼續改寫的這一年中,巨頭将聚焦訓練和疊代基礎模型,初創企業則聚焦“最後一公裡”,在巨頭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具體場景優化各行各業。總之,從ChatGPT到Sora,AI對全球市場引發的新一輪沖擊波依然劇烈而深刻。

不是泡沫

人工智能依然是絕對的主角。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人工智能也是名副其實的熱詞之一。比如首設“人工智能主題日”,一大批原創前沿成果集中釋出,Vidu正是其中之一。

論壇開幕當天的“投資北京大會”上,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也分享了自己對人工智能的新思考,他說,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是泡沫,而是将引領工業革命。

周鴻祎提到,2023年是大陸的“百模大戰”,解決了大模型從無到有的問題。

2024年則是大模型的“場景之年”,如果有1萬家企業尋找了1萬個場景,開發了1萬個大模型,那大模型就真正進入了大陸的千行百業,新一輪工業革命就會在中國率先出現。

異曲同工的是,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螞蟻集團首席技術官何征宇也提到,大模型出現還隻是AI新世界的一個小火花,隻有融入千行百業創新應用,才是百花齊放之時。

“當下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過去千百年來大家都沒有看到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但現在的技術進步意味着通用人工智能的誕生不再遙不可及。”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期間,宇樹科技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此說道。

在王興興看來,當下大家最常提到的大語言模型,能夠以非常強的泛化語言能力賦能“工作流”,顯著提高生産效率,這也意味着其在to B領域蘊含着巨大的商業價值。

不過在商業化程序方面,to C領域可能會更勝一籌,“保守估計每天至少有幾百萬至上千萬的人在使用大語言模型,使用率非常高”。王興興說。

近日釋出的《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顯示,預計2024年中國AIGC應用市場規模将達到200億元,到2030年将達到萬億規模,成為全球AI領域的重要增長點。其中B端産品成為主力,占據了整個大模型市場中八成的營收,C端産品半數還是以免費為主。

具身智能浪潮

關聯着通用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标,企業逐鹿大語言模型的同時,具身智能“異軍突起”。

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澱區副區長唐超便釋出了海澱區《打造全國具身智能創新高地三年行動方案》。

事實上,早在2023年5月,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就曾提到:“人工智能的下一個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即能了解、推理并與實體世界互動的智能系統。”

王興興甚至判斷,具身智能對新質生産力的推動作用,很可能會超過大語言模型。

“真正的人形機器人對生産力的提升非常大,比如能去工廠幹活、能去田裡種地,或者替代人類從事一些更危險的工作。而其與之前的自動化裝置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具身智能擁有‘通用性’,不會被産線限制,可以無縫銜接至另一種工作,進而大幅減少重建工廠的投入。”王興興說。

2023年,工信部印發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确提出,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潛力大、應用前景廣,已成為科技競争的新高地、未來産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業内機構預測,到2026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超20億美元,到2030年突破2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将達50億美元。

比之大語言模型,具身智能還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實體對齊,解決幻覺。王興興稱,傳統的大語言模型出現幻覺問題,原因在于用以訓練的資料是虛拟的,沒有實體定義來限制。具身智能或者說人形機器人,恰恰因為其在工作過程中存在與實體世界的接觸,能夠以實體世界的邏輯更好地修複這個“模型”。

不過王興興也提到,這一切的前提是具身智能的發展“到了臨界點”。

“人工智能+”

大模型之“大”,不隻在參數,更在于其賦能千行百業的想象空間。

《中國AIGC應用全景報告》顯示,AIGC應用有七大賽道值得關注,包括技術相對成熟、商業模式清晰且營收可觀的營銷、零售、教育、影視、辦公協同以及技術尚不成熟但潛力巨大的遊戲、醫療領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熱議。彼時,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凱曾分析稱,人工智能強調技術本身,而“人工智能+”則更強調與行業、場景的融合。

在魏凱看來,這種融合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加法,而是一種化學反應,甚至是“核反應”。一方面這種先進生産力和行業結合,本身就能提高各行業的效率,同時這樣的結合也會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創造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而與“人工智能+”一并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的,還有“新質生産力”。

作為創新含量高、引領未來的戰略性通用技術,人工智能也随之被稱為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引擎、新質生産力的核心驅動力。

畢馬威中國數字化賦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夥人張慶傑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新興技術作為引領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着世界的面貌。

其中,人工智能作為最具代表性和前瞻性的科技趨勢之一,正在逐漸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金融、醫療、制造業、交通、教育、安防等各個領域,在AI技術的助力下實作了技術革新與落地應用。

“這些變革不僅推動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優化了産業鍊結構,更極大地提升了生産效率。而這背後,新硬體、新算法、新資料的全面崛起與融合,也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能與潛力。”張慶傑稱。

何征宇也提到,大模型從技術爆發到産業落地,再到實作改變人與人的生活,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從智能湧現到應用湧現,實作人人可得,AI急需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可靠性、經濟性、易用性。

以經濟性為例,何征宇認為,這決定了大模型應用能否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進而成為新質生産力,改變人類生産、生活甚至思維方式。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文 賈叢叢/繪圖 鄭雨寒/制圖

人工智能繁花
人工智能繁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