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作者:魏武思維

“搬遷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啊,是為了響應國家的号召,是為了國家未來的發展,不能因為你一個人影響了整個工程啊!錢的事情你盡管放心,政府會給你們充足的安置補償款的!”

面對從業人員的勸說,她卻鐵了心就是不搬走。

她,就是三峽工程的“釘子戶”張秉愛。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其實,對于張秉愛堅決不搬的決定,前來動員的村幹部們是可以了解的,畢竟作為家庭的頂梁柱,張秉愛确實有着自己的考量。

張秉愛家裡是靠種植臍橙維持生計的。一旦搬遷,就意味着她将失去經濟來源,她擔心無法養活自己的一雙兒女和一個殘疾的丈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是的,張秉愛的丈夫腿腳有傷,是以家裡的活計全靠張秉愛一人撐着。

說起來,張秉愛也是個可憐人。原本長相清秀的她,在婚配上是可能有更好的選擇的。但是因為家裡經濟不好, 父母一心想着給她找個條件好點的人家,于是便看上了張秉愛的丈夫家。

當時丈夫家的經濟還算可以,父母本以為張秉愛嫁過去後能過上稍微好點的日子。可是讓張家父母沒想到的是,張秉愛的婆婆有好幾個孩子,殘疾的丈夫,是婆家最不受寵的那一個。

是以張秉愛結婚後便發現,想要從婆家獲得經濟上的幫助,顯然是不大可能的,還是得靠自己。

張秉愛是一個勤快人,雖然日子并不如自己預想的那樣,但是她并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幹活來撐起這個家。而丈夫雖然行動不便,但是對張秉愛也算是體貼關懷,很快張秉愛便有了一兒一女,一家四口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是也過的下去。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可就在張秉愛以為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平淡而辛勞的過完一輩子的時候,村裡竟然要搬遷了!

這次的搬遷,并不是小規模的遷移,而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工程!

因為,三峽工程要開始了!

1992年4月3日,在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投票通過了關于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

按照計劃,三峽工程一旦開工,将波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區縣、270多個鄉鎮、1500多家企業,以及3400多萬平方米的房屋。

在這個宏偉的工程藍圖中涉及的地區的所有人,都将要進行移民。

是以,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拆遷,而是一次新中國的大運動。

張秉愛所在的秭歸縣,則是首批大搬遷的啟動點,人類水利工程上的一次壯舉,将從這裡開始。

從決議通過并全國廣而告之的那一刻起,被這個工程影響的數以百萬計的三峽居民,可以說是既興奮又擔心。

從客觀條件上來講,雖說是故土難離,離開了自己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背井離鄉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對于這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來說,等待他們的将是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是在擔憂之餘,村民們又感到興奮。因為由于地理條件的局限,很多地方的交通并不發達,進而導緻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這讓很多想要尋求發展的人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而三峽工程的修建,則給了大家一次重新開始的機會。

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再說了,這修建三峽水電站對于國家和老百姓來說,都有重大的意義,是以更多人還是積極響應國家的号召,按照國家的安排做起了準備。

1996年,動遷工作正式開始了。而張秉愛所在的桂林村,赫然在列。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按照計劃,桂林村的百來戶人家,将全部搬離。

4月24日,當村裡的121戶共計434位村民來到宗室祠堂進行拜别,并且留戀的帶走故鄉的水啊土啊,懷着忐忑的心情奔赴他們的新家園時,張秉愛一家,并沒有走。

她實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未知的将來,她怕一家人活不下去。

面對張秉愛的執拗,村幹部也是無計可施,畢竟他們也知道她家裡的實際情況。于是村幹部隻能盡可能的幫忙想辦法。

畢竟家,是一定要搬的。因為張秉愛的房子,就在水位線下,大壩一旦開始建設到一定程度,她的家,會被傾瀉而下的江水瞬間淹沒。

可是對于張秉愛來說,是能拖一天算一天。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村裡人都搬空了,張秉愛就日複一日的守着那些主人們離開後無人打理的土地,艱難的生活着。

工程開始了,水位每天都在上漲,張秉愛的日子越發的難過起來,孩子們上學也很不友善,畢竟他們現在需要繞很遠的路才能走到學校。難免心生怨氣,再加上孩子們覺得這樣的大工程自己的媽媽竟然沒有響應國家的号召,更是多了一些責怪。

這讓張秉愛感到了茫然和無措。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做的對不對,她隻是越發沉默的拼命幹活。

可是,随着工程的推進,搬遷已經迫在眉睫,真的不能再拖了。于是村幹部再次找到了張秉愛,勸說她搬家。

這一次,張秉愛終于松口了。隻不過,她的松口還是十分有限的。她隻是答應把家搬走工程的水位線上的地方,而不是徹底離開桂林村。

拿她沒辦法的村幹部隻好幫助張秉愛一家在安全水位上臨時的搭了個棚子,棚子搭好後沒多久,大水就把張秉愛的老房子給淹沒了。

臨時搭建的棚子裡沒有電,條件十分簡陋。唯一慶幸的是,孩子們都長大了,兒子聯考落榜後去新疆當了兵,女兒也到了年紀找了一個人品不錯的夫妻結了婚,不需要在這樣的房子裡艱難度日。

張秉愛夫婦在這個棚子裡住了整整一年。這一年中,夫婦的生活品質可想而知。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好在張秉愛家裡的情況一直被當地的政府部門和村幹部關注着。一年後,村幹部再次找到張秉愛,表示可以幫助他們安排在路邊的安置房,并且給了她家一筆适當的經濟補償。

這次,張秉愛沒有在拒絕,她花了幾千塊買下路邊的窩棚,結束了她漫長的“釘子戶”生涯。

每次看到規模宏偉的三峽工程,聽到那些原來的老鄰居們在其他城市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張秉愛的心中,充滿了感慨。

全村搬遷就她不走!非要當三峽“釘子戶”的她,如今過的怎麼樣?

她不知道自己當初是不是真的做錯了,她隻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想盡辦法撐起這個家,繼續往前走!

事實上,從1993年到2005年,為了順利完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工作,每年大概有近10萬左右的三峽居民進行外遷,12年間總計累計移民110多萬。這些三峽移民們,他們在新的城市開始了新生活,改變了自己和孩子們的未來。

當然,也有極少數像張秉愛這樣,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随着大部隊離開的人,這些人,成為了“釘子戶”,留在了原本的土地上。

當然,這些所謂的“釘子戶”,和現在的某些“釘子戶”還不一樣,他們執意留下,并不是為了跟政府談條件,為了獲得更好的拆遷補償,得到比旁人更多的安置條件,而是因為其他的種種原因。

她們錯過了通過時代這個大變革進而改變命運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