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作者:豔苓【專題】

晏子春秋·霸業因時而生》有言:“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了解,也可以看成順應天命,遵從規律。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但是也逃不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既然是自然的一份子就要做到遵從世間萬物發生的規律,才能獲得向上的原動力。

是以我們要學會尊重自然,遵從曆史,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便要認清客觀形勢或時代潮流,并且還要随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順勢而為。

從古至今我們不難看出,隻有“識時務”,順應規律的人才會成為時代的俊傑,那些不顧客觀條件的變化和限制,逆境而行,盲目蠻幹,就算他一開始有天大的優勢,最終也隻能是時代洪流裡的一個過客,終究一事無成。

比如曾經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拒絕了最高規格的起義待遇,妄圖靠着自己“驚世絕豔”的軍事才能,用30萬桂軍抵擋54萬解放軍,最終也隻能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如今看來他當時的想法簡直是癡人說夢。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最高規格的起義待遇

如果能夠和平解決,其實很多人都不願意戰争的興起,在解放戰争時期也是如此。當時在我軍勢如破竹,軍民齊心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很多有厭戰情緒和高覺悟的國民黨将領最終都選擇了起義向我軍投誠。

而這一類将領我軍也沒有虧待他們,讓他們在起義後基本保留了原有待遇和地位,繼續在新中國的建立之中發光發熱。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比如在北平率兵起義的原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建國後擔任水利部長;長沙起義的陳明仁将軍,起義後不僅沒有削弱他的實力,還保留了原職務,甚至在1955年的時候被授予上将軍銜,綏遠起義的董其武将軍,後來還率23兵團參加了抗美援朝;還有盧漢、劉文輝等等,這些起義的國民黨将領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都擔任要職,總體發展都還是很好的。

隻不過這些原國民黨将領的待遇都沒有當年給白崇禧許下的條件優越,為了使這位“小諸葛”起義,在1949年的渡江戰役開打之前,我軍主動聯系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開出了建國後還是讓白崇禧繼續執掌部隊,甚至主動為他擴軍三十萬的條件。白崇禧這個條件可以說是最高規格起義了,隻不過最終他還是拒絕了。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目光短淺未曾看清時勢

原來白崇禧說是國民黨将領,其實内心裡還是有着軍閥思想,在他眼中他可是能和蔣介石,偉人們相提并論的。是以他要獨自建立一番偉業,可不是這幾十萬兵力就能“打發”的。

雖然在軍事的排兵布陣上,他确實有一番作為,不然别人也不會送他一個雅号“小諸葛”,但是在得知我軍開出的優越條件後,他便有些狂妄了,認為我軍是怕了他的實力才如此的。再加上他原本就有“以少勝多”的經驗,是以覺得他當時手底下的30萬桂軍能夠抵擋住我軍的54萬将士,是以就拒絕了起義和談。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有人看到這裡也許會問了,白崇禧不是也屬于國民黨嗎?如果他輸了國民黨肯定也會受損,或者說國民黨有隊伍輸了,他也會受到影響。事實上國民黨表面上是一個陣營,但是它裡面早已分崩離析了,白崇禧的桂軍說是編制在國民黨名下,但是實際執掌人還是白崇禧,蔣介石是沒有能力調動桂軍的。

正是因為這種軍閥作風,讓白崇禧沉浸在自己編制的夢想裡,可以說白崇禧作戰能力行,但是在政治眼光下不免就有點短淺了,是以也奠定了他之後的失敗。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滿盤皆輸成為曆史

在渡江戰役正式打響之前,國民黨華中剿總下轄的張轸、陳明仁兩兵團相繼發動起義,白崇禧不得不向南撤退。後來他利用山地采取迂回遊擊戰術讓我軍鐘偉所部損兵上千人,至此他便更加沾沾自喜。

當時他的對手主要是我軍第四野戰軍3個兵團及二野的陳赓兵團,兵力大概54萬人左右,而他的桂系軍隊兵力約30萬人,在經過了首次“捷報”之後,更加堅定了他“以少勝多”的想法,不過很快他便會為此付出代價了。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一時的勝利蒙蔽了白崇禧雙眼,助長了他們得意忘形的氣焰,但是卻讓我軍更加謹慎。後來白崇禧得到了大量的美軍裝備,是以他便想着在中南地區與陳赓兵團下的林總一決高下,結果林總一點機會都不給他,直接跑去他的老巢廣西來了一個釜底抽薪,打的他措手不及。

前有陳赓,後有林總,短短兩個月,白崇禧便被四野包圍,一敗塗地,翻盤徹底無望,整個桂軍集團隻能成為曆史。

在這樣的情況下,白崇禧不得已聽從蔣介石的召喚來到台灣做“行政院長”,最終被蔣介石徹底架空權力,在台北含恨而終。

30萬硬抗54萬,白崇禧為何放棄優厚的起義待遇,打到全軍覆沒?

小結:

如果硬要說白崇禧一無是處,目中無人又太過武斷,畢竟在他的軍旅生涯中也出現過許多濃墨重彩的事迹,隻不過在曆史的洪流上,他的思想還停留在軍閥身份上面,就有點太過“落後”了,是以他最後會失敗也是必然的。

曾經的“小諸葛”,如今的“失敗者”,白崇禧的失敗即令人惋惜也讓人恨鐵不成鋼,如果當初他能夠認清形勢,走起義道路,或許在他還能繼續在軍事崗位上發光發熱,隻不過哪裡有那麼多“如果當初”呢?

是以在了解白崇禧這件事後,我們不難看出時勢對人的塑造有多麼重要。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現在看來古人說的并不是全無道理的,但凡有點智慧的人,目光都長遠,他們時刻都把握住事物的動态,能夠時刻随機應變。

比如歌德,其實在前四十年間他都立志做一名畫家,後來在一個展會上他看到了自己的短闆,進而專攻文學,從此文壇上便升起了一顆閃耀的星星。

由此可見順應客觀形勢,認清自我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也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大家能夠知曉這個道理,避免今後在選擇上做出不利于自己發展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