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靖難第一功臣,為救朱棣戰死沙場,子孫九代世襲英國公

作者:小檸萌美食

靖難之役是朱元璋之孫朱棣奪取皇位的關鍵戰役。在這場決定明朝命運的内戰中,有一位将領英勇無畏,屢立戰功,被朱棣親口稱贊為"靖難功臣第一"。然而,這位功勳卓著的将領最終卻為了保護朱棣而陣亡,令人扼腕歎息。他到底是誰?為何會獲此殊榮?他的後代又經曆了怎樣的命運?讓我們一探究竟。

他是靖難第一功臣,為救朱棣戰死沙場,子孫九代世襲英國公

張玉的身世背景和早年經曆

張玉,字世美,出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祥符縣(今開封市)人。他的父親張天佑曾為元朝官員,家世顯赫。張玉自幼飽讀詩書,品學兼優,被元廷賞識,授以樞密知院之職。

元朝末年,張玉目睹王朝日漸腐朽,朝政黑暗,民不聊生。他雖身居高位,卻對現狀深感無奈,暗自期盼有一個英雄能掃清舊朝積弊,開創新紀元。

洪武十八年(1385年),張玉四十三歲那年,他帶着妻子王慧明和兒子張輔等一家老小,毅然離開漠北,投奔明朝。朱元璋見張玉才高識廣,遂将他留在身邊做謀士。

次年,張玉随明軍征讨野人諸部,立下赫赫戰功,被授予濟南衛副千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他又驅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雞寒山,被調入燕山左護衛。

朱棣即位燕王後,張玉被配置設定到他麾下。盡管年過半百,但張玉骁勇善戰,出謀劃策,很快就赢得朱棣的賞識。朱棣視張玉為知己,将他重用為燕軍謀主。

他是靖難第一功臣,為救朱棣戰死沙場,子孫九代世襲英國公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張玉随同出征。憑借過人的智勇,他在靖難初期就建立了卓越功勳,為朱棣奪取北平九門,控制全城,掃清了進軍的第一道障礙。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張玉更是屢立奇功。他設伏月漾橋,生擒南軍兩員大将;他親自窺探敵營,為朱棣制定直取真定的進攻政策;他又在真定之戰中,斬獲三萬敵軍,迫使南軍主帥耿炳文臨陣換防。

靖難之役,張玉可謂是朱棣的左膀右臂,他的英勇表現和卓越功績,為朱棣奪取皇位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就在靖難将近尾聲之時,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卻為了保護朱棣而陣亡沙場,終年五十八歲,令人扼腕歎息。

張玉在靖難之役中的卓越戰績

靖難之役一開始,張玉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當時朱棣的燕軍隻有區區三萬人馬,而建文朝廷調集了30萬大軍壓境。形勢對比懸殊,燕軍處于絕對劣勢。

張玉深知,靖難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先發制人,打一個狠狠的主動。他建議朱棣乘敵軍剛到燕地,立足未穩之際,率先發動進攻。朱棣從之,命張玉親自統兵,直撲北平九門。

北平九門乃是通往京師的咽喉要地,一旦被敵人把持,燕軍将陷于被動。張玉臨陣鼓舞士氣,親自沖鋒陷陣,終于在一夜之間,攻克了北平九門。這為靖難之役開了個好頭,也為燕軍後來的連戰連捷奠定了基礎。

随後,張玉又獻計助朱棣拿下了薊州、遵化、永平和密雲等地,為燕軍補充了大批精銳部隊。到了中秋之夜,張玉更是親率精兵,設伏月漾橋,生擒了南軍先鋒潘忠和楊松兩員大将。

真定之戰前夕,張玉又親自窺探敵營,發現南軍疏于防備,遂建議朱棣乘勝直取真定。果然,燕軍在真定一戰中大獲全勝,斬獲南軍三萬餘人,迫使南軍主帥耿炳文臨陣被撤。

他是靖難第一功臣,為救朱棣戰死沙場,子孫九代世襲英國公

此後,張玉又跟随朱棣馳援永平,提議北上襲取大甯。統領中軍後,他更是在鄭村壩之戰和白溝河之戰中,兩次擊敗南軍主力李景隆。

一路過關斬将,張玉可謂是靖難之役中的絕對功臣。他身先士卒,臨陣指揮有方,屢立奇功,為朱棣奪取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沒有張玉這位智勇雙全的謀主,靖難之役恐怕難以取得如此決定性的勝利。

張玉為救朱棣而殉難

靖難之役進行到後期,朱棣的燕軍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但就在靖難将近尾聲之時,一場慘烈的戰鬥卻讓張玉為國捐軀。

當時,朱棣率領燕軍主力向建文帝的大營發起總攻。張玉統領中軍擔綱先鋒,親自沖在最前線。雙方在東昌府一帶遭遇,戰事一觸即發。

開戰之初,張玉的中軍占據有利地形,連番猛攻,将南軍打得節節敗退。就在這時,朱棣的燕王營卻遭到了南軍的狙擊,朱棣身陷重圍,燕軍陣腳大亂。

張玉得知朱棣陷入絕境後,二話不說,立即調轉中軍主力,奮勇殺出重圍,直撲朱棣被圍之處。他親自沖在最前線,身先士卒,為朱棣開路。

雙方在東昌城下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拼殺。張玉所向披靡,個個敵将無不喪膽。但就在他沖殺到朱棣營帳旁時,一支偷襲的箭矢射中了他的胸膛。

張玉捂着傷口,挺身而立,高喝"燕王萬歲"!随後他用盡最後一口氣,将朱棣護送出了包圍圈。就在這一刻,張玉徹底倒下,壯烈殉國,年僅58歲。

他是靖難第一功臣,為救朱棣戰死沙場,子孫九代世襲英國公

朱棣見狀,淚如雨下,親自扶起張玉,哀痛欲絕。他對張玉的死極為痛心,親口稱贊張玉"才備智勇,論靖難功當第一"。

靖難勝利後,朱棣登基稱帝,追谥張玉為"榮國公",并将他的女兒納入後宮,冊封為貴妃。朱棣視張玉為知心好友,生前生死與共,死後永世不忘。

張玉的子孫榮耀

張玉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功勳卻為子孫後代開啟了榮耀之路。朱棣即位後,不僅追封張玉為榮國公,還将他的女兒納入後宮,冊封為貴妃。

張玉的長子張輔,也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将領。他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被朱棣賞識。建文帝被俘後,張輔又率軍征讨安南,一路掃蕩,大獲全勝,被封為英國公。

永樂年間,張輔四平安南,鎮壓了安南的叛亂,鞏固了明朝在那裡的統治。朱棣對他的功績贊賞有加,将英國公的爵位世襲于他。從此,張家子孫便世代衍緒,一直傳到第九代張世澤。

英國公爵位在明朝極為顯赫,地位僅次于一品親王。張家作為英國公世家,家資萬貫,子孫滿堂,成為明朝第一勳貴。他們不僅擁有廣闊的世襲田土,還掌管着大批官員和軍隊。

到了萬曆年間,張家的權勢已經漸漸式微。但即便如此,他們仍是當朝顯貴,家族聲望遠播。萬曆皇帝曾親自為張世澤的兒子張時佑撰寫祭文,可見張家在明朝的地位之高。

結尾

張玉生前雖是個寒門書生,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忠勇精神,卻為子孫後代開啟了榮耀之路。靖難一役,張玉為朱棣賭上了生命,最終也換來了子孫百代的榮華富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