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僅餘數十人?原因簡單

作者:單純葡萄【實時關注】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劉備與曹操争奪漢中,取得了勝利,自立為漢中王,鎮守荊州的關羽,得以假節钺,并發動了襄樊之戰,圍曹仁、降于禁、斬龐德,吓得曹操想要遷都,從此威震華夏。然而好景不長,次年關羽便被徐晃擊敗,後方也受到了東吳偷襲,結果荊州失守,他則敗走麥城。據記載,關羽被擒殺之時,他所統率的士兵早已潰散,身邊僅餘數十人。作為一方統帥,他從劉備入川之時,就鎮守在荊州,這些士兵,可以算是他的老部下,那麼他兵敗之時,為何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僅餘數十人?原因簡單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關羽的性格導緻的。的确,關羽的性格存在較大的缺陷,他剛而自矜,而且比較“護前”,見不得别人比自己強。但是如果我們細讀史書,就會發現,關羽傲上卻不淩下,也就是說,他雖然對上級不存在敬畏之心,也見不得同僚比自己強,但是在面對自己的屬下時,他卻是另一番模樣——他是一個愛兵如子的人。那麼既然他對屬下和士卒非常好,他的部衆更該死忠才對,為何卻在他落難的時候,直接四散奔逃了呢?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僅餘數十人?原因簡單

有人認為,普通的士兵,無論身處哪個陣營,命運都沒有什麼差別,是以忠義程度有限,在主将敗兵之際,選擇逃亡,是再正常不過的。其實不然,蜀漢将領向寵,到漢嘉平定叛亂的時候,死于亂軍之中,他的士卒不但沒有直接敗退,反而拼死搶回了他的屍首;曹魏名将諸葛誕,發動淮南三叛失敗的時候,他的士卒高呼“為諸葛公死,不恨”,令司馬昭都動容不已。由此可見,這個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那麼愛兵如子,且威名遠揚的關羽,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呢?小編認為,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士卒的家屬,都落入了東吳的手中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衆妻子,羽軍遂散。”意思是說,關羽兵敗的時候,孫權已經占據了江陵,并俘虜了他手下士卒的家屬。在當時,士兵在行軍打仗的時候,他們的家屬會被押為人質,這樣可以有效的防止他們叛逃。但是當這些家屬,被敵方俘虜的時候,他們便無心再戰了。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關羽的士卒,才會四散奔逃。

二、關羽軍中得知了家屬無恙的消息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僅餘數十人?原因簡單

如果在士卒的家屬被俘虜之後,關羽能夠以解救家屬為名義,激勵他們死戰,或許也不會出現士兵四散奔逃的情況。然而他并沒有這樣做,反而多次派遣使者,與呂蒙溝通,結果使者為士兵們帶回了,家屬在城内得到善待的消息。試想,這種情況下,還有幾個士兵願意為關羽死戰呢?

三、士兵一直沒有得到休整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僅餘數十人?原因簡單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原本打算速戰速決,可是事情并沒有朝着他預料的方向發展,雖然樊城守将曹仁被他圍困,第一波援軍也未能奈何得了他,但是曹操并沒有放棄這些地盤,反而又派出了徐晃。這一場戰争,前後竟持續了大半年的時間。如果一直在取得勝利的話,或許士兵還不會出現什麼怨言,但是這段時間内,他雖斬龐德、降于禁,威震華夏,卻一直未能拿下樊城,到了徐晃到來,沖散他的包圍圈時,士兵的士氣就已經下降了。然而停止北伐之後,士兵們依舊沒有得到休整,又開始為抵禦東吳而戰。長時間的征戰,士兵早已疲憊不堪,厭惡了戰争,是以有了逃亡的機會,便很少有人願意死戰了。

四、士兵看不到希望

這些士兵已跟随關羽多年,如果關羽還有獲勝的希望,他們也不會輕易背叛,可是當時的關羽,已經無城可退,無險可守,向劉封、孟達請求救援,也遭到了拒絕。如此看來,當時的他,已經算是被逼上了絕路,士兵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比死亡更令人難以忍受的事情,便是絕望,這也是他的士兵出現叛逃的原因之一。

關羽明明愛兵如子,為何他敗走麥城時,身邊僅餘數十人?原因簡單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關羽明明愛兵如子,最終卻被士兵抛棄,不僅是因為士兵沒有忠義之心,還有他自身的原因,如果他能夠在士卒家屬被俘之後,激勵士卒死戰,或早早的處理好與同僚之間的關系,在危急時刻,得到劉封和孟達的救援,也許不會出現士兵叛逃的情況,這樣曆史或許會改寫吧?可惜曆史沒有如果,那個威震華夏的名将,雖然愛兵如子,最終還是幾乎落到了衆叛親離的地步,還是無奈的倒在了臨沮的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