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作者:甲子光年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其實不用走,走了也沒用。

作者|田思奇

荷蘭埃因霍溫是一座隻有20多萬人口的小城市,知名度主要來自和城市同名的荷甲足球隊。但這裡也常年上演着科技與政治交織的戲碼。

4月22日,全球最大光刻機制造商——荷蘭阿斯麥公司(ASML)宣布在緊鄰其大學營威爾霍溫的埃因霍溫地區簽署意向書,計劃在埃因霍溫北部機場附近一個相對欠發達的地區探索擴建,預計将容納20000名新員工。

這意味着,持續一個多月的“阿斯麥出走荷蘭”的傳言,正式走向落幕。

得益于阿斯麥在光刻機市場的主導地位,市值3500億美元的它是荷蘭商界的驕傲,也是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然而,随着荷蘭營商基礎設施老化以及政府的反移民政策升溫,擁有大量外籍人才的阿斯麥,在荷蘭的未來變得撲朔迷離。

有人揣測,阿斯麥的下一站會是4月24日剛上任的新CEO克裡斯托弗·富凱(Christophe Fouquet)的老家——法國;還有人相信,反正阿斯麥要依靠德國蔡司(ZEISS)的技術,去德國也是不錯的主意。

另一方面,美國也在步步緊逼,不斷要求阿斯麥削弱與最大客戶——中國的聯系。先是禁止出口最高端的極紫外(EUV)光刻機,然後又将觸手伸向次一級的深紫外(DUV)光刻機的部分型号。2024年4月路透社報道稱,美國還希望阿斯麥停止在中國為一些工具裝置提供維護服務。這也讓阿斯麥的出走風波在中國引起極高的關注度,甚至有網友喊話:“來中國吧!”

但《光刻巨人:ASML的崛起之路》一書的作者,荷蘭科技作家瑞尼·雷吉梅克(René Raaijmakers)對「甲子光年」坦言:“阿斯麥是一家歐洲公司,但它同樣可以被視為一家美國公司。荷蘭政府假裝對阿斯麥有控制權,但美國人總是有最後的發言權。”

“(阿斯麥)搬到中國?美國人永遠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雷吉梅克說。

1.“貝多芬行動”

阿斯麥是制造先進晶片不可或缺的裝置供應商。按銷售額計算,該公司光刻機市場占有率超過80%,在最尖端的極紫外(EUV)光刻機市場上,阿斯麥占有率為100%。

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這三大晶圓廠巨頭,都要依賴阿斯麥的EUV光刻機來生産制程7nm以下的旗艦産品。該系統售價約為1.8億美元,并且需要多架飛機來運輸。而2023年12月最新向英特爾傳遞的首台High NA(高數值孔徑)EUV光刻機,售價高達3.8億美元。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光刻機裝置市場占有率,圖檔來源:Khaveen Investments

以風車和郁金香聞名的荷蘭,一直是樂于張開雙臂擁抱外國人才的歐盟國家。得益于此,阿斯麥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它在荷蘭本地擁有23000名員工,其中超過40%是沒有荷蘭國籍的外國雇員。然而在取消外國人稅收補貼,減少外國留學生數量的右翼政策預期下,阿斯麥的人才招聘或陷入困境,這也成為阿斯麥出走風波的直接原因。

上司阿斯麥十年,最近剛剛卸任的CEO彼得·溫尼克(Peter Wennink)在2024年3月初通過《衛報》宣布:隻有擁有足夠多合格的人才,我們才能發展這家公司。我們更願意在(荷蘭)這裡這樣做,但如果我們無法在這裡找到這些人,我們就将這些人引到别的地方,去東歐、亞洲或美國。”

以這番言論為基礎,外界的揣測呼嘯而來。美國和中國出現在潛在名單中,但其他歐盟國家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然而由于這些歐盟國家缺乏供應商、客戶群較小且成本較高,搬遷是不切實際的。雷吉梅克指出:“阿斯麥從未有過在另一個國家設立辦事處的戰略需求,也從未威脅要這樣做。”

但雷吉梅克認為,阿斯麥确實尋求荷蘭境外開展業務,這主要由成本驅動。它可能會在供應商處完成更多加工,或者把組裝轉移到亞洲。一些阿斯麥的供應商(如Neways、KMWE和VDL ETG)已在馬來西亞或越南開展業務,是以他預計阿斯麥最終也會在亞洲生産更便宜的機器。

盡管如此,荷蘭政府依舊流露出“焦急的神态”。多個政府部門聯合發起價值27億美元的“貝多芬行動”,投入到埃因霍溫地區的基礎設施改善中,試圖挽留阿斯麥。

看起來,這場政府為了表現自己重視科技行業而誕生的特别行動,目前已經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這已經不是荷蘭第一次要失去跨國巨頭了。

2020年,消費品巨頭聯合利華把長期維持的英國&荷蘭雙總部的架構改為把總部統一設在英國倫敦;2021年,殼牌石油也決定把公司總部從荷蘭遷往倫敦,還把“荷蘭皇家”的字樣從公司名稱中拿掉了。

據悉,殼牌前往英國的表面原因是不滿荷蘭的環保政策以及為了簡化公司架構,但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殼牌也看中了英國經濟的前景,希望給予股東更豐厚的回報。

阿斯麥離開荷蘭的傳聞,背後或許也有另一層考量。

2.中美之間

在廣為流傳的說法中,阿斯麥潛在的搬遷,是為了擺脫美國下達的出口限制令。

從2019年起,阿斯麥最高端的EUV光刻機就再難銷往中國。2023年3月,在美國長期的壓力下,荷蘭正式加入美國在半導體行業對中國的限制行列。當年9月1日,荷蘭《半導體裝置出口管制新規》生效。

除陸續發送既有訂單外,自2024年1月1日起,阿斯麥基本不會再獲得面向中國客戶的高端産品出口許可,這包括EUV光刻機,也包括DUV光刻機中NXT:2000i及以上的型号。

為了應對這些威脅,許多中國廠商曾在2023年三、四季度囤貨,但這些訂單也将逐漸耗盡。預計出口限制将使阿斯麥在2024年對中國的總銷售額減少10%至15%。

面對這一局面,搬到其他歐盟國家的好處也就逐漸浮現:去了法國或德國後,歐盟對待美國施加的阿斯麥出口限制就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話語權。

剛離任的溫尼克曾在今年1月呼籲稱,歐盟應該統一出口管制标準,而不是按成員國數量維持27種标準。這樣更有可能保護像阿斯麥這樣的歐洲公司免受美國左右。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上司阿斯麥十年的CEO溫尼克(右一)與新任CEO富凱(右二) 來源:阿斯麥

歐洲科技媒體Bits&Chips還認為,作為阿斯麥的第二位法國CEO,富凱的國籍也會帶來額外的好處。雖然他可能與荷蘭政府打交道時不夠順暢,但“他的法國血統可能會在地緣政治風暴繼續肆虐的國際舞台上有所幫助”。

“法國象征着一個自豪的歐洲,是以在遏制美國的幹涉,例如出口限制時,新任阿斯麥CEO肯定能發現法國總統站在他這一邊,”該媒體寫到。

但荷蘭地緣政治專家弗朗斯-保羅·範德博登(Frans-Paul van der Putten)博士對「甲子光年」表示,阿斯麥希望與供應商保持密切聯系,意味着它更願意把主要業務留在荷蘭。德國蔡司是主要供應商之一,但荷蘭也有一個龐大的供應商網絡。與蔡司或任何其他外國供應商的距離越近,自然也會與荷蘭供應商的距離就越遠。

“在國際上影響最大的兩個歐盟國家是德國和法國。從理論上講,為了在歐盟層面實作共同的所有權,一家歐洲公司需要擁有法德的‘雙重國籍’,理想情況下還需要把主要業務鋪到歐盟所有地區。但在實踐中這幾乎是不可行的。考慮到法德之間的經濟競争,和留在其他歐盟國家相比,僅僅成為一家德國公司或者法國公司,不一定能在歐盟層面獲得更多集體政治保護。” 範德博登指出。

芯謀研究的研究總監張彬磊也對「甲子光年」表示,阿斯麥把總部遷往其他國家,或者建立工廠,一方面會有成本考慮,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它更多地是想給荷蘭政府施壓,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庇護。然而荷蘭政府在歐洲相對弱勢,缺乏獨立性。美國可能會在出口限制上不斷加碼,甚至未來可能要求所有的浸潤式光刻機都不準買給中國。

“阿斯麥希望通過(提出搬遷總部)的方式給荷蘭政府一些壓力,至少保證所有DUV裝置可以繼續開放給中國市場,”張彬磊說道,“但假設真的遷往德國和法國,也未必達到這樣的效果。雖然德國和法國話語權較強,但在很多戰略的考量上,他們和美國也站在一條船上,是以(出走)隻是給政府施壓的一個表現。”

事實上,從飛利浦附屬的一個小公司到如今遙遙領先的光刻巨頭,阿斯麥40年的崛起之路上,美國一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3.不隻是荷蘭人的機器?

1984年,荷蘭埃因霍溫另一電子巨頭飛利浦,和剛剛從代理商轉型為制造商的半導體裝置公司ASM International共同出資成立了阿斯麥。

在飛利浦大廈外的簡易木闆房裡,31名員工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旅。他們面對的是由尼康和佳能等巨頭主導的市場,以及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未來。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阿斯麥最早的闆房辦公室,圖檔來源:阿斯麥

2000年代初,阿斯麥面臨了一個關鍵的抉擇:是繼續沿着幹式光刻技術的路線發展,還是轉向由曾任台積電研發副經理的林本堅發明的浸潤式光刻技術。經過深思熟慮後,阿斯麥選擇了更具創新性的後者,其在光刻機市場的份額迅速攀升,最終超越尼康,成為行業的上司者。

但不是選擇了某一技術路線就能確定獲得成功。

張彬磊強調:“阿斯麥之是以在光刻機賽道上脫穎而出,是因為選擇了浸潤式光刻機,但這也要依靠英特爾,台積電、三星這幾個晶圓廠選擇他們的裝置。那為什麼這些廠不支援日本公司呢?其實是在美國打壓尼康等日本廠商的授意下,各大晶圓廠積極擁抱浸潤式光刻機,這才幫助阿斯麥形成了壟斷地位。”

而在EUV光刻技術的發展史上,1997年至關重要。那一年,英特爾與美國政府攜手,共同建立了“EUV LLC”這一組織,旨在推動極紫外光刻技術的研究。同時英特爾認為,阿斯麥和尼康在光刻領域擁有寶貴的經驗,應該成為該組織的一員。但白宮方面對外國公司的參與心存顧慮。

面對這一機遇,阿斯麥向美國提出承諾:願意在美國投資建廠和研發中心,并保證55%原材料将從美國采購,以此換取參與EUV技術研究的機會。這一政策成功地使阿斯麥成為了EUV LLC中唯一的兩家非美國公司之一,而另一家則是德國的英飛淩公司。

與此同時,尼康則因為“可能把技術帶到日本”而被排除在外。

在随後的六年中,EUV LLC的研究人員發表了大量論文,推動了EUV技術的發展。2003年後,成員們開始獨立進行研發工作。阿斯麥在歐洲繼續上司EUV技術的研發,直到2010年,阿斯麥成功傳遞其首台EUV光刻機。

“近年來更新的一代代EUV裝置,也不可能依靠阿斯麥獨立研發,” 張彬磊指出。“阿斯麥需要持續和晶圓廠在産線上打磨,樣機出來以後就送到晶圓廠優化,這些客戶也都是阿斯麥公司的大股東。”

2009年,坐落于美國聖地亞哥的Cymer公司開發出了EUV技術所需的高功率光源,并成為阿斯麥的供應商。四年後,Cymer公司以25億美元的價格被阿斯麥收購,這一舉動進一步鞏固了阿斯麥在光刻機核心部件領域的領先地位。

時至今日,阿斯麥仍然與美國保持深度合作。一位在阿斯麥的美國分公司工作了4年多的在職員工對「甲子光年」表示,他所在的矽谷分部約有1000人,員工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印度和荷蘭。該分部較側重半導體品質檢測的業務,平時和荷蘭互動緊密,例如一些R&D項目需要荷蘭提供資料或已有的解決方案,荷蘭方面也需要美國的産品應用。

“荷蘭作為一個歐盟成員國,它更看重好好做生意,把科技産品賣出去。阿斯麥對于荷蘭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但對于美國來說,它也有一些(像Cymer這樣的)技術在阿斯麥的機器裡,甚至可以說美國在機器裡占30%,是以這個機器就不隻是荷蘭人的。我感覺阿斯麥也必須要聽取美國的意見,它夾在中間确實有一點尴尬,” 上述阿斯麥員工表示。

“沒有那些在美國制造的關鍵機器部件和美國技術,阿斯麥根本無法運作,歸根結底,美國人擁有所有的控制權,更何況阿斯麥十大股東本來也都和美國方面有關,” 雷吉梅克補充道。

在阿斯麥官網上,它隻點明了兩大核心股東:分别是美國資本研究管理公司,即全球最大基金之一資本集團(Capital Group)的子公司,以及同樣來自美國的貝萊德集團。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阿斯麥的主要股東,圖檔來源:阿斯麥

4.半導體過渡期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不僅關乎科技進步,更關系到全球經濟的脈動。随着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晶片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基石,從智能手機到汽車,從資料中心到工業自動化,無不依賴于半導體技術的進步。

伴随着全球晶片行業的快速增長,阿斯麥的股價在過去5年裡已經上漲了近350%,市值提升至約3500億美元。即使晶片行業經曆了兩次周期性低迷和新冠疫情,其收入仍以20%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增長。

但在出口管制的陰影下,阿斯麥還有機會像英偉達一樣,蛻變為一家市值萬億美元的企業嗎?

荷蘭政府成功挽留光刻機巨頭阿斯麥,但功臣不是它

阿斯麥過去十年的營收,圖檔來源:statistica

4月18日,阿斯麥在公布第一季度業績後,其股價周三下跌了6.4%。淨預訂量(包括客戶下達但尚未傳遞的訂單)從第四季度的 92 億歐元降至第一季度的36億歐元。低于分析師預測的50億歐元。該公司第一季度售出的全新光刻系統和二手光刻系統分别為66台和4台,相比上一季度的113台和11台明顯下滑。

但阿斯麥将2024年描述為“過渡”期,在此期間該公司将繼續投資技術并增加産能。

張彬磊表示,目前全球半導體裝置市場的擴張速度沒有前兩年快,歐美市場,日韓市場等采購阿斯麥裝置的金額都在下降。去年後兩個季度優異的财報表現離不開中國市場的集中傳遞。當國内的訂單回複正常速度,歐美市場還沒有複蘇時,這個季度的财報就會展現下滑态勢,目前的趨勢還要持續到今年第二、第三季度。

據報道,阿斯麥正考慮通過海外擴張在未來幾年内大幅提高産能。到2025年至2026年,阿斯麥或将其制造能力擴大到每年600台DUV光刻機和90台EUV光刻機,到2027-2028年,每年還将制造20台High NA(高數值孔徑)EUV光刻系統。

範德博登博士強調,阿斯麥是一家高度國際化的公司,但它不是一家”半美國、半歐洲”的公司:“它由兩家荷蘭公司合作成立,牢牢紮根于荷蘭。”

然而在複雜的政治水域中,以阿斯麥為代表,植根于國際合作的半導體産業,可能還會面臨更大的風浪。

50歲的阿斯麥新CEO富凱去年對媒體表示:“人們遲早會認識到,在半導體領域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徑是通過合作。”

*參考資料:

《Dutch ministers trying to stop tech firm ASML moving abroad over foreign labour fears》,《衛報》

《ASML wants to move out of the Netherlands to France. But why is China so eager?》,《Firstpost》

《Top tech boss tells EU: Tool up for global trade fight》,《Politico》

《Go or stay? ASML wades from geopolitics into domestic politics》,《digitimes》

(封面圖:High NA(高數值孔徑)EUV 光刻系統 ,來源:阿斯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