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羅sir職話

2024-04-26 12:26釋出于四川職場領域創作者

曆史往往是一個輪回,現代史也不例外。

四十多年前,我們迎來了市場經濟,打開國門吸引外資,也就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美國和日本打起了貿易戰。

從一開始的扶持日本經濟,再到日本逐漸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摩擦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二戰後,日本經濟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複興,并實作了奇迹般的騰飛,作為一個資源高度匮乏的島國,日本采取的發展戰略就是“貿易立國”。

日本從海外進口大量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後再向海外大量出口,并在這個過程中,日本也賺取了大量的美元,當時的“日本制造”和“中國制造”一樣,都是物美價廉的代名詞,這些産品猶如疾風暴雨一般湧向他國市場,并源源不斷為日本賺回了巨額的貿易順差。

當時的日本,遠超今時的我們。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日本不僅從一片廢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在人均GDP上,更是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那時的日本不僅僅認為自己是亞洲上司者,同樣還有許多日本人認為,美國能夠教會日本的已經不多了,是時候讓日本上司全球了。

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和日本所取得的經濟成就息息相關,那是一個和今天我們認知上的日本完全不同的兩種,今天的日本更多的是大前研一書裡“低欲望社會下的一代”,那麼反差是從何時出現的?

日本經濟的崛起,當然受益于美國的扶持,美國的資金援助給日本經濟的起死回生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不僅如此,為了扶持日本,美國也向日本開放了巨大的國内市場,使日本的産品銷路有了保障,而日本的貿易順差也主要來自對美出口貿易。

這一點,和我們也極其相似。

在日美貿易戰之後,我們逐漸取代日本成為新的對美供應國,且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自然也輸出了天量的貿易順差。

随着日本對美貿易順差的一再擴大,且日本人均GDP慢慢超越美國,美國自身也開始采取了防守甚至是反擊,今天我們看廣場協定看到的是貨币,事實上背後還牽扯着貿易保護,甚至是對公平的認知。

曆史何曾相似?

在80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中,美國也要求日本改變以低成本産品沖擊美國市場的“不公平”貿易做法,日本的反擊也同樣有力,認為這是自由貿易的原則,是公平市場下的自由競争,而非美國認為的“不公平”。

貿易摩擦從紡織品産業開始,然後向鋼鐵、汽車、電器、半導體等産業一步步更新,這也導緻日本的産業競争力由低端逐漸向高端轉型。

1965年,日美貿易收支發生逆轉,第一次出現了日本順差、美國逆差結構。随後,日本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增加且進一步擴大,到了1987年這個數字高達521億美元,日本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是日美貿易摩擦的一個間接原因。

1950年,日本對美出口額占日本出口總額的21.9%,到了1985年,這個數字飙升到了37.1%。

離不開美國,卻又不得不和美國做生意,這是日本當時面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這也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困境。

盡管随着美國的供應鍊多樣化和去風險,中美貿易已經有所減少,大陸也逐漸被墨西哥和加拿大取代,已經連續幾年不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但中美貿易每年依然高達數千億美元。

以2022年為例,大陸對美國的貨物貿易總額達到了5800億美元,盡管和巅峰時期的七八千億美元相比有所下滑,但交易量依然處于相對峰值。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日美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是進出口不平衡,中美其實也是一樣。

當然,貿易僅僅隻是其中的一個表現形式,在全球貿易格局不變的情況下,一個經濟體的崛起,往往意味着另一個經濟體的相對損失。

1991年初,美國的一份《美國輿論與1991年美國外交政策》的報告,就把日本的經濟實力作為對美國的首要威脅。

而在這之前,美國的貿易保護大棒早已經揮舞起來;1985年3月,美國參議院以92票對0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美國總統在日本拒絕進口更多美國商品時采取報複措施,同年4月,美國衆議院也通過了一項類似的決議案。

上個世紀的日美貿易摩擦,也充滿着戲劇性,日本幾乎是一面倒的處于相當被動的地步。

美國先是經過反傾銷調查指出日本對美出口存在“不公平”貿易做法,随後雙方在談判中,美國向日本提出限制對美出口、擴大進口、降低關稅、提高市場透明度等要求。

日本和美國經過多輪談判,每一輪貿易摩擦的結局往往都是,日本接受了美國的大部分要求。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美國是最大的貿易逆差國,今天很多人說美元收割世界;但當美國成為最大貿易逆差國的時候,當時的日本就相當于薅美國的羊毛。

除此之外,貿易戰中美國的最大優勢就是消費能力,當時的日本和我們一樣,從貿易上來看,美國離得開日本,但日本卻未必離不開美國。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貿易談判上往往都能夠占據着絕對的主導權。

以汽車為例,當時日本生産的汽車的确物美價廉,打的歐美汽車本土品牌沒有一點競争優勢,但奈何美國的關稅大棒是最佳的競争保護手段,是以在美國的施壓下,日美兩國于1981年簽訂了關于日本在對美汽車出口上實行“自願出口限制”協定。

根據該協定,日本對美乘用車出口量從1980年的191萬輛限制為不超過每年168萬輛,為期三年,到期後日本又主動延長了一年,一直到1994年才取消。

面對“自願出口限制”協定,日本車企也在自救。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第一就是在美國境内生産汽車,1982年,本田成為在美國本土生産的第一家日本汽車公司,随後日産、豐田等汽車公司也相繼跟進。

到了2017年,日本公司在美國汽車生産量已經達到380萬輛。

為什麼要單獨講汽車呢?

因為今天我們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和生産國,汽車工業是一塊很大的肥肉,一個産業不僅能夠拉動其他産業無法比拟的GDP,還能夠帶動大量的就業。

未來大陸的汽車要想走出去,在本國市場建廠、銷售是一個必然的環節,否則我們的汽車面對的大機率會是關稅壁壘,這是各國的“通用”做法。

當年外資汽車要想進入大陸市場,我們其實采取的也是類似的措施,是以才有合資車的由來,現在随着大陸汽車産業的崛起,同樣的做法可能也會降臨到我們身上。

從紡織品和汽車工業再到半導體,當年的美國對日本也幾乎是全方位的卡脖子,但貿易戰之後呢?日美貿易摩擦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看日本,說日本失去了三十年,陷入了增長停滞和衰退,但照樣不妨礙日本成為發達國家,人均GDP三萬多美元,差不多是我們的三倍。

由此可見,日美貿易戰,日本也沒有全輸。

這也就說到貿易戰背後的本質,即經濟結構的問題。

美國對此的确早有經驗,這次美财長耶倫訪華的時候,就曾提到過,呼籲我們把經濟增長從出口為導向,轉移到促進國内家庭消費上來。

就在4月25日,耶倫還對路透社表示,應對大陸的過剩工業産能問題,美國沒有把任何選項排除在外,耶倫還表示,通過出口來實作就業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所不能接受的。

耶倫在華盛頓參加“全球年度峰會”接受采訪時也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來說,消費者支出在國内生産總值中所占比例非常低,儲蓄率接近45%,是以有必要支援國内需求,特别是促進消費。

耶倫這句話,正好印證了貿易戰背後的本質,經濟結構問題。

當年美國對日本百般打壓,依然未能有效增加美國的對日出口。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美國發動貿易戰,本質上不是說僅僅隻是讓日本少出口給美國,關鍵還是要日本多買美國貨。

但日本買美國貨,當然還得要日本人有錢才行,是以,美國為了讓日本人變得更有錢進而更多消費美國商品,美國也算是煞費苦心。

美國認為,日本市場的封閉結構,是美日貿易逆差的根本原因。

貿易戰打到這裡,從微觀層面一步步打到宏觀層面,繼而改變了日本的經濟結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對日施壓從日本的貿易進一步變成了幹預日本經濟和社會結構,日美的談判重點也由限制日本對美出口轉向擴大美國對日出口。

是以,讓普通日本人有錢有能力消費,進而買得起美國商品,這變成了美國的當務之急。

這也是日美貿易戰的尾聲。

到了1985年,日本制定了《改善市場準入行動計劃的主要架構》,積極推動日本國内市場開放和自由化,到了1986年4月,日本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經濟結構調整研究會”送出了改變日本國運的《前川報告》,其基調就是要把日本經濟結構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内需主導型”,對策建議包括擴大内需、開放市場、推進金融自由化等等。

這麼一對比,像不像耶倫訪華時所說的話?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耶倫作為一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學者、官員,她自然是明白,美國單純的貿易保護行為,其實無非是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成本,畢竟美國的貿易關稅,最終隻會讓日本制造的商品變得更貴,這個代價是美國消費者承擔的。

但美國為什麼還要發動貿易戰?

那就是倒逼日本進行經濟結構的變革,金融自由化、開放市場、擴大内需,美國人要買日本商品沒問題,但你們日本人不能老是那麼窮,買不起美國商品。

這就是貿易戰的核心問題,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相對的,真正重要的是,日本的貿易順差到底有多大。

在這一點上,美國太有應對經驗了。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1988年,美國制定了《綜合貿易與競争法》,其中的“超級301條款”專門為打開日本市場而量身設計。到了1989年,日美兩國啟動“結構性障礙協定”談判,美國提出日本要從高儲蓄型社會向高消費型社會轉變。

随後,曆史沒有等到日美貿易給出終極答案,反而是日本自身淹沒在地産泡沫的海洋之中。

再然後就是漫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放眼全球沒有對手,2001年的911事件,則讓美國投入極大的力量投身于反恐之中。

然後就是我們的崛起。

從曆史來看,日美貿易摩擦并不是單純的經濟摩擦,背後還牽扯到兩國的經濟機構的不同,早期的日本相對來說市場并不如美國成熟,在日本經濟實力不斷崛起乃至人均GDP超越美國之後,美國開始要求日本更多。

例如放開金融管制,進一步開放市場,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讓日本擴大内需消費,而不是依靠出口。

一開始,日美雙方并不在同一起跑線,是以貿易逆差一開始不是問題,半開放的市場也不是問題,随着日本經濟的不斷崛起,美國開始一步步要求日本回到起跑線上,讓日本一步步變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

以今天我們的視角來看,廣場協定似乎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但這不過是提早放大了日本自身經濟結構的脆弱,當時韓戰以後,日本自身就撿了很大的便宜,350多日元才換一個美元,現在是150多,上升了差不多三倍左右。

是以廣場協定看起來好像是強迫日本讓日元升值,但實際上由于當時日本的金融市場的管制,匯率本身就存在着操縱,這是薅美元的羊毛。

到今天,曆史再度輪回,隻是主角從日本變成了我們自己,如果這一關過去了,那麼成為發達經濟體,似乎也并非不可能,這是難關嗎?

如果以當時的日本處境來看,的确算是。

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當時沒有美國的貿易壁壘倒逼日本進行内部經濟結構性變革,不倒逼日本提高國民社會保障和待遇,以刺激經濟增長,那麼随着日本的泡沫危機到來,日本的出口型經濟導向結構,可能會更危機。

今天的中美貿易也走到了這樣一個十字路口,耶倫說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要提高家庭消費能力,事實上說的是今天的我們,也在面臨并經曆日本80年代的陣痛。

而這場新時代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的貿易摩擦,又會以怎樣的結局落下帷幕?

我們需要問的是,曆史還會驚人的相似嗎?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

檢視原圖 429K

  •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 從日美貿易摩擦看今天的中美貿易,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