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模都”誕生記

作者:看看新聞

視訊加載中...

人工智能由來已久,新一代人工智能也提了多年,但這一領域真正“闖”入公衆視野,不得不提到ChatGPT刮起的“旋風”。

近來Sora又以“小團隊、大作品”驚豔亮相,中國相關領域的從業者不免又被問及為什麼這樣的創新沒有發生在中國?中國何時能有自己的重磅創新成果?

此時,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上海。

“模都”誕生記

大模型之争 算力資源有多關鍵?

國産AI大模型迎來對标全球頂尖版本時刻!

4月最後一周,商湯科技釋出最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日日新5.0”,具備更強的知識、數學、推理及代碼能力,綜合性能全面對标GPT-4 Turbo,并在主流客觀評測上達到或超越GPT-4 Turbo。

有意思的是,他們把新品釋出的位址選在了浦東的智算中心。

眼下,人工智能不僅能輔助科學研究與藝術創作,還能實作自動駕駛,成為解鎖新質生産力的關鍵“鑰匙”。

在工業領域,“AI+工業網際網路”幫助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數字采購營銷;在醫療領域,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以輔助癱瘓人士進行康複治療……

商湯科技CEO徐立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将會去重塑行業的固有認知和固有流程。

也正因如此,各國都将AI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産業,紛紛搶占人工智能競争制高點。

目前,全球對于AI大模型還能拓展出哪些新場景争論不休,但算力是AI時代的能源,未來将像水、電一樣即取即用早早就變成了一項共識。

無論是從無到有地訓練出一個大模型,還是有大模型加持後,聊天機器人靠“推理”每秒回答上百萬使用者的各種花式提問,背後都離不開算力支援,尤其是智能算力。

然而中國距離世界頂級水準的差距,卻在悄然被拉大。

一方面,去年行業内最先進的英偉達晶片相繼遭遇禁售,另一方面,國産AI晶片替代遲遲不能打開局面。

國産大模型如何保持高速發展,考驗不小。

上海是全國大模型産業生态最好的城市,集聚最多的智能晶片創新企業,近百個基礎大模型和行業垂類大模型相繼釋出,大規模智算叢集、大模型測試驗證中心和40餘家投融資機構全力支撐服務大模型訓練、測評和投融資。

“模都”上海,會如何打造算力?跑赢了算力之争,國産AI大模型就真的“一馬平川”了嗎?

優刻得青浦資料中心基礎設施負責人陳明告訴記者,自從Sora爆火之後,帶起了一場算力“軍備競賽”,各公司通過不斷增加模型參數和資料量,期待實作“大力出奇迹”。

去年行業搭建算力叢集都以1萬張顯示卡為目标,而到今天5萬張都開始變成常态。的确,某種程度上,算力決定了市場競争力。然而,随着大量算力的增加,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陳明告訴記者,像AIGC(智算中心)基本上現在單匹的算力,全天用電大概是2400度,全年用電量在1億度以上。一億度電相當于國内40萬戶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但即便AI是“吃電狂魔”,各地投資算力的腳步卻并未停歇。統計表明,算力每投入1元錢,或将帶動3到4元的GDP增長。為此,長三角都在紛紛布局超算中心。

中國信通院華東分院副總工程師陳俊琰認為,各地都要去布局算力,“難免會重複建設,導緻浪費”,一個算力排程的樞紐平台亟待建立。

資料顯示,目前,大陸整體算力使用率僅有不足30%。供給結構與使用者需求不平衡、不比對,出現供需錯位的情況,導緻大量算力閑置。

“模都”誕生記

如何把“紙面算力”變為“可用算力” 上海嘗試“破題”

早在2021年5月,“東數西算”工程被提上日程,上海就是其中最早部署的城市之一,目前市内各資料中心各企業到全國八大算力樞紐間的平均時延為12.84毫秒,全國領先。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韬介紹說,根據大模型企業,訓練、推理和業務部署的不同需求,政府鼓勵和支援運用全國的算力網絡的資源,來實作這樣資源的高配置。

同時政府也在積極地推動綠色能源與算力中心的結合,來實作新質生産力綠色發展的要求。

不過,由于網絡時延等限制存在,并非所有算力服務場景都适用“東數西算”,比如自動駕駛、證券交易等低延遲時間業務場景就必須就近計算。

當全國算力協同仍存技術瓶頸,“寸土寸金”的上海怎樣在“螺蛳殼裡做道場”,檢驗着“模都”成色。

2022年,上海出台人工智能領域首部省級地方性法規《上海市促進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條例》,正式提出把上海市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高地。

不僅為大陸人工智能治理貢獻了“上海方案”,也為上海接住大模型浪潮鋪了路。

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産業規模從2018年1340億元到2022年突破3800億元,年均增長超29%;規模以上企業數也從2018年的183家增至2022年的348家。

與此同時,上海今年還将繼續加快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用以聯通全市70%以上主要算力資源,更新擴容上海超算中心高性能普惠算力供給能力。

張宏韬告訴記者,上海謀劃打造的是一個“算力超市”,将從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出發,通過公共财政給予一定支援,發揮财政資金的一個杠杆作用。

“模都”誕生記

打造“模都” 上海一直在努力

人工智能是上海着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産業之一,坐落于上海徐彙濱江的模速空間,是全國首個、上海唯一的大模型創新生态社群,目前已經彙集58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其中86%為垂類應用,涉及衆多不同領域。

今年全國前4批次通過上線備案的大模型中,上海占據24個。而上海的24個備案大模型,徐彙區獨占15個,集中在模速空間。

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入駐企業中一半有海歸背景,這些企業不僅可享受房租減免,還可獲得算力、資料、評測、金融等大模型研發所必需的資源便利。

他們的算力排程平台,對接了商湯、華為、騰訊、阿裡和三大電信營運商等9家供應商,超過50000張GPU卡,全力保障大模型企業算力可用、夠用、好用。

從事文生視訊大模型開發的科技公司智象未來,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将在5月初釋出自己的“智象視覺大模型”,目标直指Sora。

為何選擇上海,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裡算力支援大、應用場景多,“上下樓就是上下遊”。

如果說現在正值大模型的“風口”,對初創大模型企業而言,吸引大公司投資、合作是發展壯大的重要機遇。

在模速空間直線距離1公裡外,西岸數智中心已開工。

建成後,體量超過100萬平方米的西岸數智中心将成為模速空間的外延承載地,滿足大模型企業在孵化、加速、壯大、成立總部等全生命周期的産業空間接續。

“Al+”是這一輪大模型浪潮的核心,大模型有望賦能千行百業,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上海已搶占先機,跑在前列。

看看新聞記者: 王騁

編輯: 王騁

攝像: 張琦,徐進

責編: 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