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作者:寫下來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在智能制造領域正成為越來越耀眼的主角,一方面,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逐漸由搬運、焊接、裝配等操作型任務向更多加工型任務拓展,人機協作正成為工業機器人研發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的智商也越來越高,大模型加持下,人工智能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更具有無限潛力。

中國不僅早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制造業中的機器人密度也同樣追趕上了發達國家。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資料,2022年歐盟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名員工208台,美國為285台,而中國為392台。

那麼,工業機器人發展快到頂了嗎?并不是。IFR資料還顯示,2022年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分别是南韓(1012台/萬名員工)、新加坡(730台/萬名員工)和德國(415台/萬名員工),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與南韓、新加坡等國還有不小距離。特别是南韓,南韓工業機器人主要分布在3C電子與汽車制造,而中國這兩大類産業正在快速崛起,與南韓進行全球競争,中國工業機器人遠沒有達到天花闆。

中國的3C電子、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需要更多的國産工業機器人。那麼,國内的工業機器人産業,進展到了怎樣的階段?近日,億歐對配天機器人總經理索利洋進行了專訪。

配天機器人作為一家成立于2010年、穿越國産工業機器人創業跌宕起伏周期、正向研發工業機器人技術近14年的公司,自研多項核心技術,并擁有豐富的行業落地經驗。配天機器人總經理索利洋也從長期主義的角度,分享了目前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諸多行業特色、共性問題、未來展望。

以下為對話原文,有所修改。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穿越周期

工業機器人行業必須沉澱技術底色

億歐:配天機器人自2010年成立以來,也經曆了中國工業機器人領域十幾年的蓬勃發展期。這十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創業是否有過階段性變化,您是否觀察到一些周期性的趨勢或者明顯的創業熱潮?

索利洋:2010年前後,那時全國範圍内涉足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企業不多,配天是其中之一,還有一些車廠内部孵化的玩家。

我的感受不一定對——我們作為比較早的入局者,在2010年那時候其實是感受不到工業機器人的創業熱潮的。一些車廠做機器人,主要原因就是他們汽車工廠中的房間有大量的需求,最開始也沒有獨立出去,是他們的一個部門在做,也沒有考慮外部其他的市場機會,就是自己做自己用。

最早我們做機器人,雖然沒有特别完善的市場調研。但也沒有承擔多大的風險,因為我們背後也有集團的支援。

國内工業機器人大量出現新品牌、新入局者,還是在2012到2014這三年。這時候智能制造已經是比較火的概念,一提到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自然不可缺少。

億歐:那麼這三年,大量新入局者對于工業機器人市場産生了哪些影響?

索利洋:在此之前,我們配天集團已經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研發了三四年,并且在很多展覽上展出過我們的機器人産品,獲得了不少專業認可。

随着國内工業機器人開始出現創業潮,衆多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有些企業早期專注于伺服系統的研發,後來轉型進入機器人行業。總的來說,相比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大家都還沒有多少名氣。

我們配天集團的産品特色和市場推廣政策,實際上是在2016年和2017年才開始成型的。從2010年成立一直到2016年,我們主要專注于自身的技術研發,市場對我們的了解并不多,我們的産品銷售也尚未展開。

在拓展市場之前,我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技術,也有一些有創業抱負的員工在創業潮到來之際創業。是以同行擡愛我們,說我們配天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黃埔軍校”。但整體來說,我們的技術團隊、核心人員這些年相對來說保持地還是比較完整。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配天機器人産品全家福

億歐:配天工業機器人産品負載範圍涵蓋 3 公斤至 280公斤,已在多個行業和領域成功應用。那麼,小負載和大負載的技術難度有怎樣的差別?

索利洋:我認為大負載和中小負載各有各的難度。準确來講,就實作全國産核心零部件的高成本效益工業機器人而言,一般都是中小負載出的比較早,大負載出的晚。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其實不純粹是一個技術原因,也與市場、供應鍊都有關系。

大負載出的晚,最重要的原因是國産零部件成熟度還不夠,要麼你得具有性能優勢、要麼你得具備價格優勢。

在大負載這個層面上,國産零部件特别是減速器也是在最近三四年成熟度才展現出來。是以三四年之前,國産的大負載機器人成本效益是比較低的。

這其實是一個先有雞先有蛋的循環問題:

以前國産大負載機器人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少,零部件對應的型号就少。由于型号少,規模效應不足,國産零部件也就缺乏成本優勢,少數的國産大負載機器人制造商就更傾向于購買國外零部件,這種負向循環直到最近兩三年才開始改變。

不論負載大小,機器人面臨的挑戰基本上是相同的。都需要解決三個挑戰:第一是性能,第二是功能,第三是可靠性或者我們稱之為無故障運作時間。使用者在選擇和使用機器人時,最關心的就是它的可靠性。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配天機器人可靠性上已比肩國際巨頭

億歐:衡量可靠性,是否有合适的名額?

索利洋:行業一般會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無故障時間)的名額去衡量。但這個名額存在很多不足,客戶沒法驗證。

億歐:那麼,如果難以驗證的話,國産機器人的可靠性水準如何與國際巨頭衡量對比?

索利洋:其實,還是要用三個名額去衡量,性能、功能、可靠性,不能隻看一種。比如,功能上我們和國際機器人巨頭其實沒有什麼差別,可靠性也差不多,或許就是性能上,機械臂的動作慢一點。其實性能與可靠性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你機器人跑得快點慢點兒,跑得快也未必故障率就多,這是兩個概念。

說回可靠性名額,一個産品要達到長期穩定無故障的可靠性水準,必須積累一定的使用者回報和市場回報,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優化。這個過程是相當漫長的。

因為機械産品與電子産品不同,電子産品的更新疊代速度很快,軟體中的bug一旦被發現,可以迅速修複。而機械産品可能在使用者使用的前兩年内運作良好,到了第三年突然出現問題。當問題出現時,你回過頭來看,可能會發現問題來自最初設計時的某個缺陷。是以,從發現問題到修改設計,可能已經過去了三四年,這時你才能對這個結構進行改進。這個過程,是很難壓縮的,是以工業機器人這一行,長時間know-how積累就非常重要。我認為配天的可靠性已經做到了非常接近進口品牌的水準。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SCARA在3C領域的應用

億歐:下遊客戶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肯定是非常多元的。配天機器人主要落地在哪些領域,如何根據內建商或下遊終端客戶的需求,去優化性能或者功能?

索利洋:拿汽車舉例子,不同的客戶對汽車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有些客戶不追求高性能,比如更快的百公裡加速,更希望購買一輛可靠的、長期開的車。工業機器人市場也是如此,也許你能制造出性能極高的機器人,但大部分客戶并不十分關注這一點。很多使用場景,客戶并不需要多強的性能,隻要可靠性。

當然,仍然有一些廠家和客戶,他們的行業特點要求高速高精度的性能,這樣才能提高産線效率。那我們就要在硬體、算法上去滿足對性能有苛刻要求的客戶。配天在高速高精上做得就比較好。

我們的機器人在3C行業落地案例非常多。比如富士康、三星和華為的工廠内都用到了我們的機器人。為什麼這些客戶偏好使用配天的産品呢?原因很簡單:他們追求的是整個生産線的效率。在手機整體産線的不斷優化過程中,配天機器人在其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助力整體生産效率提升。

億歐:入局工業機器人的巨頭也有不少,您怎麼看待這些巨頭的涉足?

索利洋:我們也看到一些行業巨頭自己制造的工業機器人,但是,和市場同類産品相比,往往可靠性、性能表現都是未達預期的。為什麼?因為企業忽略了兩點:

第一,企業是否具備足夠的技術實力來做好産品。

第二,如果企業不全身心投入與外部市場的競争,就不了解如何優化供應鍊去打造足夠有競争力的産品,工業機器人部門對産品的技術優化、供應鍊優化和品質提升就缺乏主動性,這種被動的态度可能會阻礙企業的長期發展。就算你想主動做好,但缺乏充分的市場競争也依然會影響主動性的發揮。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也為南韓某巨頭提供貼牌生産的工業機器人。其實巨頭也有自己的機器人事業部,也曾嘗試自己研發工業機器人,但達不到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的水準。無奈之下,他們的機器人事業部最終轉變政策,并在中國找到了願意為其提供貼牌服務的供應商。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工業機器人智能化問題

本質并不改變其機械底色

億歐:有觀點認為,機器人的1.0時代偏機械、機電的産業基因,2.0時代則多是算法、計算機、數學等背景。您怎麼看待,AI、大模型賦能下,工業機器人在更多垂直應用場景中的落地?

索利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工業機器人變得智能化之後會怎麼樣。我認為未來工業機器人、機械臂的應用必然要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先進技術相結合。但是我們還是要一分為二去看,智能化,是建立人工智能控制系統,包括視覺識别、決策制定,進而讓工業機器人的機械臂去執行特定動作。至于工業機器人本體或者機械臂的具體操作,它隻需要接收人工智能系統發送的指令即可。實際上我們也在做工業機器人大模型的技術研發。

也就是說,未來AI時代的機器人,它的執行部件和現在依然沒有什麼差別,機械臂依然是機械臂,需要機電産業的基因。有差別的是人工智能感覺、控制系統,但這些AI技術實際上并不屬于機械臂。

億歐:對産業鍊上遊來說,配天既有工業機器人本體,也有核心部件(伺服驅動、伺服電機等)業務。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是不是一家工業機器人企業要想站穩腳跟,三大核心零部件必須實作自研?

索利洋:這個問題與主機廠是否應該自行生産機器人是相同的邏輯。這裡有幾個次元需要考慮。首先,如果你自行生産零部件,能否確定零部件業務健康地、不依賴輸血地成長。如果不能,那麼長時間下去,這個零部件就會被市場淘汰。

不是不能做,而是要考慮清楚,你生産的這個零部件在技術和成本上能否持續參與市場競争并保持競争力。如果這些條件都滿足,那麼就可行。

我們配天不做減速器,我們曾經自己想做,但是後來放棄了。放棄最主要原因,第一,額外投資特别大。第二,減速器需要的技術人才,和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差别很大。

裝置不能共用,人才不能共用,技術也不能共用,你就得按照獨立公司來看這個事兒了,我要不要成立獨立的子公司去做這個事兒?但是如果說你成立一家獨立子公司來做減速器,同時你還在做工業機器人本體,那麼由于存在競争關系,你的零部件銷量就會受到影響。

專訪索利洋:配天機器人可靠性的“長期主義“

中負載機器人焊接應用

億歐:您曾在以往的專訪中指出,配天“不僅是工業機器人本體廠家,同時也是工業機器人系統內建商”,也為客戶提供整套的系統內建解決方案。這是針對下遊而言,那麼,本體業務與內建商角色之間,如何平衡?同時具備兩種角色,對配天能夠帶來哪些增量?

索利洋:其實,本體的客戶與我們的內建業務形成競争關系的情況比較少。

首先,內建商通常是針對特定行業而言的。我們作為本體角色所服務的主要行業,作為內建商角色時是不涉及的。這樣,在行業層面上,我們就避免了與客戶的直接競争。例如,本體的應用在3C行業非常普遍,但我們作為內建商基本上不涉足3C行業,而是專注于醫藥行業、化工行業,甚至是建築行業的預裝配領域。

億歐:工業機器人本體和內建商兩種市場的規模有多大的差别呢,五倍十倍?

索利洋:不止。我認為內建商的市場規模,至少是本體市場規模的100倍以上。是以即使內建商想要去做3C行業,遇到一個我們本體客戶的機率都很小。

本體和內建,不太容易直接競争,這是我們兩者兼顧的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內建的毛利率比本體要高,是以選擇本體與內建并行,也是對企業現金流的一個很好的補充。

億歐:最近大熱的人形機器人概念,您認為它更多是屬于機器人本體制造,還是更多屬于內建這個類别?它可能會更偏向于消費端,還是可能在工業領域發揮作用?

索利洋:從人形機器人的産品本身來說,目前兩個最核心的問題未得到解決,這限制了它們在現實中的應用,無論是工業場景還是非工業場景。

一是人形機器人的可靠性,二是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過高。這兩個問題直接阻礙了它們的廣泛應用。就目前來看,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還很初期,哪怕擰螺絲這樣的工作做的也不如人類或者普通的工業機器人。

這個行業之是以火熱,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未來有一天人形機器人将達到高可靠性、低成本和高度智能的水準。由于社會上的所有設施、工具都是基于人類的使用而設計的,屆時人形機器人将有機會代替人類做很多精細活。這是資本的判斷,也是許多專家的技術預測。

盡管大家都認為這一天遲早會到來,但目前還無法确定具體時間,如果你想要在這一領域取得先機,就必須盡早開始布局。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企業都在積極研究和投入資本,使得人形機器人成為熱點。不過在此之前,那些結構更簡單的機器人或許會更早實作商業化應用。比如說,使用AGV移動、沒有腿部但擁有雙手和視覺系統的機器人,它們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低的成本,也更加便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