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作者:琨哥聊建築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從2001年開始的20年是由房地産和基本建設驅動的經濟周期,屬于庫茲涅茨周期,一般持續15-20年。目前,靠資本、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投入驅動的經濟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中國經濟面臨着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的三重壓力。那麼,建築業及建築企業如何找到前行的方向,穿越周期,逆勢生存呢?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工程技術的進步會帶來新的市場增量

工業時代以來大緻經曆了4個階段的産業周期,包括蒸汽機技術帶來的産業時代、内燃機技術帶動的鐵路時代、電氣技術的發明使人類步入汽車時代、石化能源技術的創新帶來飛機産業的形成。

鐵路時代、汽車時代和飛機産業時代的技術創新成為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也給建築工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正因為有了高鐵技術的突破,才有了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形成涵蓋工程建設、高速動車組、列車控制、牽引供電、營運管理、風險防控六大領域的高鐵技術體系。截至2023年底,中國高鐵營運裡程達到4.5萬公裡,為鐵路工程市場提供了巨大的市場規模。随着“八縱八橫”建立鐵路網的不斷完善,鐵路技術将朝着更快、更重、更難、更新、更智能的方向發展。在下一階段,鐵路将由大規模建設轉入差異化建設階段。

曆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着曆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遊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資訊化時代。新技術推動傳統産業深度轉型更新,同時催生和培育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這正是建築業新質生産力的最重要展現。建築工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工程技術的進步。當很多企業熱衷于唱衰工程行業的時候,一些優秀的企業、一些類似于高鐵的工程技術,正在為未來重要事件的發生悄悄埋下了伏筆。

企業要學會回答富士CEO古森提出的四大戰略問題:如何利用現有技術鞏固現有市場、如何開發新技術應用到現有市場、如何将現有技術應用到新市場、如何研究新技術開拓新市場。

由于建築業保持了足夠長時間的高位增長,當存在一個巨大的增量市場時,很多企業不願在科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衰退期往往是新技術孕育和誕生的産婆,進入新發展階段,企業隻有在科技上發力,隻有具有超前性的技術創新,才能立足市場,赢得未來。“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創造新的需求,提供新的供給

建築工程行業的增速回落是一種必然的經濟規律,在傳統供給結構和結構方式的“老地圖無法找到新大陸”,發展方面,在通過創新不斷推出的新産品、新業态、新場景、新體驗裡,這些新供給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創造新的增長點。在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态平衡中,傳統的以完成建築實體為主要方式的建築市場形式将逐漸發生改變,由建築為主體轉化為建築為載體,建築産品的邊界不斷向外延伸,并可能衍生出新的産品形式。而以“新”起點為基礎不斷衍生和發展的各種新産業、新模式和新業态,賦予建築業新質生産力的“質”更加豐富的内涵。

目前,人們對公路的需求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的交通功能,而是更加追求暢快的駕駛感受。在新需求的牽引下,傳統的公路的功能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呈現公路感覺網絡與公路基礎設施融合的形态,目标是建設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智慧公路帶來的體驗價值創造了新的交通出行方式,推進智能化道路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建立智慧高速公路,以及建設覆寫全國路網的道路交通地理資訊系統的既有公路資訊化改造,都将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

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3500公裡公路的智能化改造。同時,智慧的場景創新又将創造新的需求,主要包括公路智慧建造、公路智慧養護、車路協同自動駕駛、智慧公路數字化監管、智慧公路“四網融合”、智慧公路全資料服務、智慧公路一體化出行、智慧公路專業化物流等。

建築業的高品質發展需要高品質的産品供給品質,聚焦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不斷釋放動能。在服務産業、文化産業、資源産業、環保産業、養老産業、旅遊産業、健康産業、網際網路産業和人工智能産業等新産業中,提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和綠色化的建築産品。目前,随着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深化推進,健康建築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為建築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賽道。健康建築的發展不僅符合建築的發展本質要求,也是新時代面對複雜健康環境下人類對健康生活追求的重要展現。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綠色建築面積超過100億平方米,累計認證健康建築、健康社群、健康小鎮、健康改造四類項目達到1.23億平方米。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一帶一路”是建築企業新的增長引擎

根據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釋出的《全球基礎設施建設展望》報告,2016年至204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将增至94萬億美元,全球基建投資缺口巨大,基建供給總體上短缺。全球對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聯合國“2030可持續議程”的十七項目标中,至少有十項和基礎設施有關,并強調加強基礎設施對于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消除貧困有着直接的聯系。近年來,随着“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實施,中國對外承包工程領域迎來了曆史性的發展機遇。目前,“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互聯互通大格局初步形成,建構以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資訊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為依托的互聯互通網絡,完善陸、海、天、網“四位一體”布局,打通了大陸中西部地區聯通世界的通道。中國建築企業作為“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為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重要力量。

中國建築企業對外承包的過程就是企業不斷國際化的程序,盡管規模、市場結構和建設模式等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踐行國家戰略是一條穩定不變的主線。中國建築企業的強大實力和國際工程承包領域的良好表現,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堅實基礎,而“一帶一路”的實施又進一步拓展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空間。企業必須胸懷“兩個大局”,強化戰略思維,積極打造與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相适應的基礎設施建造能力,勇做國家大戰略大布局的踐行者、發展方式轉型的帶動者、科技創新的引領者。

“一帶一路”促使企業要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配置資源,進而為企業赢得發展空間,掌握主動權。新質生産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這就要求企業從戰略的高度創新國際化發展模式,打造優勢的産業鍊競争模式、全球供應鍊營運模式以及靈活多樣的海外投資合作模式等。有的企業不想走出去,不敢走出去,以為固守國内市場就會衣食無憂。其實,國内市場就是國際市場的一部分,建築企業必須接受進一步開放的建築市場的挑戰。國内大循環戰略絕不是搞自我封閉,其核心要義是進一步開放行業和市場準入,使國内市場真正走向更高的開放度、安全性和流動性。

2017年《國務院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明确,支援外資依法依規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同時還要求放開建築設計、評級服務等領域外資準入限制。2020年商務部《關于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探索國際通用的建築工程設計咨詢服務模式,逐漸試點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專業人士依法在試點地區提供工程咨詢服務。建築市場将進一步加大力度對外開放,進而倒逼行業和企業的改革。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新機遇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并前瞻布局未來産業是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建築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機遇。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是生成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而形成新質生産力又可以搶占戰略性新興産業制高點,布局未來産業的新賽道。

在新能源産業方面,繼續加快太陽能、風能、核能、氫能等新能源産業發展。發展方向包括:加快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重大工程,建設600MW等級的700℃超超臨界工程示範;加快川渝頁岩氣商業開發基地建設,繼續推進沁水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兩個煤層産業化基地建設,加快南方二疊系、鄂爾多斯盆地低階煤等新區、新層系開發試驗;加快發展陸上分散式風電,積極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建設;“十四五”期間,至少建立超過20座槽式電站和35座塔式電站,2035年累計裝機量4.2萬MW等。

在節能環保産業方面,“十四五”期間,機關産值能耗(以2005年為基準的不變價美元計)預計從“十二五”末期的5.6tce/萬美元降低到3.8tce/萬美元。發展方向包括:加快提高建築節能标準,積極開展超低能耗建築、近零能耗建築示範;實施綠色建築全過程品質提升和全産業鍊綠色供給,提高政府投資公益建築、大型公共建築、綠色生态城區及重點功能區建立建築中高性能綠色建築建設的比例;推進既有居住建築節能改造,完善适合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既有建築節能改造的技術路線等。

在未來産業方面,新空間的開拓将成為重要的方面。随着深空、深海、深地探測技術取得的快速進展,在新興産業領域将外空、深海、深地開發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已經成為一股熱潮。進入21世紀後,人類探月工程已處于“認識月球”轉向“認識與利用并重”的重大轉折階段。NASA、ESA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紛紛提出地外空間中長期駐留設想,制定月球基地、火星基地等相關建造計劃。地外建造逐漸成為新一輪深空探測的重點研究領域。華中科技大學承擔了月面建造領域兩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月球上建房子也不遙遠。錢七虎院士在《地下城市》中提出,地下城市發展将是人類居住環境變革的“第四次浪潮”。作為國土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間是戰略性空間資源,向地下要空間、要資源已經成為21世紀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中國鐵建在城市地下空間開發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依托全産業鍊優勢,對設計、施工、材料、裝備、運維進行全方位成體系的技術研究和場景驗證。相信在不久的将來,“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暢想将成為現實。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堅守主業,推動深度轉型

在高增長的投資環境下,形成了很多企業投機、短視和逐利的行為,“紮堆”“盲目跟風”成為普遍現象,企業沉陷在傳統模式下的路徑依賴裡。正如克萊頓·克裡斯滕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所總結的,一個企業被市場淘汰,往往不是因為他管理不善,而是因為他太适應傳統的市場模式,以至于無法抓住全新的市場趨勢。

在目前的環境下,企業要有過緊日子、苦日子的準備,但這種戰術上的努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後基建時代的經濟跟基建時代的經濟是不一樣的,增長的來源不一樣,增速也不一樣,留給企業的隻有2個選項,要麼轉型,要麼退出。其實,退出也是轉型,轉型變成了目前企業的唯一選項。建築行業依然是增長性的行業,企業要在轉型發展的新賽道上塑造新優勢新動能,企業的深度轉型必須有戰略上的突破,要立足于外部市場的機遇和客戶的需求,從外部反觀企業,進而發現公司無限的戰略潛力和增長機遇。企業隻有走深度轉型更新之路,催生出傳統基建産業的新質生産力,才能重塑競争新優勢。新質生産力帶來深刻影響,在于可以破解傳統産業中存在的瓶頸和短闆,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既滿足當下經濟轉型更新的當期需求,也在未來産生高品質供給後,進一步創造有效需求。

深度轉型要培育市場研發能力。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對紮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進一步提升鄉村宜居宜業水準進行了部署,标志着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完成。方案中明确提出,推進道路、供水、能源、物流、資訊化、綜合服務、農房、農村人居環境八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市場具有巨大潛力。鄉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土地利用、産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态保護和曆史文化傳承等因素通盤考慮。企業如果要在這個市場藍海中具有先發優勢,必須培育研發能力,在項目的前端發力,最好能解決一系列“卡脖子”問題。企業需要建立從前期策劃咨詢、規劃設計、投資開發、采購、施工、營運維護、管理服務一體化的全産業鍊以及服務全産業鍊的投資團隊、施工團隊、營銷團隊、營運團隊,充分發揮好統籌規劃、資源整合、協同運作的能力。

深度轉型要培育營運能力。目前,大陸的城鎮化已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進入了提升品質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在城市發展由“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的變革期,更多的城市項目旨在提升功能、優化品質、改善環境,而非建設。對于目前廣受關注的城市更新領域,其核心也是考驗企業的營運能力,而非單一地建造能力,要以長期營運收入平衡改造投入,進而提高城市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城市治理水準。城市更新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土地制度、規劃管理、金融财稅制度、監督維護等配套制度的有力保障,探索政府主導、公私合作、市場主動、自主更新等不同類型的更新模式和途徑。是以,企業不能用“建立”的思維去面對“更新”的市場,而是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能力儲備,用營運的思維和角度去參與城市更新市場。

深度轉型要培育服務能力。目前,市場需求正從産品導向到産品服務系統導向轉變,即從傳統的對産品品質、壽命、功能的關注轉變到對産品整體價值的關注,服務逐漸成為企業赢得價值鍊競争優勢的核心要素。在傳統的工程建造價值網絡中,産品供給者與使用者之間是隔離的。而在服務建造網絡中,借助先進的數字技術,企業可以與使用者直接聯系和資訊溝通,不斷拓展工程建造價值鍊,使整個生産服務體系更加貼近使用者和更加柔性化。建造服務化是面向服務的建造和基于建造的服務整合,通過建造服務化和産品使用服務化等方式,為相關利益相關者和最終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建造+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建構企業“以産品為中心”到“以服務為中心”的新型商業模式。依靠“工程産品+服務”的商業模式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其中“工程建造+個性化裝修服務”“工程建造+物業服務”以及“雙碳”目标下的節能綠色建築,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市場藍海。

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

結語

建築市場面臨的這一輪周期不僅是短期的市場下行,更是一次長期的模式調整。舊模式步履蹒跚,新模式曙光漸現,當下的建築市場正處于20多年來最大的變局之中。過于強調周期,容易忽視自身的問題,并産生畏難情緒;過于弱化周期,又會忽略經濟的運作規律,對周期和變化缺乏認知。“蕭條的唯一原因就是繁榮”,建築業下行不能單純了解為危機,也是一種矯正和修複機制,孕育着重回複蘇和繁榮的力量。站在未來的10年回望,你可能會對當下的焦慮或迷惘感到無聊。任何時代都會有屬于時代本身的問題,都會有時代的解決方案。

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新質生産力不是傳統生産力的局部優化與簡單疊代,而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的先進生産力,必将帶來發展方式和生産方式的變革,推進建築業實作新的躍升。其實,目前建築業發展的症結并不在于周期性調整,而在于自身結構性的變化,決定建築業發展趨勢和内在規律的重大變量正在悄然演變。以新質生産力穿越建築業周期,企業需要沉下心來,做對的事情,做難的事情,做需要時間積累的事情,做可能不願意做的事情。

來源 公衆号平常中的思考 作者老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