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作者:汽車公社

汽車百年曆史長河中,并不缺那些光芒四射、卻最終未曾投産的車型。

從布加迪16C Galibier開啟對于四門超跑的遐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奧迪Quattro Spyder嘗試“迷你版R8的雛形”,再到2009年大衆BlueSport Concept一探敞篷跑車的究竟,概念車的車輪駛過的轍印,并未通向它們自身的輝煌,然而埋下了後續量産車們洶湧浪潮的伏筆。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探路未必走完路,但卻指引出重要的方向。

2024年4月24日,北京車展前夕的大衆之夜,7款新車引爆全場,百樣峥嵘複現鼎盛歲月。一衆耀眼新車裡,最富有未來感的車型,是定位“全新中國DNA未來概念車”ID. CODE。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比起“量産車臨門一腳”的那些原型車,ID. CODE概念車所承載的使命更為沉甸甸,它不僅展現出大衆對未來新車設計的探索方向,也反映出大衆在中國市場本土化的再加碼态度。

在ID. CODE概念車的線條裡、輪廓後,是一家全球車企龍頭對汽車未來方向的深思,也是對這片古老而又嶄新的大地的熱切擁抱。

大衆汽車品牌在中國的“雙向解碼”

“好像一台Gran Turismo!”這是一圈媒體朋友圍在ID. CODE概念車前不約而同的驚呼。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大約5米長的修長車身,力量感和流暢度兼顧的線條輪廓,自前風擋起延伸至C柱,再同後車窗上的擾流闆銜接為整體;目光下移,從俯沖式發動機罩,到輪拱和肩線、腰線的線條組合,将飽滿力度和飄逸流暢融為一體。

感性看出視覺沖擊力,理性看出空氣動力學。

毫無疑問,在智能電動汽車成為發展潮流的當下,新車務必要從感性的顔值和理性的性能兩個次元追求極緻。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但ID. CODE的内涵還遠不止這些。

以命名而論,ID. CODE車名帶有“decode”解碼的意義;以定位而論,這款概念車專為中國使用者定制,承載大衆汽車全新的中國DNA。

“解碼”具備雙向性,大衆在努力解碼市場——未來中國汽車消費者需要怎樣的車,以及解碼自身——大衆擁有怎樣的實力,能夠滿足使用者這些需求。故而,大衆需要從DNA層面去重塑新車,以契合使用者的訴求基底,精心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目前中國消費者喜歡什麼?

按照《2023年汽車增換購人群洞察報告》,越是年輕人群,越是喜歡“好看的車,聰明的車”:重視智能化用車技術和互動體驗,在Z世代中占比過半。而随着消費訴求的進階,使用者對内外飾顔值設計的追求也與日俱增。

循着這樣的線索,我們第一眼能看到ID. CODE注重線條設計,都迎合了中國使用者的訴求;而再仔細觀察,這台概念車的科技感,并不是隻展現在流媒體後視鏡減小風阻、“光雲”橫貫式前大燈組造型增加科幻色彩等視覺層面,也在功能區域設計上暗示了搭載高階智能化技術的用意。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例如ID. CODE為側窗設定了半透明顯示屏,拟人化的個人助理會在車主接近時現身,提供場景化的實時資訊服務。後門車窗則能加載小部件,諸如車輛狀況、天氣等實用資訊。

前風擋留下傳感器內建區域,量産車型可以在這裡安裝雷射雷達等傳感器,以支援自動駕駛功能。這也與ID. CODE周身遍布的智駕狀态訓示燈形成了呼應。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甚至“光雲”前大燈的設計也貼合了智能化技術,3D微棱鏡構成兩側燈組,能夠“轉動”形成智能互動效果,可以表明處在“智駕”狀态。

于是,我們可以說,ID. CODE主打的是戰略層面的探索,而非戰術層面的量産先導,一如百年來數以萬計的“正宗概念車”們,并沒有直接量産版本,但卻影響了汽車品牌整個設計語言體系。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我們始終堅信,大衆汽車在中國的成功是以持續創新為基石,這也将展現在我們的全新概念車上。”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中國CEO孟俠(Stefan Mecha)如是诠釋ID. CODE概念車和大衆在華最新理念的關聯,“這款專為中國打造的概念車将大衆汽車品牌DNA帶入了新時代,以革新造型和領先科技滿足中國消費者對智能網聯時代的一切期待。”

“吃透中國使用者訴求”之後,大衆需要用新産品證明自己“在中國,為中國”的理念能夠切實落到行動中,而ID. CODE便是最好的前奏,隻為引出之後更為嘹亮的高唱。

四十年鑄就“在中國,為中國”

“四十不惑”,在華進入“不惑之年”的大衆,面對當下風起雲湧的市場、轉型潮起的行業,給出自己一個堅定的答案,也是對中國的最好回應:“在中國,為中國”戰略。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為何大衆需要推出一款ID. CODE這樣的概念車?為了從最底層開始為在華新車重構中國DNA,迎合不斷更新的使用者需求和中國市場的快速發展。

目前,中國汽車市場在全球最先擁抱智能網聯時代,對于大衆在内的傳統巨頭,的确帶來了“大象轉身”式的挑戰。

然而在華深耕四十年、收獲五千萬使用者信賴的大衆,無論從商業發展次元考慮,還是從回饋閱聽人熱愛的角度思量,都不可能原地踏步。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正因為這樣,我們看到大衆汽車品牌在中國動作頻頻,不僅更新現有業務的競争力,同時還加碼研發制造等各闆塊的本土化——最重要的是底層思維也切換到中國模式——難怪大衆汽車乘用車品牌CEO施文韬(Thomas Schäfer)在演講中反複提到“中國速度”。

當大衆意識到中國市場已經将汽車産業嫁接了網際網路的高速,這家全球汽車龍頭又怎能不極速狂奔?

于是有了南北大衆更新産品陣容,加速轉型;于是有了大衆在安徽設立大衆安徽、大衆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VCTC和大衆汽車(安徽)數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覆寫高度本地化的整車、研發和營銷;于是有了大衆中國和德國團隊攜手,打造出具備全新中國DNA的ID. CODE概念車,探索新車未來在華方向。

一輛不量産的車,卻展現了大衆在中國加碼提速

正如孟俠所言,大衆希望通過全新中國DNA進一步銳化産品體驗,進而“在這一充滿活力的市場迎來下一個40年。”

為“不惑之年”解開困惑,顯然,最深耕中國的全球車企巨頭大衆汽車,已經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