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鄒琦新)|山徑

作者:山徑主編肖殿群

【山徑文學社推介】(夕陽淺唱)

(編者:本文作于1993年。舊文新讀,借鑒前行。)

·

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

·

【鄒琦新】

·

"當代意識",曾經是一些專家學者的文藝論著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概念。但是,其内涵是什麼?其外延指哪些?我學習以後,似可意會,卻難言傳。他們所說的當代意識,究竟是指改革意識、開放意識,還是指競争意識、開拓意識;是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還是反思意識、自審意識;是世界意識、人類意識,還是愛國意識、民族意識;是人性意識、生命意識,還是階級意識、曆史意識;是個體意識、主體意識,還是群體意識、集體意識……似乎都是,又似乎不盡是,不僅是。當然,專家學者們站在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對象,深入不同層次,指出這意識、那意識,也許都是當代意識的不同側面、不同形式、不同含義的表述。然而,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就隻能是這麼一個多樣複雜意識的混合物,而沒有一個雖不能"代替",但可以"包括"如此豐富意識的根本意識麼?或者說,在當代意識這個系統中,就沒有一個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元素麼?現在,當黨的十四大(編者按:1992年)科學地、完整地、系統地總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并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之後,我覺得似乎已經找到了認識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的一點線索。現在談談個人體會,以求教于專家學者。

當代意識,顧名思義,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産生的,并且反映這個時代本質的,更是指導和推動這個時代發展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絕不是阻礙和破壞這個時代發展的落後意識、保守意識。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弄清人類目前究竟處于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從世界範圍來看,雖然舊的格局已經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正處于新舊格局交替的時期,但是,無産階級同資産階級、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被壓迫被剝削的民族同帝國主義以及帝國主義之間的沖突仍然嚴峻地存在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以,在我們的時代,最先進、最科學的意識,絕不是尼采的唯意志論、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和弗洛伊德的泛性論等學說(雖然它們也有某些合理因素),而隻能是揭示了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特别是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普遍規律的馬克思主義。

對于生活在當代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作家來說,還應該進一步弄清中國目前究竟處于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即它在曆史長河中的來龍去脈,它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因為"正确認識大陸社會現在所處的曆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确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不言而喻,這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的"首要問題",是當代中國作家進行創作和評論的"根本依據"。如果說我們過去對"中國"的"當代"的認識還不夠清楚和自覺的話,那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已做了初步說明,黨的十三大又做了明确表述,現在,黨的十四大更做了深刻總結,對中國當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說全黨和全國人民已經取得了共同的認識。從縱的方面來看,中國當代是一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而來,向社會主義進階階段發展而去的階段。從橫的方面來看,當代中國既在經濟、文化方面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又是一個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曆史階段,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大陸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大陸的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明确了當代中國在曆史的縱坐标和世界的橫坐标上的實際位置,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才有一個根本的立足點。是以,我認為當代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意識,或者說,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意識。其他各種各樣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都是從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識出發,對意識形态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輻射、滲透、特殊化、具體化。因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甯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産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财富"。當代中國作家若不首先具有這一意識,就不能說具有了先進的、科學的當代意識,或者說不具有明确的、自覺的當代意識。這樣說是不是過于絕對化了呢?我認為作為"中國"的作家,而不是其他國家的作家,作為"當代"的作家,而不是其他時代的作家,如果對當代中國的總體沒有充分而清晰的認識,對經過當代實踐證明是正确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沒有準确而完整的了解,就很難真實地反映當代中國的現實生活,很難深入地把握當代中國的曆史脈絡,很難清醒地表現當代中國的發展趨向。如果當代中國作家确實樹立了這個最高層次的當代意識,那麼屬于當代意識這個範疇的其他層次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就可以綱舉目張、迎刃而解了。

比如,我們之是以應該具有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就是因為新中國經濟建設是從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而且"大陸近代的曆史和當今世界的現實都清楚表明,經濟落後就會非常被動,就會受制于人"。如果我們沒有認清這個形勢的嚴峻性和緊迫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以中央大國自居,那麼真有可能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重演東歐和蘇聯變色的悲劇,甚至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西方大國的附庸。與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相輔相成的就是改革開放意識、開拓創新意識。我們隻有改革生産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适應生産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才可能把大陸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可喜的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一大批具有這類當代意識的作家已經創作了《喬廠長上任記》、《沉重的翅膀》、《新星》、《都市風流》等反映大陸社會主義建設的優秀作品。喬光樸、鄭子雲、李向南、閻鴻煥等憂國憂民的愛國者、開拓創新的改革家,不但是藝術上的典型形象,而且成了廣大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完全可以肯定,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當代中國作家必将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讴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有藝術魅力的精神産品”。

又如,我們之是以應該具有反思意識、自審意識,就是因為在我們黨的曆史上,“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左”帶有革命色彩,拿大帽子吓唬人,好像越左越革命。改革開放要探索和開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縛生産力發展的體制和觀念,阻力主要來自"左"。牢記曆史曲折的教訓,不讓曆史失誤重演,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作家不可推卸的責任。《班主任》、《天雲山傳奇》、《犯人李銅鐘的故事》、《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優秀作品,曾以其深刻的現實主義精神配合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解放運動,否定"反右"擴大化、“大躍進”、"反右傾"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左"的錯誤,今後仍然具有重要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為了徹底清除"左"的思想,提高貫徹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當代中國作家不但應該進一步創作出反思過去"左"的曆史教訓的作品,而且應該努力創作出表現我們正在克服某些"左"的失誤而奮勇前進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鬥争還将在一定範圍内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加之國際敵對勢力對大陸不斷進行滲透、颠覆與和平演變,鬥争的核心依然是政權問題,是以階級意識、人民民主專政意識等,我們還必須列入當代意識的範疇之内。

再如,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充分發揮人民群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争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就必須繼承和發揚中國優良傳統中的群體意識,加強和提高曆來重視不夠的主體意識,也就是要努力發揮一切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及每個公民的聰明和才智。僅以近年的優秀報告文學為例,《無極之路》、《沂蒙九章》、《昆山之路》、《走向天堂》等,就既顯示出社會主義集體奮鬥的無比偉力,又顯示出共産主義戰士的先鋒作用。這樣的群體意識和主體意識越是得到充分發揮,大陸社會主義現代化越能早日實作。反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一些人出于高技術和低感情的失衡與沖突所産生的恐懼感、災難感、失落感、孤獨感等病态意識、荒謬意識,絕不是我們這塊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土地上所宜于生長的,也絕不是大陸人民所需要的"當代意識"。今天我們需要借鑒和吸收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那些合乎客觀規律的,而我們尚較缺乏的競争意識、效率意識,甚至是市場經濟的風險意識。

至于世界意識、人類意識,要看是在什麼樣的前提下使用這個概念,賦予它怎樣的内涵。如果是為了争取大陸現代化建設的有利國際環境,揭露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罪惡,增進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并對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等等,那麼,這樣的世界意識、人類意識,顯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已有之義。當代中國作家越具有這樣的意識,就越能适應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幻,越能創作出既具有中國意義,又具有世界意義的作品。《惡魔導演的戰争》、《深圳的斯芬克司之謎》、《飛向太空港》、《她的中國心》等報告文學就是浸潤着這類當代意識之作。然而,我們也不能不看到當今人類還分為不同的階級,當今世界還分為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制度,這就使當今還很難有全人類統一的世界意識。自然科學無國界,自然科學家卻有祖國。文藝作品更是不但有意識形态性,而且作家本人也屬于一定的民族、一定的國家、一定的階級。是以,我認為當代中國作家倒不如首先樹立愛國主義意識、集體主義意識、社會主義意識。立足于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世界意識、人類意識可能更為科學、更為實際。

總之,生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作家,如果确立了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當代意識,就能使各種各樣的先進意識、科學意識圍繞一個核心,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也隻有中國作家樹立了這樣的當代意識,才能使當代文學藝術在社會主義公德心建設中起到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進而“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原載于1993年4月3日《文藝報》)

·

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鄒琦新)|山徑

··

附: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個充滿生機地在發展着而且日臻繁榮的當代文學,當然也理應洋溢着并激發着當代意識。那麼,所謂當代意識的内涵究竟應該怎樣表述呢?頃讀鄒琦新《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一文,其引述一些專家學者的文藝論著,指出"他們說的當代意識,究竟是指改革意識、開放意識,還是指競争意識、開拓意識;是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還是反思意識、自審意識;是世界意識、人類意識,還是愛國意識、民族意識;是人性意識、生命意識,還是階級意識、曆史意識;是個體意識、主體意識,還是群體意識、集體意識……似乎都是,又似乎不盡是,不僅是。"作者在列舉了這些"站在不同角度,針對不同對象,深入不同層次,指出的這意識、那意識"之後一律給予了有保留的肯定,然後又提出問題:"然而,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就隻能是這麼一個多樣複雜意識的混合物,而沒有一個雖不能'代替',但可以包括'如此豐富意識的根本意識嗎?或者說,在當代意識這個系統中,就沒有一個起主導作用的意識元素麼?"作者在經過分析論證後,判斷說:"我認為當代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意識,或者說就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意識"(《文藝報》1993年4月3日)。對于這個論斷,我仿佛看到有人在搖頭,而我是完全首肯的。猶在延續中的新時期文藝,當然多姿多彩,多樣化,多風格,多流派,無限寬廣,無限豐富;而作為觀念形态卻總脫離不了曆史運作的主線,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是觀念,更尤其是我們寄身于其中的現實。現實決定意識,當代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怎麼能夠不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為核心的呢?"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便是毛澤東思想,便是鄧小平理論,便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公木《毛澤東文藝思想大辭典·序言》節選,武漢出版社1993年版;《毛澤東文藝思想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節選(《文藝報》1993年11月27日)

·

【本文作者簡介】

中國作家的"當代意識"試析(鄒琦新)|山徑

(鄒琦新教授)

鄒琦新,男,1938年生于湖南長沙,1962年畢業于湖南師院中文系,1970年調到湖南邵陽師專中文科任教,197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95年晉升為教授,2007年在湖南邵陽學院中文系退休。

·

【推薦閱讀山徑文學社作品】

點選連結-邵陽師專(山徑文學社)_文集_都市頭條

點選連結-山徑文學社小記(肖殿群)_廣州頭條

·

【山徑文學社肖殿群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