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作者:航天器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撰文 / 第一心理主筆團

編輯 / 湯米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将會遇到無數人,但真正能與我們建立深厚關系的卻是寥寥無幾。

在這些親密關系中,我們可以分享彼此的憂愁和喜悅,面對困難時也能攜手共渡。

那些與我們建立了親密關系的人,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你到那時才知道,恐怕為時已晚。

一、親密關系心理學 (Intimacy Psychology)

人際關系本質上是一種情感交換的社會互動,它與物質交換在本質上有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希望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人際關系收益,通常隻願意與那些能帶來充足價值的人深入交往,并與他們建立持久而密切的聯系。

親密關系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這種關系。

研究表明,與親密的人相處時,我們的精神狀态通常會更加放松,而且這些親密的人還能為我們提供大量支援。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此外,我們生命中的親密夥伴并非一成不變。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親密的人也會有所變化。

例如,出生時,我們最親密的人往往是父母。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可能會更多地關注朋友和伴侶,與父母的關系也會逐漸疏遠。

觀察一個人的一生,會發現在不同年齡段,親密關系的對象也不同。

通常,親密關系的變遷經曆以下幾個階段:

童年時期,與父母或長輩的關系最為親密,這種關系對我們未來的人際交往有着深遠的影響。

良好的童年經曆能使我們勇于展現自我,建立起必要的自信。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進入青春期,我們與父母的親密關系可能會轉向朋友。

這個階段我們開始重視個人身份的建立,自己的朋友圈中的同學和朋友成為了可以托付心事的對象。

成年之後,我們的關注點往往轉向伴侶。

一旦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大部分精力就會投入到家庭事務中。

當有了孩子之後,随着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增多,孩子逐漸成為我們最親密的人。

是以,親密關系的形成和變化是随着年齡增長而逐漸演變的,這一變化是階段性和規律性的。

二、確定自我适應能力

在維護一段親密關系時,缺乏沖突和批評并不一定意味着關系就一定是快樂和充實的,

反之,即便是快樂和充實的關系中,也可能存在沖突和批評。

每個人的心理容量都是有限的,我們隻能把極少數人納入自己生活的核心。

正是因為我們能夠适應社會,所有的活動才能正常進行。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但發展親密關系可以擴充我們的“自我”觀念,把我們從孤立的個體轉變為一個有着共同關心和互相安慰的。

這種轉變不僅幫助我們更快适應社會,而且具有深遠的生物進化意義。

在這種自我延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開發新興趣,掌握新技能和生活技巧。

親密關系在經曆了初期的快速滿意度提升之後,大多數人會遭遇一個瓶頸期,此時雙方都需要做出适當的調整以更好地相處。

一旦渡過這一階段,這段關系便會變得更加珍貴和美好。

三、戀人和父母參照效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我們看到與“伴侶”、“父母”等相關詞彙時,大腦的反應速度非常迅速,而當我們面對與社會相關的其他詞彙時,反應速度則明顯變慢。

這就是所謂的“戀人參照效應”或“父母參照效應”。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我們傾向于将伴侶和父母視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盡管在我們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人,如父母、朋友、伴侶和孩子等,他們都在我們的意識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由于心理空間的限制,我們的大腦必須對這些關系進行排序。

一旦我們開始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我們就會投身到職業中,以支援家庭開銷。

這個過程中,我們與父母的聯系逐漸減少。

正如龍應台在《目送》中所描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一天天變老,而孩子們一天天長大,變得更加獨立。

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不再與父母分享心事,而是選擇向朋友傾訴,是以與我們的距離也在逐漸增加。

70歲之後,誰才是你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恐怕已經晚了

是以,在70歲以後,我們最重要、最親密的人往往是我們的伴侶。

伴侶是與我們共度時間最長、共同成長和面對生活挑戰的夥伴,是我們互相支援和扶持的對象。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本文關鍵詞:親密關系、心理學

圖檔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