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作者:三不一無

#春日生活打卡季#

的确,中國的學生太苦了!專家們非常同情他們,不斷地想幫他們減輕負擔,希望能讓他們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青少年時期,并順帶着讓他們充滿創新思想,掌握創新能力。各種減負的着數都用盡了,各種快樂教學的着數也都用盡了,但似乎作用不大,甚至起反作用。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這是為什麼?

因為下層人民生活的内卷。

教育的内卷實際上就是家長的内卷,是底層社會生活的映射。

可是專家們脫離了群衆,脫離了中國國情,脫離了中國實際。他們不斷地瞎折騰,把教育折騰得死去活來,把教師折騰得死去活來,把學生和家長折騰得死去活來。

就拿減少國小生在校時間來說吧。這的确是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家長們有多累!孩子們提前放學了,可是家長們卻沒有時間提前接孩子,陪伴孩子。隻好讓孩子們呆在學校或者輔導班,這反而又加重了家長的負擔,因為需要額外交一筆延時服務費或者輔導費。這就是改革如果不切實際往往會起反作用的一個典型表現。

中國孩子們的累,家長也心痛,他們也想讓孩子睡到自然醒,也想抽出時間多陪伴,也想帶他們到處旅遊,品嘗美食,觀賞美景,可是有幾人能夠實作?

大家都累啊。

教育專家沒有看到學生家長上10-12小時的班,忙裡抽閑還得種地,還得搞點其它副業增加收入,準備學生的學費,準備買房,準備畢業後結婚。

假如中國的福利達到瑞士、瑞典、挪威等國家的程度,大家都無後顧之憂,不用為房愁,不用為學費愁,不用為彩禮愁,不用為生病愁,不用為養老愁,中國家長生活節奏自然就慢下來了,中國孩子們的學習也就不用那麼用功了,也就不需要那麼苦了。

我覺得其實這也不是什麼内卷,這是中國由弱小變強大必然要走的路,勞工、農民、工商業者和其它廣大人民群衆都激烈競争,力争上遊,生機蓬勃。他們的後代也在努力,正展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優秀傳統和品質。大家努力向上,争取更好的生活,争取活得更加體面,并且通過正當途徑,這有什麼不好的?勞工們努力打好工,農民們努力種好地,商人們努力經營……他們的孩子努力學習,大家各守本分。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當然,另一面就是生活的殘酷——競争失敗就意味着生活的失敗,沒有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連媳婦都娶不到,娶到媳婦也無法為後代提供更好地教育……總是這麼惡性循環,是以他們力争打破這個魔咒,進入社會上層,形成良性循環,是可以了解的。

但是專家學者們卻沒有看到這一切,他們很納悶,你們幹嘛這麼内卷?幹嘛不睡到自然醒?幹嘛不把學習當樂事?幹嘛不把工作當作樂趣?幹嘛不帶孩子外出旅遊?幹嘛不做自己喜歡的事……

晉惠帝時,有一年大災,百姓沒有糧食吃,隻好吃樹皮草根,餓死了很多人。當大臣向他報告災情造成的可怕情景時,皇帝詫異地問:“百姓無粟米充饑,何不食肉糜?”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基層群衆唯一的上升管道就是教育,他們沒有周公子等的好家庭。周公子們的上輩已經為他們安排好了最悠閑收入卻最豐厚的工作,即使沒有這樣的工作,充足的财富也能讓他們過上非常體面的生活。老百姓的孩子隻能努力學習,把别人睡眠的時間、玩的時間用來學習,争取考個好高中,然後考個好大學,讀博士,然後再考煙草流水線或者城管。

抛開這些不說。

學習是快樂的嗎?

客觀來講,并不是,它與勞動一樣,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是一種苦差使。

當然無論學習還是勞動,都會有人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但這卻是極少數的人。即使是孔聖人,他學習時樂而忘憂,并非覺得非常自然,而是覺得是件值得炫耀的事。當某大人物向他的學生打聽他的現狀時,他向學生講的就是他學習廢寝忘食,樂以忘憂。

是以,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并不快樂,學習需要意志,需要動機激勵,需要興趣激發,需要願望刺激,需要家長和教師的督促。

非得把苦的、酸的東西變成甜的、香的,這就不倫不類了。教育不是烹調。

專家們現在不光搞了快樂學習,把學習的形象化、情景化搞到了極端,忽略了教育的抽象化、籠統化。《道德經》對道的描述其實就是抽象的,它的那些形象化的描述反而把人導入歧途。形象思維在藝術中有用處,抽象思維在哲學、自然科學方面有用處。希望專家們明白這一點,除了有藝術天賦的孩子,其它人多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把課上成情景劇,偶爾為之,提高一下興趣,活躍一下氣氛是可以的,但不能千篇一律。

現在還搞了快樂考試。他們總是擔心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遭到摧殘,總是像保護玻璃一樣保護他們,總是像保護鮮花一樣保護他們。當日本的小孩子培養冒險、堅韌精神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反而被放在溫室裡。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剛看了一篇贊美我大山東素質教育的号角文,說什麼排名次、搞競争對學生的殘酷,說什麼不考試多麼溫情……有的朋友就回複,一二年級不考試,三年級考怎麼辦?我們再引申一下,中考不考?聯考不考?踏入社會,不參加競争聘任?不參加任何競争?這分明是要與社會脫節啊!這分明是在培養玻璃心啊!學校的溫情與社會的殘酷無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當他們面對這種反差手足無措時,難道這對他們不殘酷?

素質教育之初,不滿中國學校教育的家長把孩子領出學校自己教育,或者參加一些類似私塾式的教育的人現在為什麼無聲無息了?因為他們失敗了。為什麼把孩子送到國外教育,現在回到中國很難适應中國生活?因為他們的國外的教育隻适合外國的國情。

學校是個小社會,不想讓孩子從小受社會的洗禮和磨難,最終是不能融入社會的。我們看到“先搞個小目标”的那位受過美式教育的公子,除了領一群女人到處玩樂,别的似乎什麼都不做。

是以,我們的教育改革隻能微調,随着社會的進步,跟上社會的進步就行了。我們的教育改革隻能放在中國國情和中國實際的大架構内進行,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照搬照抄,不能邯鄲學步。

不要認為我們底層的内卷太嚴重,正是我們的内卷讓中國迅速強大起來,改革開放不到五十年,中國就強大到令美國都緊張了,正是底層百姓沒白天黑夜的努力勞動創造了巨大的财富。

如果實在想減輕一點負擔,就嚴格高中學生的作息時間,嚴格他們的假期安排。我上過高中,其實那種作息時間并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相反,天天睡不醒,學習效率很低,而且容易出現神經衰弱,甚至嚴重的出現精神問題。隻要嚴格規定假期安排,嚴格規定周末休息,嚴格規定每天的起床和睡覺時間,不是那麼緊張,讓學生能睡醒,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都有好處。某些特别喜歡學習的,他們願意更加努力就讓他們努力,讓大部分平常的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鍛煉、休閑、睡覺,這才是真正的改革。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九年義務教育,可能大城市比下面更加内卷。大城市的具體情況我不知道,不敢妄議妄評。以我三十二年的鄉村學校教學經驗,專家們對孩子的累發愁,而我和我的同僚們對孩子的不學習發愁。專家們以為孩子們個個用功,用功得像個小大人,而現實中,他們中真正用心學習的全班沒有幾個。他們的近視眼多是玩手機遊戲、看視訊累的,而不是寫作業累的。而那些專家們卻以為他們比我更了解教育。

學習與任何活動一樣,需要天賦。有的人心靈,有的人手巧,要承認人是有個性差異的。專家們不是天天喊解放他們的個性嗎?那為什麼又要千篇一律地要求如何如何呢?大家都考試與大家都不考試有什麼分别?

隻要有聯考在,全部的改革都不要與它發生沖突,否則就會起反作用,會更加加重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隻要是在中國國内搞教育改革,一定要适合中國國情和實際情況。

什麼時候就能達到專家們的理想了?

達到共産主義社會的時候就能了。

有的人認為共産主義不可能實作,那也是太悲觀了,像歐洲有的小國家,共産主義首先在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作了。生活特别有保障,勞動時間特别短,髒活累活危險的活由國外勞務解決,他們隻負責享受生活。據說新加坡還要實行每周四天工作制了。這樣的生活确實不累,也不卷,但前提是國家特别富裕。但是,如果國民生活不那麼内卷了,他們的競争弱了,高福利能長期維持嗎?

我認為适度的内卷是保持一個國家和民族充滿活力的必要條件。

有些專家,特别是官員專家,或者是當官員不順心跳槽去當教授當學者當專家的,不要自以為是,真的以為自己那一套可以救中國,救中國教育。學員時代,那麼多出國學習的,那麼多歸國的,帶來的所謂的先進的經驗其實都不符合中國國情,中國農民多,勞工少,這是基本事實,可他們仍然要通過勞工革命獲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結果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大的損失。隻有教員,他沒出過國,沒有去學洋經驗,他隻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果就帶領中國人取得了革命勝利。

另有一些專家,他們的改革創新就是為創新而創新,搞花架子。

總之,不管這兩類專家出發點和動機如何,他們的觀念和思想都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前一種迂腐而自以為是,後一種弄虛作假,隻為名利。

中國的孩子要不卷,需要家長們繼續努力,需要專家們别搗亂。老百姓無粟米充饑時,當然更沒有肉糜。你不讓他們内卷,那是在剝奪他們的生存,在剝奪他們生活得更好的權利。你們什麼都不缺了,饽饽往肉裡滾,富貴找富貴,老百姓也不想窮夾窮,他們也想成為富人、貴人。是以,你們告訴他們勤勞能緻富,他們明白到底能不能緻富。你們勸他們别内卷,特别是孩子不用那麼累,他們知道該怎麼做。

中國缺乏的是真正務實的專家,可務實的專家往往混得不如意,沒有什麼話語權,奈何?

教育專家支招教育減負就是“何不食肉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