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在1934年的炎炎夏日,時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的楊武之教授,做出了一項令人深思的決定。

彼時,他年僅初一的兒子正值暑假,人們或許會揣測這位嚴謹的學者将會為孩子安排密集的數理化輔導課程,以期挖掘和培養其在科學領域的早期才能。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楊教授精心策劃的補習内容并非現代科學知識,而是選擇了中國古代儒家經典——《孟子》。

而這個接受古典文化熏陶的孩子,正是後來享譽全球、榮膺諾貝爾實體學獎桂冠的楊振甯博士。

時光流轉至1997年,在一次與《光明日報》的深度對話中,楊振甯深情回憶道:“少年時期熟讀并背誦的《孟子》,其深遠影響遠勝于當時若父親選擇讓我提前接觸微積分所帶來的益處。

步入而立之年後,我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皆源自這部千年古籍。”

如果說《論語》以其智慧啟迪了治國之道,那麼《孟子》則如同一把照亮人生旅程的明燈,解答了無數關于生活哲學與道德倫理的困惑。

今天,我們有幸向您推薦樊登老師傾力解讀《孟子》的新作——《人生的底氣》。

在這部作品中,樊登老師巧妙地将古典智慧熔鑄于現代生活的點滴之中,從初心堅守、交友之道、深刻反思到持續成長等七個次元,為我們撥雲見日,指點迷津。

隻有真正領悟并踐行孟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我們的内心才會更加堅定有力,進而賦予人生以更深厚、更堅實的底氣。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底氣來源于堅守本心

孟子,這位誕生于戰國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的亂世哲人,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卓爾不凡。

面對各國間的殘酷競争與無盡戰火,他非但無所畏懼,反而展現出一種傲骨铮铮的氣度。

在《孟子》這部傳世巨著的開篇,孟子邂逅了以好戰聞名的梁惠王。

梁惠王甫一相見,便迫不及待地詢問:“先生長途跋涉至此,想必是能為大陸帶來豐厚的利益吧?”然而,孟子并未迎合其功利之心,而是擲地有聲地回應道:“大王何必執着于利益二字?我所秉持者,唯仁義而已。倘若君主一心追逐私利,則臣下亦将效仿,如此國家危矣。”

孟子這份對仁義之道的堅守,深深震撼了梁惠王,盡管後者早已習慣了法家的嚴刑峻法和縱橫家的權謀政策,一時之間未能完全接納孟子的儒家理念。

然而,外界的不解與冷遇并未使孟子退縮半步。他矢志不渝地周遊列國,與墨家、縱橫家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與貴族顯要及王侯們廣結善緣,始終緻力于尋找讓儒家思想落地生根的機會。

其間,他飽受诋毀,被批評為迂腐過時,指責其理想過于超脫現實。

對此種種,孟子泰然處之,堅定信念,勇往直前,進而鑄就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雖千萬人,吾往矣。”

這句話寓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面對千萬人的質疑與阻撓,隻要真理所在,他也将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堅定前行。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正如大陸著名作家七堇年在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文字中所言:“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這句話猶如一座燈塔,照亮了我們人生的航程。它寓意着,隻要我們内心堅定地向往某個目标,即使生活如同逆水行舟般艱難曲折,也應秉持樸素的信念,憑借一葉扁舟般的堅韌與毅力,勇往直前,不斷追尋自我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當你真正領悟到自己的人生使命,那份内心的清晰與決然将使你摒棄一切紛擾雜念,義無反顧地向前邁進,不再受外界環境左右,更不會随波逐流,喪失自我方向。

反之,若心中沒有堅定的目标,就容易在生活的洪流中迷失方向,任由命運擺布。

曾經有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被廣泛流傳:一位智慧的老教授面對他的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設你們去山上砍樹,一棵粗壯,一棵纖細,你們會選擇砍伐哪一棵?”

學生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會選擇砍伐那棵更為粗大的樹木。

然而,老教授并未就此罷休,他進一步設定了條件——如果那棵粗壯的是楊樹,而纖細的卻是珍貴的紅松呢?學生們在權衡利弊後,紛紛改變主意,表示會選擇砍伐紅松。

接着,教授揭示了另一個變量:楊樹筆直挺拔,而紅松卻生長得彎曲有緻,于是學生們再次調整了自己的選擇。

最後,老教授語重心長地發問:“你們為何不去思考一下,砍樹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直指核心,引導學生反思行動背後的動機和目的。如果我們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砍樹,那麼無論選擇哪一棵,都可能偏離初衷,無法做出最适宜且能堅持到底的選擇。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會面臨無數類似的決策時刻,無論是職業規劃、人際關系還是人生追求,外在環境總是瞬息萬變,但決定我們能否抵達理想彼岸的關鍵,并非環境本身,而是我們堅守初心的力量。

隻有當我們深刻了解并明晰自己生存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所在,才能坦然接受任何一種生活境遇,因為那時,我們知道為何而活,便有了忍受一切困苦、挑戰未知的勇氣與決心。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你的實力,決定你的底氣

滕國,這個鑲嵌在周朝曆史版圖上的微型國度,疆域不過方圓五十裡左右,卻在強鄰環伺之中堅韌生存。

其四周盡是齊楚等大國的廣袤領土,這些龐然大物欲要吞并滕國,可謂易如反掌之事。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滕文公内心惶恐不安,遂向儒家大師孟子求教:“我之小國,猶如夾縫中求生,若要在這兩大強國之間擇一投靠,何者更為明智之舉?”

孟子深思熟慮後回應道:選擇依附哪一方,并非我能預設答案,畢竟他國是否侵犯,實乃彼方決策,非你所能掌控。

然而,無論歸附何方,禍患恐怕在所難免。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堅定信念,自力更生,專注履行自身職責。

孟子進而以一句振聾發聩的話語點醒滕文公:“開掘護城之池,築起堅固城牆,與百姓共同堅守,至死不渝,則此為可行之道。”

這便是強調挖掘護城河、修築防禦工事,與民同守,唯有百姓深深感念君主恩德,願以死相報,方能保全國家于危難之際。

孟子的睿智谏言令人贊歎不已,他提醒我們:與其憂慮那些無法左右的外部變故,不如全心投入到自己能夠影響和改變的事情上。

這一智慧,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亦有深刻闡述——關注圈與影響圈的概念。

關注圈涵蓋了我們關心的各種事務,諸如健康狀況、社會熱點、國際沖突等,雖易于受外界因素牽制,但往往難以把控。

而影響圈則是指我們個人能力範圍内可以施加影響的事物,聚焦于此,才能真正實作自我提升與成長。

生活中,人們常常容易被外界紛擾所牽引,比如看見他人緻富便盲目跟風投資,卻忽視了這可能超出了自己的能力邊界。

唯有明晰自身的影響力所在,紮實耕耘,方可抵禦外侮,立于不敗之地。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在知乎的廣闊知識海洋中,我曾有幸拜讀過一位網友分享的一則引人深思的故事。

這位網友提及他的好友,原本是在國内赫赫有名的網際網路大廠擔任要職,享受着穩定的收入和優越的工作環境。

然而,在短視訊風潮席卷全國,衆多網絡紅人憑借短視訊一夜成名、賺得盆滿缽滿的背景下,他那位朋友被這股熱潮所吸引,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裸辭,投身成為一名全職部落客,專注于拍攝與制作短視訊内容。

曆經一年多的辛勤耕耘,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策劃選題、拍攝剪輯到後期推廣,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力求打造出獨具特色、能夠吸引觀衆眼球的短視訊作品。

盡管如此,粉絲數量雖然逐漸增長至1萬多人,但實際的收益卻微乎其微,幾乎可以用“屈指可數”來形容。

這種現實情況猶如一句調侃:“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收入2500”,讓人不禁對這份看似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後的艱辛有了深刻的認識。

這個故事以一種生動而直接的方式揭示了成年人世界的一個重要成熟标志:那就是不要輕易用自己業餘的興趣或臨時起意去挑戰那些已經在某一領域内深耕多年、擁有專業技能的人。

與其盲目追求外界所謂的“熱門”或“風口”,不如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我提升上,挖掘自身潛力,努力增強自己的核心競争力,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

最終,故事傳達出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無需過于擔憂應得的收獲尚未到來,真正需要警醒的是自己是否已經全力以赴,是否完成了本該做的事情。

隻有當自身實力足夠強大,才能在任何環境中都擁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也能遊刃有餘,進而實作真正的成功與價值。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人生最大的底氣,就是進退自如

在齊國的那段歲月裡,孟子以其深邃的王道理念積極地影響着國家的治理之道。他注意到了司法官員蚳蛙,在面對棘手問題時卻未能勇敢地向齊宣王直言進谏。

于是,孟子适時地勸誡蚳蛙,強調作為司法官的重要職責在于直抒己見,為國為民排憂解難。

聽從了孟子的教誨後,蚳蛙鼓足勇氣向齊宣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遺憾的是,齊宣王并未采納他的建議。失望之餘,蚳蛙憤然辭去了官職,選擇了離開朝廷的舞台。

此事在齊國上下引起了熱議,群眾開始讨論起孟子本人與齊宣王多次交鋒而未被采納的經曆,疑惑為何孟子仍堅守立場而不選擇離去。

對此,孟子淡然而回應:“我并無固定的官職束縛,也無必須進言的責任在身,是以,我的去留抉擇,豈非遊刃有餘、從容不迫?”

孟子的這一番話揭示了他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不受既有規則所限,能夠随時保持超脫,這是人生底氣的極緻展現。

正如樊登老師精辟解讀的那樣,孟子猶如一位無限遊戲的大玩家,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堅持傳播其理念于四方。

相比之下,蚳蛙則更像是在有限遊戲中掙紮的參與者,認為隻有具備特定資格才能參與其中,一旦遭遇挫折便難以繼續。

然而,在人生的這場宏大博弈中,最佳的狀态莫過于内心不被外物所困,心境不因外界紛擾而亂,進而實作真正的自由與灑脫。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褚時健褚老,無疑是一位诠釋傳奇人生的典範人物。

他在17載春秋中,憑借卓越的上司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将原本瀕臨絕境的玉溪卷煙廠成功轉型為全國翹楚,并躍居全球第五大煙草制造企業的巅峰地位,成就了一段業界佳話。

然而命運無常,這位商業巨擘在71歲那年遭遇重大挫折,面臨調查并锒铛入獄,生活一度陷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困境。

然而,這并未能磨滅他心中的火焰和對生活的執着追求。

出獄後,已屆75歲高齡的褚老選擇在一片荒蕪山嶺上重新起步,背負着沉重債務,他以無比的決心自學種橙技術,開啟了新的創業征程。短短五年内,他再次締造了一個令人矚目的商業奇迹,由“煙王”華麗轉身為“橙王”,生動演繹了鳳凰涅槃般的再生力量。

面對人生跌宕起伏的無限遊戲,褚時健以其實際行動向世人展示了蘇東坡般“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與豁達。

無論順境逆境,隻要勇往直前,不下戰場,就永遠存在翻盤逆襲、再創輝煌的可能。

他的傳奇一生,不僅是個人奮鬥的寫照,更是激勵無數後來者堅守信念、矢志不渝的精神燈塔。

餘生最好的活法:内心富足,生活自在

寫在最後

孟子曾深刻闡述:“學問之精髓,無他求也,唯在回歸那顆失落的本心。”

其實,人生的進階曆程,同樣遵循這一道理。我們窮盡一生所追求的,歸根結底,不過“心安”二字。

當人生步入歧途交錯的十字路口,唯有堅守原則,方能赢得内心深處那份安甯的機會;

面對世事紛擾,唯有不斷強大自我,才能擁有那份源自心底、無所畏懼的安穩底氣;

在生活的洪流中,能夠遊刃有餘地進退,才是守護内心安甯的關鍵所在;

願你我都能效仿孟子,不畏世間繁雜困擾,既能積極進取,又能淡然處之,妥善安置我們的内心世界,讓其安然自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