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作者:論史鑒今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他是大丈夫,亦是小男人。

他是不朽的英雄,也是癡情的郎君。

“兒女情長,英雄本色”這八個字在他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他便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4月3日,來到黃花崗拜谒的馬英九因林覺民的一紙訣别書潸然淚下,而這位24歲便壯烈犧牲的英雄,他的一生本就是令人蕩氣回腸的詩篇。

林覺民有何特殊的人生經曆?他的後人有何遭遇?

少年壯志

4月3日,國民黨原主席馬英九與一衆台灣青年來到廣州黃花崗前,拜谒一百一十三年前在此犧牲的革命先烈。

在解說員的講解下,那場黎明前的起義,那抹血色的狼煙,仿佛跨越時空重制眼前。

而在提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和他的絕筆《與妻書》時,馬英九更是數度哽咽,淚灑當場。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者雖如流星般一閃而逝,但他的故事與功績卻足以在中國曆史的浩瀚銀河中閃耀永恒。

1887年,林覺民出生于福建閩縣,他的哥哥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林長民,曾擔任中華民國司法總長等職務,而林長民還有個被譽為“民國女神”的女兒,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大才女林徽因。

盡管哥哥與侄女都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但林覺民之是以名揚天下,依靠的并非強大的親戚關系。

林家是福建有名的世家大族、書香門第,林覺民的生父林孝恂貴為當朝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可謂前途無量。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尚未記事起,林覺民便被父親過繼給膝下無子的叔父林孝穎,林孝穎同樣是晚清名士,對林覺民視如己出,從小便對林覺民悉心栽培,希望他能在仕途上帶領林家更進一步。

林孝穎學富五車,學問比私塾裡的教書先生高出幾個檔次,自然沒有必要将林覺民送去學堂,于是将他留在家中親自傳授知識。

林覺民天資聰穎,擁有過目不忘的才華,少年時期便能将四書五經倒背如流。

時值晚清,列強的一次次入侵帶來的不僅僅是割地賠款,也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傳入固步自封的大清,西學東漸已成潮流。

從父親的書房中,林覺民常常能讀到剛翻譯過來的外國書籍,書中那些關于民主國家的構想,令林覺民如癡如醉。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盡管年歲尚小,家境殷實,但從父輩之間的交談以及随處可見的流民中,林覺民看到了封建王朝最腐朽破敗的一面。

新時代的彼岸仿佛隻有一步之遙,但舊時代的枷鎖卻将中華民族試圖前進的身軀困在原地,逼仄的現實如同一塊巨石壓在林覺民胸口。

在他看來,簡單的改良已經無法挽救這個病入膏肓的國家,破而後立,重塑山河才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在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下,林覺民不願再跟随父輩的身影亦步亦趨,他決心要走出一條開天辟地的新路。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13歲那年,在父親的安排下,林覺民參加科舉童子試。

對于彼時的林覺民來說,這一級别的科舉完全不在話下,但此時的他對古闆守舊的科舉制深惡痛絕。

進入考場後,林覺民在考卷上揮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随即仰天大笑出門去,不願再做科舉人。

1902年,林覺民考入總督府直轄的全閩大學堂,在這座新式學堂中正式接觸革命思潮。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當時願意接受新式教育的年輕人,大多都抱有救亡圖存的理想,這種環境下林覺民如魚得水,常與志同道合的同學談論西方民主思想,他們秘密集會共同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

而林覺民在這群年輕人中顯得尤為突出,常在交流中語出驚人,從那時起他便主張“非革命無以自強”,與一衆改良派泾渭分明。

1905年,林覺民迎娶了同樣出身書香門第的陳意映。

兩人成家時,林覺民雖才高八鬥卻家徒四壁,家中僅有一床一桌和兩把椅子,但陳意映卻不以為然,她看中的是林覺民的才情卓著,為此甘願陪他過清貧的日子。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盡管學堂推行新式教育,但課程尺度依舊被頑固腐朽的老夫子所把控,為了突破這層限制,林覺民幹脆與幾名同學搬到城北自辦私學,宣傳更加激進的革命思想。

不僅如此,他還在家中創辦女學,動員妻子、堂妹等人加入其中,向她們傳播西方的男女平等思想,鼓勵她們撤去裹腳布。

不知不覺中時光飛逝,林覺民年滿二十,在創辦私學、報刊的過程中,林覺民逐漸認識到自身不足,弱冠之年的他開始對中國以外的世界産生期待。

四通八達的鐵路,比總督府還要高的摩天大樓,遍地西裝革履或是碎花洋裙,那些隻存在于書本上的景象令他魂牽夢萦。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終于,林覺民下定決心要走出國門,前往海對岸的日本求學。

這趟東洋之旅将指引林覺民與真正改變他一生的人相逢,成為他人生中的轉折點。

失敗的英雄

1907年,林覺民告别妻子,自費前往日本留學,并在機緣巧合下以官費生的身份進入日本慶應大學攻讀哲學,兼修德語與英語,立志将更多西方先進思想帶回中國。

同一時期,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旅居日本,策劃反清革命。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同樣抱有革命救國理念的林覺民經常與革命黨人接觸,積極參與集會,孫中山、黃興等人的風采令他欽慕不已。

不久後,林覺民加入中國同盟會,成為福建分會的中流砥柱。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召集黃興等同盟會成員在槟榔嶼舉行秘密集會,他們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在廣州發動大規模起義,推翻清政府在嶺南地區的統治。

起義計劃一經敲定,立刻得到林覺民等留學生的熱烈響應。

由于國内軍火交易被清政府嚴密監控,為防止計劃走漏風聲,林覺民與吳玉章等人一道負責從日本采購軍火并運回國内的艱巨任務。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1911年春,黃興寫信給林覺民,表示“事大有可為”,通知林覺民等尚在日本的同盟會成員回國參與起義。

林覺民收到信件後興奮得夜不能寐,于3月3日乘船回國,在香港繼續開展起義的前置工作。

至3月底一切準備就緒後,林覺民抽空回了趟福建老家,見到了許久未見的父親與妻子。

面對父親的滿頭華發以及妻子崇拜的目光,林覺民的内心倍感煎熬,許多次他差點将此次歸國的真實目的告訴他們,但話到嘴邊又不忍說出口。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林覺民深知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與家人相處,他努力想要珍惜最後的時光,可随着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又擔心這般平靜喜樂的日子會動搖他參與起義的決心。

直到與家人離别那天,林覺民還是什麼都沒說,他逃難似地逃離了這個溫暖溫馨的家,徹底投身時代洪流。

4月8日,位于香港的統籌部召開會議,決定起義當天以800名敢死隊分十路進攻,占領清政府在廣州的重要行政機構,同時策應新軍,以最快時間完全控制整個廣州。

但事與願違,就在4月8日這一天,廣州發生溫生才刺殺孚琦事件,總督府驚懼萬分,立刻下令搜捕革命黨人,清政府的走狗翻遍了廣州每一處角落,整座廣州城頓時草木皆兵人心惶惶。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溫生才

為了避風頭,起義日期隻能不斷更改,最終定在1911年4月27日。

4月23日夜間,林覺民等人秘密進入廣州,并與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戰友碰面,他們藏身于秘密據點,在興奮與不安中等待着“審判日”的到來。

4月24日淩晨,萬籁俱寂中,林覺民挑燈揮筆,一口氣寫下《緻父老書》《禀父書》和《與妻書》三封絕命書。

擱筆停墨後,林覺民望着窗外挂在屋檐下的明月,默默平複着心中的激蕩。

從決定參加起義起,林覺民從未有一刻像現在這般平靜,因為他已經将所有未了結的心事盡付于眼前的筆墨中。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林覺民自知此去九死一生,但他早已生死置之度外,為了複興國家,喚醒同胞,雖九死其猶未悔。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天色破曉後,林覺民将三封絕命書轉交友人,若自己不幸犧牲,請他代為轉交給家人。

1911年4月27日,這命運般的一天終于到來。

下午5時30分,林覺民在内的130名敢死隊員在黃興的帶領下從小東營出發,直沖總督署,沿途與政府衛隊交火,戰而勝之。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至總督署,兩廣總督張鳴歧與其他清廷官員早已逃之夭夭,與此同時,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派衛隊親兵于左右轅門圍堵革命黨人。

激烈巷戰中,革命黨人損失慘重,黃興帶隊四散突圍,林覺民身中數彈倒在血泊之中不幸被俘。

在清政府的監獄中,林覺民以絕食相抗,面對殘酷的刑罰仍舊不動于衷,在法庭上仍舊大聲宣揚革命思想,最終從容走上刑場,以泰然赴死為他流星般短暫卻光芒萬丈的一生畫上句号。

一紙《與妻書》

當廣州起義的消息傳到福建時,林覺民的絕命書也送到了陳意映手中。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丈夫殺身成仁的噩耗已經令這位年輕的寡婦以淚洗面,而這篇千餘字的《與妻書》,更是令她悲痛欲絕。

向來嚴肅沉穩的林覺民,在遺書中一改往常,以極為大膽浪漫的口吻向陳意映表白道:“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饒是他對妻子愛得如此深沉,可“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的蒼涼景象卻令他不願苟且偷安,隻能“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24歲的林覺民英勇就義,留下老父、幼妻、長子以及一個未出生的孩子。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但對于這個破碎的家庭來說,悲劇仍未止步,兩年後的1913年,陳意映因憂郁成疾英年早逝,又過了兩年,年僅9歲的長子林依新又不幸夭折。

所幸遺腹子林仲新在祖父母的養育下健康成長,為林覺民一脈留下火種。

而林仲新長大後則投身新中國建設,後來還成為了福建省漳州市糧食局副局長,最終安享晚年。

林仲新育有兩男兩女,林家後人皆是低調做人,極少抛頭露面,也算是秉承了祖輩的優良家風。

一紙《與妻書》令馬英九落淚,24歲犧牲的林覺民妻兒結局如何?

倘若是在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林覺民絕對是一位溫情的丈夫,孝順的兒子,但時逢亂世,當整個中華民族都被帶上沉重的鐐铐,林覺民這般倜傥的英雄,又怎忍心獨善其身呢?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覺民用他的生命诠釋了這段名言,他的知行合一令他垂範百世。

本文由“論史鑒今”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