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沉浮蘇伊士(三):“消失的”埃及勞工

作者:新華社國際

新華社開羅4月26日電 坐落于蘇伊士運河中段伊斯梅利亞市的一處精緻法式庭院,曾是運河開鑿時期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如今,這裡已成為一座以蘇伊士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

百年沉浮蘇伊士(三):“消失的”埃及勞工

館内收藏着運河開鑿時期的許多曆史遺存,其中部分藏品是由運河挖掘工程參與者儲存下來的施工現場圖像資料。

一張張圖檔中,能看到當時先進的蒸汽挖沙船、林立的大型起重裝置、閑聊的白人監工,但很少出現普通勞工的身影。挖掘運河的勞工都去哪兒了?

美國紐澤西理工學院學者穆罕默德·賈邁勒丁在研究蘇伊士運河史料後發現,埃及勞工被運河曆史的記錄者刻意排除在檔案之外。

運河開鑿過程中使用的勞工,幾乎全都是埃及農民。從開工到通航的10年間,埃及累計征調150萬人參與建設,這是古埃及法老建造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時所征用勞工的15倍。為滿足法國人對工期的要求,埃及總督賽義德甚至下令将軍隊規模從6萬人裁減到1萬人,讓複員的5萬軍人都去修運河。

百年沉浮蘇伊士(三):“消失的”埃及勞工

投入如此巨大人力,是因為機械裝置的匮乏。與博物館圖檔顯示的工地現場大型機械裝置随處可見的情景不同,事實上,運河的大部分挖掘工作都是靠勞工用鐵鍬等原始工具完成。

曾在埃及生活的哥倫比亞作家路易斯·卡洛斯·巴拉甘認為,歐洲殖民者試圖将埃及人從運河曆史的記憶中抹除。“那些沒有埃及人的圖檔,不僅生動展現了殖民主義是如何解釋、篡改并控制埃及形象的,也證明了歐洲将欠發達國家邊緣化的(歐洲)中心主義。”

由于運河地處沙漠腹地,飲水匮乏是勞工面臨的主要問題。按照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與埃及政府的協定,工程方應當首先修建淡水渠,将水引到施工現場,然後再開始運河挖掘。但萊塞普為了盡早完工,在淡水渠尚未建成時就動工。勞工們隻能依靠駱駝運水或在沙漠中打井,但這遠不能滿足數萬人的飲水需要,工地上幾乎每天都有人渴死。

惡劣的生活條件加上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導緻瘟疫流行成為常态。天花、霍亂、肝炎、肺結核等傳染病時常暴發。在1865年一次霍亂流行中,大批勞工倒斃,屍體遍布工地,一時竟找不到人收殓。

如此惡劣的工作條件僅屬于埃及人。法國學者娜塔莉·蒙特爾曾在《蘇伊士運河施工現場1859-1869》一書中這樣描述運河工地周邊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一邊是外國人享受着專屬的銀行、面包店和酒吧,另一邊是烈日下忍饑挨餓的勞工們在痛苦勞作。

百年沉浮蘇伊士(三):“消失的”埃及勞工

運河落成前夕,法國雕塑家弗雷德裡克·奧古斯特·巴托爾迪通路了埃及。他提議,在運河北端的塞得港豎立一尊以埃及農民為原型的雕像。巴托爾迪還為雕像畫出了草圖:一位身着長袍的阿拉伯女性,手擎火炬,高高揚起,寓意“埃及為亞洲帶來光明”。

然而,浪漫的雕塑家并未讀懂政客的心思。他的方案遭到拒絕,理由是“資金不足”。運河建成後,在塞得港立起的是提出建設運河設想的法國人萊塞普的雕像。

閱讀原文:南方覺醒|百年沉浮蘇伊士

-END-

總監制:袁炳忠

策劃:倪四義 班玮 毛磊

監制:馮俊揚 支林飛

統籌:趙卓昀 闫珺岩 徐超

主筆記者:陳夢陽 趙文才 姚兵

參與記者:劉品然 楊依然 王東震 趙曼君

視訊:楊依然 餘福卿 趙文才

編輯:邱夏 宋盈 朱瑞卿 吳寶澍 王申 沈浩洋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