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的核心,科技闆塊。

作者:白貓學堂

今天聊聊科技賽道。

全世界的資金,都在圍繞科技賽道做布局。

就拿美股來說,英偉達的成交量,長期排在了美股第一。

蘋果、微軟、臉書、亞馬遜、谷歌,五家加起來成交金額還不如英偉達一家。

排在第二的,是特斯拉。

特斯拉不是很多人認知中的隻做新能源汽車的公司,不管是在機器人,在航天航空領域,甚至是科技制造領域,都有非常重點的布局。

幾乎全世界的資金,都聚焦在了科技的主賽道上。

中國在科技領域雖說地位不如美國,但肯定也不會落後太多,A股自然也是。

2022年的十一前後,提出了信創概念,是最近幾年科技上漲的一個始點。

2023年,随着GPT4.0的釋出,整個AI科技被點燃。

各種大模型層出不窮,AI的更新疊代速度特别快,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軟體開始遍地開花。

從大模型,到多模态,科技的更新效率,其實是非常高的。

從sora到kimi,各種創造驚喜的人工智能,都浮出水面。

再之後,其實已經準備很久的人型機器人,也似乎開始上線,準備批量生産了。

還有時時刻刻都在路上,不斷疊代的,智能汽車,智能駕駛等等。

一切的科技,最終的核心,隻有兩部分,一個是軟體,一個是硬體。

所謂的軟體,其實就是AI的大腦,也就是大模型,是科技的腦子。

另一個是硬體,是用于科技實施的,就是科技制造業。

但不管是軟體、硬體,這背後的根源,或者說基礎,就是算力。

是以,圍繞着算力,又開始搞科技的大基建工程。

那未來,科技會是什麼樣的,人工智能會怎麼發展,會不會像前幾年的元宇宙一樣,就夭折了?

大家肯定都想知道答案。

就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講講未來科技發展的路,以及對應的機會。

未來的核心,科技闆塊。

1、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終局,為什麼不一樣?

上一輪的科技熱,炒作的是元宇宙,時間點是在2021年的下半年。

Facebook當時為了all in 元宇宙,都把公司名字改成了Meta。

當時描繪的元宇宙藍圖,讓多少資本肆意的沖殺入場,一石激起千層浪。

但是,時隔2年多,似乎市場已經沒有人再提元宇宙了,就好像沒有人再提當年的AR/VR,虛拟現實了。

不是這個行業不發展了,而是這個行業的發展,就這麼停滞了。

每個人對科技的了解不一樣,但AI和元宇宙有本質差别。

元宇宙,并不提供實際的生産力,更像是人類追求一個更高文明的虛拟世界場景。

但是AI,他的應用端,就非常的貼近生活,或者說能夠帶來生産力上的飛躍。

比如,現在運用比較廣泛的大模型,主要可以解決搜尋引擎,文本制作,動畫制作,圖像優化,辦公軟體的優化和提效,還可以運用到人型機器人,制造加工等很多的領域裡。

隻要AI不失控,就是造福人類的,增加我們的生産力。

這個比起前兩年,專注于下棋的人工智能,已經不是同一個次元了,幹的事情也是完全不一樣。

而元宇宙,更偏向于娛樂的一個方向,在沒有大範圍應用之前,并沒有帶來太多的價值,自然也就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是以科技的進步,最終要看能否帶來正向的社會發展,以先進生産力,作為一個大方向和标志。

2、科技産業更新的核心,或者關鍵技術,到底在哪裡?

科技的核心,至少在當下這個階段,肯定是集中在算力。

這一點,其實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

不僅僅是在人工智能領域,所有的科技發展底層,都需要算力。

其實,算力的概念,早在前幾年挖礦的時代,大家就都感受到了。

那時候,我們習慣把算力叫做顯示卡,要用好的顯示卡,資料的計算才會快,挖礦的效率才會高。

算力本身,指的是運算速度。

電子科技,資訊科技的更新,都離不開運算的速度,是以算力是基礎和核心。

這就好像,如果不建高速公路,不造高鐵,那麼運輸的效率,尤其是中短途運輸,就會很慢。

未來科技發展的核心,一定還是圍繞着算力基建優先,然後才會産出各種各樣的模型和AI智能化服務。

但凡帶智能二字的背後,都是龐大的算力中心作為支援。

3、大陸科技發展的路程,大概會是什麼樣子的,哪些賽道或者上市公司有機會?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科技上,是有所落後的。

但問題不該這麼看,原本我們的科技,落後先進的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幾十年之久。

在我們的不斷努力下,很多科技都已經趕上了,核心科技也就差個2-3年。

我們之間的差距是在彌補的,或者說是不斷縮小的。

從所有科技發展的曆程來看,我們做的事情分兩條路。

第一條是自研的國産替代,這個是必須要走的路,否則永遠受制于人。

那麼對應的,其實就是大的算力基建,核心就是算力晶片。

雖說研發能力稍微弱一點,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那麼先進,但國産替代化的市場很大。

就這一點而言,這一塊的内需空間,是一個保底的基數,外需要靠自己的實力去争取了。

第二條是代工,簡單地說是供應鍊科技,偏向于硬體方向。

在一些細分的領域,比如CPO領域,我們已經有部分上市公司,站在了全球之巅,可以承接大量的訂單。

供應鍊一直是我們的強項,但凡能夠在科技制造上實作替代,競争對手就很難再趕超我們。

是以,偏制造的科技硬體賽道,有訂單的上市公司,機會其實非常大,而且确定性很強。

整個科技發展很快,但是追趕的路是很漫長的。

從50分,提升到80分很容易,但是90分,95分,到98分,100分,就很漫長。

越是往尖端,挑戰就越大,來自頂部的科技封鎖就越多,隻能靠自己去攻克。

但這個偉大的民族,從來都不會落後于列強,早晚有一天,也會站上科技之巅的,就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