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理論實踐丨應對新型勞動用工趨勢的适應政策與布局建議

作者:勞動報
摘要:新質生産力既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原動力,也能賦能各個産業領域,還能塑造新型勞動者并牽引勞動用工模式的疊代更新。
理論實踐丨應對新型勞動用工趨勢的适應政策與布局建議

新質生産力具有強大的技術輻射效應,既能為科技創新提供原動力,也能賦能各個産業領域,還能塑造新型勞動者并牽引勞動用工模式的疊代更新。生産力的躍遷推動着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科學技術、管理等全要素、各環節發生變革,要順應新質生産力發展大勢,在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中為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提供更加成熟的就業市場環境和更加和諧的勞動用工環境。

推動産業創新與轉型更新

促進産業跨界協同發展

——以新質生産力賦能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與未來産業,釋放新技術促就業潛力,創造更多高品質就業機會。新質生産力作為先進生産力的具體展現,正在引領産業創新和轉型更新的浪潮。這一程序不僅催生了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快速發展,還為傳統産業轉型更新提供新質化技術動能。傳統産業具有更多的産業母基特征,在新質生産力的作用下,能夠催生出關聯性強和發展前景廣闊的新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等新興産業,孵化出未來制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前瞻性未來産業。科技和傳統産業的融合發展,模糊了産業的邊界,催生新的需求市場,開拓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成長的藍海,創造出大量高技術含量、高人力資源附加值的崗位。進一步挖掘和釋放新技術促進就業的潛力,充分利用新産業鍊和生态系統為就業市場注入的新活力,平衡勞動用工結構的靈活性與穩定性,更好地适應新技術帶來的就業變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推動産業跨界協同發展,加強勞動與知識資訊融合,關注經濟社會變革與勞動市場重塑,适應新型勞動生産要求。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格局下,推動産業跨界協同發展已成為重要的戰略選擇。新型勞動模式的崛起,正深刻改變着勞動市場的面貌,勞動與知識和資訊的深度融合展現了勞動市場的新特征。這種新型勞動模式不僅擴充了傳統生産領域的範圍,還延伸了新型勞動的場域,為産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正改變着傳統的工作方式和勞動形态,為适應新的勞動生産要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援。高度重視技術經濟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變革及其對勞動市場的重塑,關注前沿技術與工作崗位的融合,以适應新型勞動生産的要求。

提升科技創新與賦能水準

優化人才培養機制

——發揮勞動者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鍛造符合新質生産力要求的新型産業勞工隊伍。科技創新是引領生産力提升的關鍵動力,教育和人才是支撐科技創新和促進生産力躍遷的基石。新型勞動者是連結技術創新與生産實踐最核心最基礎的勞動要素,既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産力的科研人才,也包括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産工具的應用型人才。為适應目前産業變革的疊代發展,需要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隊伍,為産業勞工隊伍建設改革融入新内容、注入新活力。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把培育創新型拔尖型産業勞工置于重要位置,以産學研融通創新提升産業大軍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確定人才資源成為支撐科技創新與發展的不竭動力。

——以産業發展前景為引領,為新質生産力形成注入人才動能,實作産業發展和人才供給的互相促進和協調發展。人是新質生産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人才隊伍是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資源,人才隊伍的素質和水準直接決定生産力的能級。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是大勢所趨,是高品質發展的迫切要求。人才隊伍的素質提升,是伴随内涵提升和結構優化的漸變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正是人才隊伍的量變過程催生了生産力的質變,創新人才的“關鍵變量”就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最大增量”。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和産業疊代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內建、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促進更多創新人才成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引領者、推動者、見證者。

加大新型勞動者培育力度

培養“智識型”勞動者

——強化人才培養與技能教育訓練,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與全民數字素養,建構以經濟和技術需求為導向的終身教育體系。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最終依賴于人的發展。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需要依靠高素質的人才去掌握、發展和應用。隻有當科學技術從知識形态轉化為生産工具,勞動資料才能真正成為現實的物質生産力。這一轉化過程的關鍵在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适應科技革命的“智識型”勞動者。強化調整人才培養方式與學科設定,加強産學研協同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建構以提升全民數字素養為重點的終身教育體系,讓勞動者能夠持續學習、不斷進步。

——積極面對勞動形式變化發展,優化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容納各類新型勞動者發揮所長、創造價值。發展新質生産力,離不開新型勞動者隊伍的建設。這支隊伍的特點在于不僅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高超的技能,更具備高度的創新意識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迅速适應并引領科技變革的潮流。在新時代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勞動形式正在轉向創新勞動、資訊化勞動。亟需拓寬人才管道,打破學曆、年齡、資曆等阻礙人才施展才華的藩籬,接納并尊重各種形式的勞動創新,為各類新型勞動者發揮特長、創造價值提供廣闊舞台。

積極應對新挑戰

建構勞動者權益保障體制

——洞察勞動用工關系的變化趨勢,建構适合新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與職業發展體制,實作新型和諧勞動關系。新業态平台的崛起,特别是網約勞動形式的普及,催生了新型用工合作關系,不僅打破了傳統勞動關系的固定架構,更促使勞動關系從單一線性向多元彈性轉變。勞動者展現出的靈活性和自主性,能夠自由選擇、同時參與多個平台的勞動活動,形成“多平台同時就業”的新常态。面對新質生産力對勞動用工的影響,要深入研究新型用工關系的特點,建立與之相适應的勞動基準、社會保險、離職補償等保障制度,確定勞動者權益得到充分保障,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發展。

——完善就業市場資訊系統,建立勞動力資源精準比對機制,強化就業市場的穩定性與效率。技術的發展使得勞動用工從“物質生産、物質服務為主的模式”向“以資訊生産、資訊服務為主的模式”轉變。以資訊技術體系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平台組織,依靠廣泛采集和傳遞資訊的數字平台重塑了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形式,使資訊勞動、知識勞動和新納入的社會勞動對資本的形式隸屬日益向實際隸屬轉變。盡管勞動者的自由流動變得容易,但新型勞動者的收入與工作都更加不穩定,就業與失業之間的邊界模糊,大量存在技術性失業且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較大。要加強就業形勢統計分析及動态監測體系建設,強化對勞動用工和失業的風險預警,探索建立區域内統一的就業市場資訊平台,打通勞務協作管道,實作對勞動力資源的精準及時調配,強化就業市場的供需對接。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得視作勞權周刊之觀點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