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作者:許曆史說

1912年,中國風雲變幻,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統治。在這個動蕩的年代裡,三個年輕人相識結拜,立下了手足情誼。他們曾在軍營裡一同奮鬥,也曾在動蕩年代各自求生存。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的今天,他們三人的命運将會走向三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人成為普通鐵匠,一人重操舊業當起農民,而另一人則成為新中國的主席。這三個人的際遇跌宕起伏,他們的友誼是否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他們的人生軌迹又将如何交織?這些疑問都将在接下來的故事中一一解開。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三人初識與結拜

時光回溯至上個世紀初的湖北偏僻山區,一個名叫朱其升的男孩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們一家人靠種地勉強維持溫飽,生活窘迫而艱難。朱其升自小就體會到了貧窮的滋味,他看着周圍的孩子們能夠無憂無慮地玩耍,而自己卻不得不從小就幫着家裡幹農活。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盡管如此,朱其升并沒有被貧窮所擊垮,反而激發了他求知若渴的熱情。每當有空閑時,他就會偷偷溜到村裡的私塾,趴在窗外聆聽老師的講課聲。朱其升有着過人的天賦和好學上進的品質,很快就攻克了識字這一關卡。可是,貧窮的家境無法支撐他繼續深造,朱其升隻能暫時放下學業,開始為家裡分擔重擔。

與此同時,在湖南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名叫彭友勝的男孩也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相比朱其升,彭友勝的家境稍微寬裕一些,但也絕難稱為富裕。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年僅15歲的彭友勝就離開了家鄉,前往附近的礦山謀生。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在礦山裡,彭友勝經曆了人生的第一次磨煉。他每天要在陰暗潮濕的礦井裡勞作十幾個小時,面對的是嚴酷的工作環境和有去無回的危險。盡管如此,彭友勝從未放棄過,他用自己的勤勞和堅韌,赢得了礦工們的尊重。就在這時,一場機緣巧合讓彭友勝有機會加入了新軍,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與朱其升和彭友勝不同,毛澤東出生于湖南農家書香門第,家境小康。從小就被教導要勤奮讀書,将來報效國家。毛澤東确實是個聰穎好學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名列前茅。他閱讀了大量國學典籍,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1911年,武昌起義的烽煙傳遍大江南北,年僅18歲的毛澤東也被這股革命的浪潮所感染。他毅然決然地放下書本,懷着救國救民的壯志,決定加入革命軍投身于推翻腐朽統治的偉大事業。可是,由于缺乏軍中熟人作擔保,毛澤東一度無法如願以償。

就在毛澤東一籌莫展之時,命運的安排讓他遇到了朱其升和彭友勝這對形影不離的好友。朱其升出身貧苦,但心地純善;彭友勝則閱曆豐富,為人老實本分。兩人看到落魄的毛澤東,毫不猶豫地為他作了擔保,助他如願以償地加入了革命軍。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在軍營裡,三人相見恨晚,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摯友。毛澤東博學多聞,常常給朱其升和彭友勝講解一些有趣的典故;朱其升和彭友勝則用自己的人生閱曆啟發毛澤東。三人的友誼就這樣在軍營生活中慢慢凝聚,最終在一次熱血沸騰的桃園結義中達到了頂峰。從此,他們結拜為兄弟,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辛亥革命與各自分途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這場徹底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如同燎原烈火,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在短短幾個月内,清王朝的統治就土崩瓦解,中華民國應運而生。但是,新生的民國政權從一開始就面臨着巨大的内憂外患。

國内,各地響應革命的新軍紛紛起義,推翻清朝官員。但由于缺乏統一指揮和上司,這些新軍很快就分崩離析,互相混戰。一時間,全國大小軍閥割據一方,混亂不堪。北方的袁世凱、馮國璋、張勳等人紛紛擁兵自重,南方也不例外,廣東的陸皓東、黃興等人也是虎視眈眈。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正當國家陷入動蕩之際,年輕的毛澤東卻看到了一線希望。他堅信,隻有通過徹底的革命,推翻舊制度,建立一個真正屬于人民的新國家,中國才能重新煥發生機。于是,毛澤東毅然決然地辭去了軍職,開始投身于革命事業。

1918年,毛澤東考入了湖南省立師範學校。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對無産階級革命理論有了深刻認識。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毛澤東更是積極參與其中,成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從此,他的人生軌迹就與中國革命事業緊密相連。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與毛澤東的理想抱負不同,朱其升對于革命事業并無太多向往。在軍閥混戰的動蕩年代,他隻想過上普通人的生活。1912年,朱其升離開了軍營,懷揣着一身鐵匠手藝回到了家鄉。

在家鄉,朱其升靠着打鐵維生,日子雖然清貧,但也過得十分知足。他娶妻生子,安安分分地生活在這個小村莊裡。偶爾有人問起他年輕時在軍營的經曆,朱其升也隻是笑笑,從不多言。對于那段結拜的歲月,他隻是當作一段逝去的美好回憶。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相比朱其升平凡的生活,彭友勝的人生軌迹則更加曲折多舛。辛亥革命後,他一直留在軍中,效力于不同的軍閥。彭友勝本性老實,隻是一味追随上級指令,并未對軍閥混戰之亂有太多認識。

直到1927年,彭友勝才意識到繼續留在軍中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于是,他毅然離開軍營,重操舊業回到家鄉,開始了普通農民的生活。在家鄉的田園裡,彭友勝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甯靜生活,似乎已經與那段軍旅歲月無緣。

三人在軍營的趣事轶聞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在軍營裡,毛澤東雖然年紀最小,但他博覽群書的才學卻讓朱其升和彭友勝刮目相看。每當有空閑時,三人就會聚在一起,毛澤東便會滔滔不絕地講述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故事。

有一次,毛澤東講起了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的一些情節。他生動地描繪黃蓉、郭靖、楊過等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武功高低,講到精彩處還會現場比劃幾招,引得朱其升和彭友勝兩人看得如癡如醉。很快,這件事就在軍營裡傳開了,不少其他戰士也跟着湊了過來,漸漸地就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講武俠"會。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每當毛澤東講到精彩處,台下的戰士們就會發出陣陣喝彩,有的人還會大聲呼喊自己喜歡的人物名字。有一次,一個戰士大聲喊道"我佩服郭靖,他為人正直忠厚",另一個戰士則反駁說"我更喜歡楊過,他機智勇猛"。就這樣,一場激烈的人物論戰随即展開,把整個軍營都給鬧騰了起來。

在軍營裡,朱其升和彭友勝對毛澤東這個年紀最小卻學識淵博的"小書生"十分敬佩。三人的友誼也就在這種互相欣賞中日益加深。有一天,朱其升突然提議,他們三人應該像三國時期的劉備、關羽、張飛那樣結拜為兄弟。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彭友勝和毛澤東都十分贊同這個提議。于是,三人就在軍營附近的一片桃林裡舉行了一個隆重的結拜儀式。他們在桃樹下盟誓必須信任彼此,生死與共、同甘共苦。

儀式結束後,朱其升又提議,他們三人應該按照輩分來稱呼彼此。由于朱其升年紀最大,是以他就是"大哥";彭友勝次之,是"二哥";而毛澤東最小,自然就是"三弟"了。從此,三人就用這種方式來相稱,朱其升和彭友勝更是将毛澤東當成了親弟弟一般疼愛有加。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在軍營的生活中,彭友勝作為副班長,職位較高,平日裡對毛澤東這個"小兄弟"便格外關照。無論是訓練還是值勤,彭友勝總是給予毛澤東适當的照應。有時候,其他戰士們訓練受罰,彭友勝卻常常讓毛澤東免受處罰。

這種明目張膽的"照拂"行為,很快就在其他戰士中引起了一些怨言。有人私下裡說:"那個小子是讀過幾年書就了不起啦?怎麼連副班長都這麼慣着他?"還有人直接去找彭友勝理論,質問他為什麼總是偏袒毛澤東。

面對這些質疑,彭友勝從來沒有生過氣。他隻是笑着說:"那是我的小兄弟,我當然要多多關照照應他了。你們若是也有個像他這樣的好兄弟,定然也會對他呵護有加的。"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從彭友勝的這番話裡,可以看出他對毛澤東有着何等的疼愛之情。而這段趣事,也從側面反映出三人的友誼之深厚。

重聚在新中國與深厚情誼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歲月飛逝,轉眼就是幾十年後的1949年。在這一年,毛澤東上司的中國共産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新中國終于誕生了。而就在這個喜人的時刻,彭友勝想起了年輕時結拜的兩個兄弟。

盡管已經幾十年未曾謀面,但彭友勝對當年在軍營裡與朱其升、毛澤東的情誼依舊記憶猶新。他決定要先去尋訪一下當年的"三弟"毛澤東,看看他現在過得如何。

尋訪的過程并不順利,直到1951年,彭友勝才終于通過關系網找到了毛澤東的下落。得知毛澤東已經成為新中國的主席,彭友勝雖然内心狂喜,但生活拮據的他卻不好意思就這樣前去拜訪。于是,他隻能委婉地向毛澤東求助,希望能獲得一些資助。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果不其然,當毛澤東收到彭友勝的來信後,他立刻就回信表示歡迎,并安排專人前去接待彭友勝。從此,彭友勝的生活就得到了很大改善,每個月還能領到一筆可觀的生活費。

與彭友勝不同,朱其升對于當年的"三弟"毛澤東并不知情。直到195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朱其升才得知當年那個年紀最小的"小兄弟"竟然已經成為了新中國的主席。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朱其升雖然對此感到無比震驚,但更多的是由衷地為毛澤東感到高興。作為曾經的"大哥",他當即就決定要北上京城,親自拜訪一下當年的"小兄弟"。

在北京,朱其升終于與毛澤東重逢。兩人相見那一刻,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年輕的軍營歲月。朱其升滔滔不絕地講述着自己這幾十年來的經曆,而毛澤東則全神貫注地聆聽,時不時還會追憶起當年的一些往事趣聞。

三個人結拜為兄弟,建國後:一人是鐵匠,一人是農民,一人是主席

見到朱其升,毛澤東自然是格外高興的。他不但親自接風洗塵,更是悉心安排朱其升的一切生活起居。每天,毛澤東都會抽出時間與朱其升促膝長談,就如同當年在軍營裡那般無話不談。

除了精神上的關懷,毛澤東還慷慨解囊,資助朱其升的生活。他先是給了朱其升200元錢,後又追加了500元。當朱其升婉言推辭時,毛澤東卻笑着說:"這是我自己的錢,是作為弟弟給哥哥的,你就收下吧。"

就這樣,朱其升在北京住了幾個月,直到離開時,毛澤東還特意囑咐從業人員好生照應。回到家鄉後,朱其升便用這筆錢開辦了一家小工廠,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結尾

盡管三人在建國後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年輕時結下的手足之情卻貫穿了一生,從未改變。無論是朱其升、彭友勝,還是毛澤東,他們對當年的情誼都懷有一份永恒的眷戀和珍視。就連後來,當朱其升和彭友勝相繼離世時,毛澤東也都親自批示了吊唁的檔案,展現出他對兩位"兄長"的永恒緬懷。可以說,這份源于軍營、孕育于戰火的深厚友誼,成為了三人人生中最寶貴的财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未曾被時光沖淡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