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年以後,學會給自己“看病”

作者:茶餘飯後
中年以後,學會給自己“看病”

楊绛有言:

“人總要沉下心來,過一段甯靜而自省的日子。”

然而,許多人隻習慣于看别人的毛病,對自己放任自流,拒絕反思。

人到中年以後,要想身心健康,我們得學會做自己的醫生。

向内審視,認清自己,根除這四種“心病”,餘生才能活得更加通透。

01

怨天尤人之病

随着年歲增長,人不知不覺就會把抱怨挂在嘴邊。

習慣性控訴外界的傷害,總認為自己攤上這麼多爛事,真是倒了大黴,命怎麼這麼苦。

沉浸在受害者的角色,不能自拔。

蔡崇達的小說《命運》中,阿母就是這樣的人。

三年來,她經常抱怨,丈夫去外地不告而别,公婆接連生重病去世,自己獨自撫養兩個女兒長大多麼艱難。

揣着一肚子怒氣,她一會沖街坊鄰居破口大罵,一會又跑到神廟鬧事。夜深人靜時,她還向神明訴苦,祈求自己能死得痛快。

日子久了,大家都繞着阿母走。她的生活越來越窘迫,身體狀況更是糟糕,三年像老了三十歲。

一個人最大的愚蠢,是以為抱怨有用,還能趕走不幸與苦難。

結果,越喜歡怨天尤人,越難掙脫生活的泥沼。

著名媒體人金惟純先生,在回憶錄裡分享過一段創業危機。

他的雜志《商業周刊》上市第一年,銷量遲遲沒有起色,公司已經瀕臨破産。

一時間,編輯部裡怨聲載道,要麼指責讀者眼光差,看不懂好文章;要麼提出大環境不好,沒給雜志留活路。

但金惟純沒有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反而積極行動。

他一邊學習業内前輩的管理經驗,一邊調研競争對手的優勢。不久後,便找到問題所在:雜志的文章有深度,但讀起來費勁。

于是,他聘請大量資深的編輯改進内容,讓文章兼具可讀性與娛樂性,《商業周刊》一舉成為台灣最暢銷的雜志。

稻盛和夫說過:

“即使你抱怨再多、委屈再大,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态。”

怨天尤人特别破壞心氣,人會困在過去的陰影裡,迎面吹來一陣風,都能被刮倒。

把抱怨不公的精力,化作積極破局的動力,才是中年人最好的生存之道。

中年以後,學會給自己“看病”

02

貪小便宜之症

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以占便宜為樂。哪怕是蠅頭小利,他們也要想盡辦法據為己有。

國外有一個社會實驗。

從業人員設定了一台有故障的自動取款機,在顧客插卡取款前,先吐出一張百元鈔票,看有多少人會把錢交還銀行。

結果,三分之二的人選擇把一百元收入囊中,帶着得意的笑容離開。最會“賺錢”的人,甚至來回插卡二十多次,拿走了兩千多美金。

在他們看來,這些多出的鈔票遲早會被取走,便宜别人不如有利自己。

茨威格寫過:“上帝給你的禮物,都在暗中标好了價格。”

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好處,往往要我們支付更高昂的代價。

有網友說,認識一位年過五十的阿姨,人生最大的愛好就是“順手牽羊”。

她去市場買菜,總喜歡趁攤主不注意,多拿幾個大蒜、幾根香蔥;跟兒媳逛商場,非得把試吃的糕點都填進肚子,才肯罷休。

一次,她跟兒子出國旅遊,在化妝品店看上試用裝的口紅,價格兩百元。

她想着,試用裝都相當于免費,拿了也不算偷,于是把口紅揣進兜裡,大搖大擺地往門外走去。

誰知,門口的警報聲震響,她當即被保安團團圍住。警方趕到後很快拘留她,并處以高額罰款。

由于行程耽誤,阿姨的兒子不得已向機關請假,一連被扣好幾天的工資,還要重新花大幾千塊錢訂機票回國。

到家後,親戚鄰居要麼指責她“老糊塗”,要麼嘲笑她,丢人都能丢到國外去。

為了區區兩百元的口紅,阿姨不僅人财兩空,還名譽掃地。

正如古龍所說:“占便宜就是吃虧,吃虧就是占便宜。”

一味占便宜,非但無法立于不敗之地,還會不斷透支自己的人品,抹殺人前的體面。

連曾經擁有的關系、财富、機遇,都離你遠去。

真正聰明的人,從不低頭撿街邊的六便士,為人處世都講大格局。

中年以後,學會給自己“看病”

03

口無遮攔之疾

人際交往中,偶爾一兩句的失言,并無傷大雅。

但如果說話始終由着性子,不分場合,就很容易得罪人。

出版人梁宏達有一個朋友,用積蓄在郊區蓋了一棟三層别墅。

喬遷之日,親朋好友都來賀喜,變着花樣說吉祥話,讓他笑得合不攏嘴。

誰知,一個親戚走進來說:“你樓蓋這麼高,要是塌下來,得砸死多少人啊?”

他聽了,臉色頓時變得非常難看,再不跟這位親戚往來。

媒體人李筱懿寫過:

“你自以為的幽默,很可能是口無遮攔;

你自以為的有趣,很可能是輕率的取樂;

你自以為的親和,很可能是距離感差沒有分寸。”

做人,把握說話的尺度,别三言兩語毀了自己。

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有這樣十分感人的一幕。

晚上吃完飯後,嘉賓譚松韻跟大家坐在一起閑聊。

突然一個話題,讓她想起前不久車禍去世的母親,沒忍住在鏡頭前哭出來。

這時,如果一邊去安慰譚松韻,一邊引導她哭着回憶與母親相處的點滴,沒準能帶來很好的節目效果。

但常駐主持的黃磊與何炅知道,站在别人的傷口上高談闊論,看似引人注目,實則愚蠢之極。

于是,黃磊果斷轉移話題問:“何老師,你會有一個什麼願望呢?”

何炅馬上接話活躍氣氛,給譚松韻解圍。

播出後,節目不僅沒有垮掉,還因為體貼照顧嘉賓,廣受觀衆好評。

真正有教養的人,重視說話的分寸感,禮待生人,熟人生處。

發表感想時,懂得将心比心,而非卯足勁嘩衆取寵。

适當沉默,是給别人留有餘地,也是為自己找好退路。

中年以後,學會給自己“看病”

04

貪圖享樂之災

古語有雲:“高飛之鳥,亡于貪食;深潭之魚,死于香餌。”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縱容他貪圖享樂。

讓他在糖衣炮彈中消磨心智,忘了居安思危,不再明辨是非。

餘華的小說《活着》,主人公福貴原是一位地主家的富少爺。

他生性好賭,把光陰都揮霍在賭桌上,每天輸的銀子高達成百上千兩。

如果手上沒有現錢,福貴就把家裡值錢的東西拿來抵押,哪怕是房契、地契也在所不惜。

誰知,賭場的人意圖侵吞福貴的家産,每次都出老千,等他輸掉最後一張地契,就把他趕了出去。

從此,福貴的人生一路下滑,曆經破産、喪偶等無數悲劇。

享受快樂無可厚非,但過分貪心、毫無節制,終将把人拖入深淵。

及時清醒過來,人生才能回到正軌。

法國作家雨果,成名前結交過不少纨绔子弟。

在這些人的影響下,他成天吃喝玩樂,花錢大手大腳,沾染上奢侈浪費的惡習,更沒有時間寫作品。

雨果很快發現,自己的寫作時間經常被占據,還要慷慨解囊借錢給他們,如果拒絕,就會被圈子孤立,每天都過得身心俱疲。

他便下定決心,跟這些狐朋狗友絕交,潛下心搞創作,才明白寫作帶來的成就感前所未有,遠非膚淺玩樂能比。

終于,雨果創作出《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偉大作品,成為法國作家的曆史标杆。

《成瘾》一書中寫道:“純粹地追求快樂,人無法享受任何形式的快樂。”

因為低層次的快感,稍不留神就會消散,一味沉浸其中,過後隻會倍感空虛。

而高層次的滿足,需要長遠的目光,澆灌出十足的耐心,換來超越當下的成就感,才讓人回味無窮。

中年以後,學會給自己“看病”

05

《道德經》中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多數人的問題都在于,看不清自己的心。

如果遇到不順,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求諸己,就不愁沒有上坡路可走。

人生行至半坡,最難得的是能時刻内省自查、自我診病。

畢竟一個人最好的醫生,永遠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